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費等于一杯牛奶
一天,一個名叫霍德華·凱利的少年挨家挨戶推銷商品,因家境貧困,他要靠此籌集學費。天色漸晚,他仍然沒有賣出多少商品,而且身心疲憊,饑餓難挨,對于繼續推銷近乎感到絕望。他決定到一戶人家去要一杯水,開門的是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子,她給了他一大杯濃濃的熱牛奶。他很感激,喝完后問她要多少錢,女子說:“你什么都不用給,我母親對我說過,永遠不要為自己所做的善事收取報酬。”此番話讓他有所感悟,他重新鼓起斗志,繼續推銷,終于湊足了學費。
多年以后,凱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他接待了一位女病人,因其病情嚴重,當地醫生都束手無策,才轉到了他所在的醫院。凱利為病人成功地做了手術,術后意外地發現女病人正是多年前在他饑寒時予以一杯牛奶的那位年輕女子。此時那名女子正在為昂貴的手術費而發愁,但在拿到手術費單據時,她卻驚訝地看到這樣一行字:“手術費,多年前你已用一杯牛奶全部付清。霍德華-凱利醫生”。喜悅感激的淚水,頓時彌漫了女子的雙眼。
啟示 自古以來,感恩圖報就是人類反復歌頌的美德,是人之為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如古人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牛津字典對“感恩”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人類社會原本就是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依賴著許許多多他人的勞動,因此,感恩實在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起碼德行。對于職場人來說,當以感恩的心對待客戶、同事乃至周圍的一切人,并以積極的奉獻來回報他人,回報社會。
對假花也過敏
有個牧師對玫瑰花過敏,有一次他在教堂給別人講課,突然發現旁邊放了兩盆玫瑰花,立即眼淚鼻涕直流,噴嚏更是接連不斷,一堂課講得非常不成功。
事后他指責管理人員說:“你明知我對玫瑰花過敏,為什么還給我擺這個花?”
管理人員說:“我放的是兩盆塑料玫瑰花,沒想到你對假花也過敏。”
啟示 因生理上有過對玫瑰花的過敏體驗,就想當然地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了一種心理認知定勢,遇到相似的假花時就發生了“條件反射”,這在哲學上屬于主觀主義或經驗主義,在心理學上則是如杯弓蛇影類錯誤的心理暗示。要避免犯類似的錯誤,我們就不能過于相信自己的心,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心里想的等等都不一定是真的或對的,要學會經常從客觀角度、他人角度來審視自己,遇到問題不能總是從他人處找原因,應多多反省自我、從自身找原因,盡可能地避免主觀上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片面性。
妙用數字激勵
1912年,查理·斯瓦伯被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任命為該公司第一任總裁,上任不久他發現一家鋼鐵廠產量落后。于是某一天他去向廠長查問原因,廠長說:“說來慚愧,我好話歹話都說了,甚至拿開除來嚇唬他們,沒想到工人軟硬不吃,依然懶懶散散。”那天正到白班與夜班交接班之時,斯瓦伯向廠長要了一支粉筆,在地上寫了一個大大的“6”字,然后默默離去。
夜班工人接班后,看到了地上的“6”字,便打聽是什么意思,白班工人說:“總裁今天來過了,問我們煉了幾噸鋼,領班告訴他6噸,他便在這兒寫了一個‘6’。”次日上午,斯瓦伯又來工廠,發現那個“6”字已被夜班工人改成了“7”。白班工人看到地上的“7”字后,知道輸給了夜班工人,便加倍努力,結果那一天煉出了10噸鋼。于是在白班夜班工人的不斷競賽下,這家工廠的產量不久便躍居為公司所有鋼鐵廠之首。
啟示 寫下一個數字,等于樹立了一個管理目標;有了目標,對兩班員工則構成激勵自己奮發競賽的方向和動力,員工精神煥發、業績蒸蒸日上就成了自然的結果。正如質量管理大師戴明曾指出:“人們在設法實現目標時,就會有‘移山’的精神。”當然,數字目標的設定要以人為本、科學合理,綜合考量、全面協調過程中的各方因素,才能發揮出積極的效果。
書是“古人的糟粕”
《莊子·天道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工匠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車輪。休息時,輪扁走上堂來問桓公說:“不知君王讀的是什么書?”桓公說:“圣人之言。”輪扁嘆了一口氣,說:“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桓公大怒,說:“寡人讀書,匠人怎能隨便議論。好!如果你說得出道理便罷,倘若說不出道理,我可要治你死罪!”
輪扁泰然自若,從容地回答道:“臣以所從事的工作觀察。斫車輪,慢了就松滑而不堅固,快了就滯澀而難入,不疾不徐、得心應手才是真功夫。但這樣的功夫,我卻無法口傳給兒子,他也無法代替我工作,所以我70歲了還在斫輪。圣人所得也是如此之理,因此說,君王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
啟示 孟子曾說過:“盡信《書》(指《尚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是說讀書要深明大義,不可固執于辭句。對職場人來說,對于書本知識也應持科學、辯證的態度,不能盲目迷信,而應辯證地分析,特別是與實踐密切相關的,更須要親身實踐,身體力行,方能辨明真偽,領會奧義,將書本上有益的知識轉化為個人切實有用的能力。
鳥音多義,各領其意
明太祖朱元璋在行軍路上聽到了杜鵑鳥的叫聲,就問身邊的軍師劉基:“此鳥在說什么7”“它在對主公說:‘獨掌山河’。”劉基答道。“此鳥對劉卿說什么?”太祖問。“輔弼山河。”劉基答。“作田農夫聽到什么?”太祖問。“麥子黃了,快快收割吧!”劉基答。
啟示 機智的劉基將杜鵑鳥形容為一只神鳥,能夠令不同的人對鳥音有不同的理解,實際上是借著鳥音表達了角色、分工不同的人應遵從號令、各盡其職的意思。對企業來說,也有一個人人都應遵從的神鳥之音,那就是以人為本、客戶至上等企業的核心理念,以及企業的愿景、目標等,承擔不同角色的職場員工,都應該聯系個人職位的具體實際來深入理解和領會,并貫徹落實到行動中。
東坡只有雪松的奧秘
在加拿大魁北克山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中有一個獨特的景觀:西坡長滿了松柏、女貞等大大小小的樹,東坡卻只有雪松。這一奇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探究其中的奧秘,卻沒人揭開謎底。
1983年冬,一對婚姻瀕臨破裂的加拿大夫婦決定作一次長途旅行,以期找回昔日的愛情。若找不回就分手。當他們走到那個山谷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他們只好躲在帳篷里,看著漫天的大雪飛舞。不經意間,他們發現由于特殊的風向,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下得大而密,不一會兒,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然而,每當雪落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使雪滑落下來。如此反復,無論雪有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而西坡的雪下得很小,所以許多樹都沒有受到損害。
妻子肯定地說:“東坡一定長過其他的樹,只因樹枝不會彎曲而被大雪摧毀了。”丈夫興奮地說:“對。我們揭開了一個謎——對于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時候,要像雪松一樣彎曲一下,這樣就不會被壓垮。”說完,兩人緊緊相擁,從此和好如初。
啟示 人生之路往往是坎坷的,堅持原則有時可能會面對難以抗拒的壓力。此時,學習像雪松一樣適度地彎曲、退讓,韜光養晦,以退為進,則有助于緩解沖突、減少壓力,保存實力,等待時機。這不是背棄原則,而是一種以柔制剛、化直為曲的高超人生藝術。
改變問題的提法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從事過企業診斷的顧問工作,其情形通常是這樣的:雙方坐定之后,客戶總會提出一大堆難題向德魯克請教,德魯克拋開了這些問題問客戶說:“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你現在正要做什么事呢?”“你為什么這樣做呢?”……
德魯克不替客戶“解決問題”,而是替客戶“界定問題”。他改變客戶所問的問題,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反問客戶,其目的是幫助客戶厘清問題,找出問題,然后讓客戶自己動手去解決那個最需要處理的問題。
啟示 常言道:良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對于解決問題來說,正確的提出問題就意味著良好的開始,也相當于確定了成功的方向。
(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