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許多情況下,人才之“短”正是其“長”在不適當條件下的延伸。在人才使用上,能否化“短”為“長”,做到知“短”善用,正是用人者的高明之處。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談論更多的是“用人如何揚長避短”,似乎只有長處可用,短處只能避之。其實,人的長處與短處是相對的,世上沒有靜止不變的長,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短,在不同的情形和條件下,長與短可以互相轉化,只要我們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善于科學引導,合理使用,短處同樣有其“閃光點”。
一位哲人說過:“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列寧也告誡我們:“人們的缺點多半是同人們的優點互相聯系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一切事物的兩極都是相通的。因此,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應學會接受下屬的短處,做到避短善用,用長補短,使每個人的才能都發揮到極致。
如果領導者能夠巧妙用好人才的“短”處,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很多收獲。比如,讓吹毛求疵的人去檢查產品質量,脾氣倔強的人去做安全員,讓爭強好勝的人去“沖鋒陷陣”,讓好出頭露面的人去搞公關……就有利于這些人揚長避短,化短為長,使缺點變成為優點。用人如同木工用料一樣,建屋造橋當以高級杉木,制門造窗當以中等杉木,而制犁當以彎曲短壯之野樹,既省力又省料。
在人才使用上,巧妙地化“短”為“長”的范例,古今中外不勝枚舉。日本的川口寅三在《發明學》一書中提出了“善用缺點”的主張,并強調說:“甚至可以認為,人類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與能否巧用人的缺點有關”。
現代企業中,善于用人之“短”的管理者也大有人在。松下電器公司副總經理中尾哲二郎就是松下幸之助善于用“短”的例證:中尾原來在松下公司下屬的一個承包廠任職。一次,承包廠的老板對前去視察的松下幸之助說:“這個家伙,好發牢騷,我們這兒的工作,他一樣也看不上眼,而且總講些怪話。”松下覺得像中尾這樣的人,只要給他換個合適的環境,采取適當的方式,愛發牢騷愛挑剔的毛病有可能變成敢于堅持原則、勇于創新的優點,于是他當場就向這位老板表示,愿讓中尾進入松下公司。中尾來到松下公司后,在松下幸之助的任用下,化短處為長處,成為松下公司的棟梁之才。
美國柯達公司在制造照相感光材料時,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視力正常的人一進入暗室,猶如司機駕駛著失控的車輛一樣,不知所措。針對這種情況有人建議:盲人習慣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讓盲人來干這份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達公司經理下令:將暗室的工作人員全部換成盲人。結果在暗室工作的盲人遠遠勝過常人。柯達公司巧用盲人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勞動效率,還給公司帶來了高額利潤。
容人之短是一種美德,用人之短更是領導者的高超境界。隨著科學技術的超速發展,合理地用好人才顯得越來越重要。當今領導者在人才使用上,要針對人才成長規律,對人才的長處、短處、優點、缺點進行認真分析,掌握“長”與“短”之間的變化規律,不要用片面的、靜止的觀點看待一個人的短處與長處,積極地創造條件使人的短處轉化為長處,就一定會在工作上取得到更好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