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關于企業家、企業家精神及其理論的書籍越來越多,讓青年人應接不暇,真有些“百家爭鳴”的味道?,F實中對“企業家”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的理解:企業家是企業的所有者或最高經營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老板”。當下,如果是即將走出校園的大學生,該選擇一個什么樣的企業?如果是職業人,不滿足現在公司,下一步要選擇什么樣類型的企業?面對當前中國食品業的亂像,我們需要什么類型的企業家來扭轉“乾坤”?我們的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企業、企業家?這類問題,足以令人窒息。我們可從企業家的境界來分析企業家和他所在的企業特點,同時也來幫助職業人與企業家理清思路。根據我的理解,企業家有如下四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股東關注型企業家
這類企業家往往是剛剛走上創業之路,也往往是在利益驅使下創辦企業的企業家,這時,他們心里只有“創業夢想”和“經營業績”,一般只關注投入的資金是否按預期目標收回并獲利。這類企業家有如下特點:僅注重自身利益,即投資人利益,漠視其他利益共享者;常以造假、販假等違法違規行為追求短期利益(如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為代表的企業),他們常常是中小企業。所以,“企業不贏利就是死亡,企業家不賺錢就是犯罪”等種種學說、論調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ldID2Fd7UTFmB0AOs/6oBQ== 第二種境界:客戶關注型企業家
這類企業家,比股東關注型要高一層次,因為他在關注投資人利益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客戶的利益了,他們意識到那種質量低劣、服務缺失、價格偏高的行徑是“一錘子”買賣,很難再有回頭客。所以,為了能夠長期獲利、生存和發展,他們不得不關注客戶(如消費者、渠道商、代理商、供應商等)利益,關注客戶價值。這類企業家及其企業具有以下特點:在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客戶利益,即客戶購買他的產品或服務不能增值時,也可能是一錘子買賣。所以,他們“以客戶為上帝”、“以客戶為中心”作為經營哲學,以換取長期利益;他們的企業往往經營在3~5年,但對員工和社會利益仍然不予關注或關注甚微:忽視員工的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生活質量等,企業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隱患等依舊存在。
第三種境界:員工關注型企業家
此類企業家,比客戶關注型又進步一個層次。新產品研發、品牌打造等,絕不僅僅是投資人的事情,是企業大多數員工努力的結果,有賴于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產品研發、制造的進步,而這些進步恰恰是要有一大批長期為企業服務的員工共同努力付出的結果。如果企業家不去關注這些,那么企業談論持續經營和發展就很空洞了。所以,他就不得不關注內部員工的需求了,因而盡可能地滿足員工經濟收入以外的其他需求。此時的企業家具備如下特點:在關注股東、客戶利益的同時,開始關注員工的利益。他們開始承認,只有忠誠的員工才是價值的最大創造者,更愿意讓員工看到企業的遠景;他們開始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管理和服務員工;這類企業在行業中占據一定地位,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股東、客戶、員工的利益都能夠得到較好照顧,但他仍然無法顧及社會利益,由此可能帶來的發展風險或許會將企業帶到不歸路。
第四種境界:社會關注型企業家
說社會是個大家庭,不如說社會更像一個大企業。產品安全、產業標準、環境污染、政治經濟、資源配置、弱勢群體、公共體系、國際經濟形勢等等,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高度,企業家越來越多地感覺外部環境給企業帶來的巨大影響。企業的發展,把企業家推向一個更高的高度,即第四種境界,社會關注型企業家脫穎而出。此類企業家及企業有如下特點:股東、客戶、員工的利益得到了合理回報和保障的同時,他們將目標投向了更高遠的共享體——社會利益。如關注自然災害、弱勢群體、環境治理、技術發展與人倫道德等社會現象;以規模效益取代壟斷或超額利潤,以尋求企業在社會中取得持續發展地位,在社會各種組織中謀得和諧,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及企業家達到了最高境界。將企業的經營與四個利益共享體緊密聯系,企業創造的價值得以合理分配,達到了一個長期的穩定局面,確保了企業長期、持續、穩定的發展。達到此境界的企業家或企業目前比例雖然很少,但有上升的趨勢。
事實上,企業家所處的每一個階段或境界的進步,并不是企業家的良心發現,而是企業在經營發展中自身成長與四個利益共享體取舍、作用及共同博弈的社會規律。假如一個創業伊始的老板,就將這四個利益共享體完全考慮在內,他的企業可能就發展不了。所以,縱觀企業及企業家的創業、經營發展歷史,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也是一部逐漸完善內部運營機制、調和內外部利益共享體矛盾的歷史。不管您承不承認,只要您是企業家,您就走上了這條路。推而知之,不管您是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或者是尋求職業發展的職業經理人,相信看了上面的歸納,您的思路就會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