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 1年《社會藍皮書》稱:如果能夠自由選擇職業,中國人最愿意從事的職業是什么?答案是:公務員。如果可以許一個愿望,中國人最期待什么發生?答案是:房價下調。
如果用公務員代表享受國家政府的“大鍋飯”,用居高不下的房價代表充滿泡沫的市場經濟,這一推一拉,百姓的心理正好是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回歸。
唯一殘留計劃經濟的痕跡,正體現為公務員職業工作穩定、收入高、社會保障充足、有更多踏入仕途的機會。如果可以自由選擇職業,公務員以較大的優勢(21.4%的提及率)成為城市居民的首選職業,其后依次是企業家(13.9%)、醫生(12.7%):在小城鎮,公務員仍是第一選擇(16.8%),企業家(15.8%)、中小學教師(15.4%)、醫生(12.4%)緊隨其后。充滿風險和挑戰的職業,始終排在公務員的末位。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讓中國城鎮居民揪心的莫過于房子。約半數城鎮居民當前對政府的首要期望是:“降低房價,解決住房難問題”:在談到自己未來一年的計劃時,除了“更加努力地工作、掙錢”外,“要盡力改善住房條件”,城市居民的提及比例高達49%,小城鎮居民的提及比例也達到了33.8%。
因此,在中國人的矛盾心態中,對財富的追求存在兩面性,既需要安穩的工作如公務員,又需要計劃經濟時代中的穩定收入。當前城鎮居民的職業心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折射著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如果工作的目標都定位于安穩地獲得優厚報酬,那么勢必就缺乏鍛煉能力、施展才華、成就事業、挑戰風險的創業追求,這會影響個人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從世界范圍來看,一個國家的公民對公務員職業的熱衷與否,也反映了市場經濟的進程和社會福利發展程度。在法國當公務員盡管是個較為穩定的就業選擇,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卻一般。因為法國的市場化程度很高,社會福利待遇差距不大,對不少年輕人來說,公務員的崗位穩定卻不誘人,薪酬方面也沒有什么優勢。
印度公務員考試,號稱是全世界最難的考試。凡是年齡在21歲到30歲之間、擁有國家承認的本科學歷的人都可以報名,但每人一生最多只能參加4次考試。每年錄取的名額大約只有300到600名左右,但報考的人數卻常常達到幾十萬,競爭非常激烈。比如2006年一共錄取500名左右,報考考生卻達到35萬,錄取率只有1.4%。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 “我們的產品都是反映我們本質的鏡子”,因此,國家公務員冷熱反映的是這個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福利改善的基本情況。事實上,人的行為之所以能夠為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更新的內在要求服務,最主要的還是由于財富的本質使然。計劃經濟能將“人的需要”統一于“人的本質”,并帶來雙重效應;但在市場經濟時代, “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質”出現了非一致性,會使人的許多行為偏離了原來的軌道。
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時代,經濟發展非??焖?,社會財富的分化往往超過經濟發展的速度;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形成的差距又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收入穩定、社會保障的向往,這是中國人熱衷于公務員的真正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遵循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讓發展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由此消除人們熱衷公務員的趨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