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為重點,著力打造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數量充足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同時還強調:“以用為本。把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圍繞用好用活人才來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積極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和實現價值提供機會和條件,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進發。”
大連市金州新區,為有效解決新農村建設人才匱乏、后勁不足的問題,本著“以用為本”的原則,把著力點放在用好用活四類人才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打造“技術型”人才,為新農村建設添智增力
“技術型”人才,是指掌握著一定農業生產技術或農業產業化專業知識,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有效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的人才。對于這部分人才的使用,采取課堂培訓、專家咨詢、現場指導、電話釋疑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由他們為農民們提供科技信息服務。自去年以來,在“技術型”人才與各個行政村之間,開展聯村幫扶活動,由農業、畜牧業、林業等方面的100多名“技術型”人才,與560多個產業大戶結成“幫扶對子”,使他們成為農民信賴的“科技特派員”,不僅讓人才發揮了作用,又讓他們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
開發“鄉土型”人才,為農村產業發展當好龍頭
“鄉土型”人才,是指那些掌握著高超農業生產經營技能和經驗的“田秀才”和“土專家”。為了讓“鄉土型”人才能夠獻智出力,區政府在為他們提供各種幫助扶持的同時,還通過多種渠道,組織產業大戶、農村致富能人、黨員科技示范戶等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有效發揮了“鄉土型”人才的帶動作用,在幫助困難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同時,也擴大了其自身的產業規模,發展壯大了自己的事業。
吸引“回鄉型”人才,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回鄉型”人才,是指那些通過在外面打工,開闊了眼界,掌握了一定知識技能,愿意回鄉創業或工作的外出務工人員。比起本地農民,他們見多識廣、思路開闊、觀念超前。區政府通過電話信函、電子郵件等多種載體和途徑,積極與外出務工人員保持聯系,引導、鼓勵、吸引他們帶著積累的資本和經驗,回鄉創辦、領辦企業。同時依托回鄉人才“見識廣、思路新、頭腦活”的優勢,著力發揮其參謀作用,幫助村級組織理清發展思路,帶領農民闖市場、謀發展,走特色創業的致富門路。目前,金州新區返鄉農民工創辦的服裝廠、工藝廠、養殖場等已達到400余家,安置2萬多名農民就業,為農村經濟建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培育“后備型”人才,為農村基層組織強筋壯骨
“后備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知識文化,愿意扎根熱土,在農村基層組織發揮自己才干的年輕人。在“后備型”人才中,大學生村官是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這些“村官”在任期間,通過在基層一線的鍛煉,增長了才干,積累了經驗;通過走門串戶了解民情民意,掌握了農村基層實際情況和農村群眾所思所想、所憂所盼。金州新區鼓勵他們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集中起來,分析梳理,列入村“兩委”的工作重點。同時,還鼓勵他們創辦項目,帶領群眾致富。在改善村級領導班子年齡、文化結構、提高科學發展能力的同時,也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后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