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才市場愈演愈烈的就業競爭,在讀期間走入社會尋求實踐機會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每年寒暑假來臨,很多用人單位都會迎來一批假期積累實踐經驗的在校學生。對于這些實習生的管理,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問題,同時還存在一系列法律風險,一旦用人單位管理不當,極易產生意料之外的法律糾紛。
實習生不宜作為勞動法保護對象
每當說起實習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實習生跟用人單位到底屬于什么關系?
有人認為,按照法律規定,只要年滿十六周歲,就具有就業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備訂立勞動合同的主體資格,其與用人單位訂立的勞動合同合法有效,暑期兼職更適合簽訂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法律并沒有禁止在校學生就業的規定,因此學生也具備勞動主體資格,簽訂的勞動合同應當有效。不過,如果是學校聯系企業與學生三方簽訂的實習或者社會實踐,那么,實習期間學生與企業之間就不是勞動關系,只能算是勤工儉學,因而可以理解為特殊限制的民事關系。
對此,我們持反對觀點。根據原勞動部印發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這個規定中所說的“勤工助學”,并未規定一定是學校跟企業合作的實習,因此不宜對此進行人為的限制。這種對法律的擴大解釋,只會造成用人單位對于法律適用的無所適從。
其實,實習生是否應該納入勞動法保護的爭論由來已久。
不管如何爭論,學生應以學習為主,而且主要是課堂學習,雖然社會實踐很重要,但對在校學生來講,還是需要在完成課堂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再來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如果一味地強調擴大勞動法保護范圍,將實習生納入勞動法保護范圍內,將會導致學生一窩蜂地放棄課堂學習,而將精力放在社會實踐上。那么,所謂的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等,都將會淪為大家“混文憑”的地方。而且,缺少了理論基礎的社會實踐,也往往會像在沙灘上蓋房子一樣,終究會倒的。
使用實習生的法律問題
雇傭實習生的過程中,主要會碰到兩類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和商業秘密保護問題。實習生并非用人單位的正式勞動者,其對用人單位的歸屬感和忠誠度都不是很高,一旦讓實習生接觸到企業的一些技術秘密或管理信息,很容易造成商業秘密的泄露。另外,很多實習生并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讀書期間盛傳“天下文章一大抄”即可看出其中端倪。在這種情況下,對用人單位來講,使用在校學生實習,很有可能會面臨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風險。
有鑒于此,作為用人單位,在使用實習生時,一定要注意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泄密責任追查制度,同時,對實習生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和商業秘密保護的基礎知識培訓,尤其告知他們違反后的法律責任,以此提高他們的保密意識,避免泄密事件的發生。
●因工受傷的處理問題。實習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受到意外傷害,算不算工傷?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一條規定:“本條例所稱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的勞動者”。但是,這個條款在2010年《工傷保險條例》修訂時,卻被刪除。這就意味著,《工傷保險條例》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所有跟用人單位存在雇傭關系的人員。因為該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然而,雖然《工傷保險條例》擴大了調整范圍,但實踐操作中,工傷保險的范圍卻沒有實際擴大,依然是以建立勞動關系為前提的。如前面分析,實習學生跟用人單位之間建立的不是勞動關系,因此目前實踐中對實習生因工受傷的問題,依然是參照《侵權責任法》中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為了避免這一風險,用人單位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1 購買雇主責任險,利用商業保險,避免承擔過多的責任風險。
2 盡量通過校企合作,接受集體派遣的實習。這樣的話,學校會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可以降低因工受傷的幾率。同時,學生發生因工受傷后,可以視具體情況由單位跟學校分擔有關責任,從而降低用人單位的風險。
3 注重崗前培訓。企業在實習生的崗前培訓時,一定要安排安全和勞動紀律培訓,在專業培訓中一定要對實習生進行具體的崗位操作規范培訓,并保存好所有相關的培訓記錄。這既可以提高實習生的安全生產意識,降低因工受傷幾率,同時也可以保留有關證據材料,證明單位已經盡了相應的義務,這樣將來即使發生事故,單位的責任也可相應減少。
4 實習協議中對于各方的權利義務應當約定清楚,并就可能出現的意外事件的解決辦法及責任在具體的條款中予以明確。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用人單位降低因工負傷所帶來的額外負擔和法律風險。
簽好實習協議的注意事項
實踐中,部分用人單位有些短視,認為不宜跟實習生簽協議,簽了協議,容易讓實習生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容易出現新的矛盾。殊不知,不簽協議,反而會導致權利義務不明確,容易引發法律糾紛。
但是,到底該如何簽訂實習協議,簽訂實習協議時,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我們認為,簽訂實習協議時,應當注意如下幾點:
第一,明確實習生的身份,避免造成事實勞動關系。實習關系的建立前提,就是實習學生依然是全日制在讀學生,由于其主體不適格,才無法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也無法繳納社會保險。一旦學生畢業,或者因其他原因終止學校學習,那么其就符合了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用人單位如果繼續使用此人,就形成了勞動關系,須簽訂勞動合同,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
實踐中,有些用人單位忽視了這個問題,有些學生利用單位的疏漏,畢業而不告知單位,造成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因此,為了避免此類風險的發生,應當在實習協議中明確實習生的學生身份,并要求其在出現身份變化時,及時通知單位,以便依法處理雙方的關系,確保雙方的權利。
第二,明確知識產權歸屬和保密義務。協議中對知識產權歸屬和保密義務進行約定,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從而避免相應風險的發生。
第三,明確實習生因工負傷時的權利義務。這個問題前面有了明確,此處不再贅述。
第四,針對報酬、工作時間、工作職責、因病休息期間的待遇、費用報銷等問題進行明確,以免以后發生分歧。
實習協議是實習關系的證明,也是實習關系中雙方權利義務的明確,因此非常重要,注意處理好上述幾點,將可以幫助用人單位最大限度地控制法律風險,降低用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