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婚姻法的新司法解釋于8月13日起施行,從2001年開始至今,最高人民法院已三次出臺了針對婚姻法的司法解釋,其中以經濟利益劃分較多,包括彩禮應否返還、夫妻債務處理、住房公積金等款項的認定問題,而這次是針對房屋所有權等問題進行了細化,也無疑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此次司法解釋實施后,有可能帶來多米諾效應:一是明確財產分割。許多配偶在結婚時,有可能會要求在房產證上共署雙方的名字,愛情被經濟價值劃分。二是改變擇偶觀。年輕人不再為房子而結婚。三是影響婚姻的穩定性。女方的父母很可能愿意拿出更多的資金為女兒置辦住房。
許多人可能要問,羅曼蒂克式的戀愛在將來的發展中是否有一定位置?或者要問“愛情”是否太富于經濟利益而疏忽了社會價值?從更深刻的層面來說,此次司法解釋仍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偏離。如何從本質上澄清全社會對婚姻的觀點:是忠貞、責任、和諧、摯愛的家庭情感,還是以經濟價值為主的婚姻觀?
亞當·斯密在一段著名的論斷中指出,人們在市場交換中是利己的:“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品,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但同時,家庭里的利他主義是非常重要的。他說:“每一個人都比其他人更為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快樂和痛苦,除了自己之外,他的家庭成員,或者通常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父母、兄弟姊妹,自然都是他所鐘愛的人,自然常常是他的行為對他們的幸福或痛苦有很大影響。”
當一男一女確立了婚姻關系,他即進入她的“福利函數”,他愛她的效用也許是要估價于感情的和物質的交往。很明顯,他可能從與結婚中獲得收益,因為他可能對她的福利有較為有利的影響。而且,含有愛情的婚姻比其他婚姻更為有效率,即使配偶的一方是自私的,已增加的效率也會有利于自私的那一方。那么,會不會改變擇偶觀?貝克爾的家庭經濟分析說明,利他主義有助于各種家庭確保其成員抵御災害和其他不測事件的后果:一個利他主義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部分地被投資,其他所有成員被引導到通過從利他主義者那里獲得捐贈的變化,而承擔一些負擔。其結果是,他們比利己主義家庭的成員,更加愿意采取提高其自身收入可變性的行動,因為利他主義家庭有更多的保障。
所以,當夫妻雙方在房產證上共署彼此的名字,一個利他主義者和他的利己的受益人,都要使他們已合并到一起的收入最大化,只要捐贈是正數值的話。如果受益人也是利他主義者,以及她的“效用函數”取決于她的捐贈人的福利的話,則合并收入最大化更是可能的。如果她的收入與他的關系非常大,即是說,如果捐贈對她而言,可能比家庭收入預算線與她的無差異曲線相切之點更為有利的話,那么,她將對他做出貢獻。這個定理也包含著配偶之間的智力、教育、年齡、民族、非人類財富、宗教、倫理規范、身高、出生地,以及許多其他特征之間的簡單相關是正數值的因素。
因此,任何家庭中的經濟價值事實上包含了社會價值的延伸,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效用函數”。不過,不同人的“效用函數”或偏好可能是有很大差異的,因為商品是各種各樣的。那么,在婚姻市場上,男女的偏好是決定均衡選擇的一個外在的因素,它與收入、教育、道德,以及其他特征相聯系,如果不管偏好方面的差異,婚姻的社會價值可以從經濟價值中體現出來。
一般來說,如果一對夫妻的總產出,超過他(她)從與其他人結婚、或保持單身得來的合計總收入,這能夠用來把任何給定的社會價值轉換成經濟價值,每個人將使效用最大化經濟價值更多通過社會價值的途徑,幫助他的配偶來實現效用最大化,而不會在意他們的偏好是多么根本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