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文化產業來說,今后幾年既是大企業盤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機遇期,也是建立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大力發展中國自主品牌戰略的大好時機。我們要打破地區、部分分割和壟斷等不利因素,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動,造就一批優秀的文化企業,承擔起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使命,使中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也面臨著新問題,集中表現為三個“不足”:
一是文化產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滿足文化強國建設的需要。總體上看,我國文化人才具有“四多四少”的特征:體制內從事傳統文化事業文化專業人才較多,體制外適應市場現實需求的專業文化人才較少;從事藝術事業的人才較多,懂文化產業經營的人才較少;具備文學藝術專業素質的高校畢業生人較多,但既具備文化專業素質又懂產業運作的人較少;單一專業的人才較多,文化產業復合型人才較少。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但深層次問題還有待解決。“十一五”期間,文化體制改革已初有成效,但許多關鍵性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更多的則還沒有展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文化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對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導向、保護和促進作用的法規和制度安排研究得還不夠,沒有統一的規范,比如文化產業促進法、文化要素專業市場建設、準入制度,進入壁壘門檻、退稅及特殊性稅費政策等都還沒有建立。第二,文化大部委制的改革還有待深化,文廣新局雖已整合到位,但對于文化產業這樣一個具有很強關聯效應的產業來說,國家旅游和體育總局這兩個部門還游離于文化產業之外,造成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源鏈和產業鏈被行政壁壘割裂,阻礙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第三,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許多還是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有待切實轉換機制,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組織結構,努力實現在一個事業單位中將事業任務和產業義務分開,發展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與收購,打造區域文化戰略品牌聯盟。
三是對外文化交流規模和影響力還遠遠不夠。主要表現在目前我國文化貿易處于較大的逆差狀況。文化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貿易層次都還比較低,每年進口為數不多的國外電影在中國實現的銷售收入與為數眾多的國產電影收入相當,以技術為依托的高附加值文化產品對外貿易比重很小。文化貿易中的許多制度設計還處于計劃經濟時期的階段,缺乏新推出的大型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對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與產品供給不足,對無形文化產品與服務“走出去”的支持還很欠缺。中國自主文化品牌對外宣傳的力度和手段還比較落后,具有國際公認的文化交流平臺培育與建設與我國強大經濟實力所產生的國際影響力遠不相稱。
機遇與挑戰并存
首先,當前中國經濟正經歷著轉型關鍵時期,要求經濟增長方式從生產型經濟向需求經濟轉變。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經濟發展很容易陷入國際公認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經濟增長必須由依賴傳統要素驅動轉向依靠效率、資本積聚以及創新驅動模式發展。另一方面,必須擴大國內文化消費需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正在朝有利于文化消費結構方向發展,人口紅利在文化消費中的效應正在日益凸顯,十七屆六中全會的精神給文化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和環境制度保證。所以如何抓住體制機制改革以及文化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大繁榮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是時代賦予我們神圣的歷史使命。
其次,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為文化產業開辟了新的戰略方向。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積極加入國際產業價值鏈,參與國際分工,使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水平獲得了快速提升。但一直以來我國被當作“世界工廠”,為其他發達國家產品貼牌生產,很多行業都處于“微笑曲線”的底部,也就是產業鏈低端,而處于“微笑曲線”兩端的高附加值環節被發達國家大企業所占據,對我國制造業升級形成“倒逼”,阻礙著我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轉化。文化產業兼具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雙重特征,其生產性特征可為傳統產業在生產上的各個層面和階段提供創意創新支持,因而傳統產業的升級客觀上要求文化產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與融合大大增長。
再次,科學技術的運用與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文化產業特別是新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技術和效益平臺支撐。從國內外文化產業形態來看,信息技術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國的電影產業和數字出版業、日本的動漫和數字藝術設計產業、韓國的游戲產業都依靠先進的電腦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三網融合的業務不斷創新與發展,高新信息技術會不斷向文化產業領域擴散與融合,文化產業將在內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斷創新與發展。
文化產業市場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國際文化多元化的需求,為文化產業“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文化產業雖有“走出去”的大好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
首先,我國文化產業規模小,在世界文化市場上占的比重低。根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報告顯示,美國文化產業占世界文化市場份額的43%,歐盟占34%,日本占10%,澳大利亞占5%,而中國所占的份額不足4%。從整體上看,我國文化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跟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文化產業人才缺乏。文化產業十分注重創新,創意、創新知識以及高新技術人才需求的水平和結構,決定了人才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在文化產業各層次就業比重當中,文化相關層和外圍層所占的比重較大,文化核心層中擁有自主創意創新能力的人才比重很低,并且整體水平不高。
再次,文化企業缺乏品牌效應,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不完善。文化產業與生產制造型企業存在重要區別,生產制造型企業有形資產多,無形資產少;文化企業自主品牌意識不強,開發創新能力比較弱。這就導致文化企業在缺乏自由資金需要融資時就面臨抵押品的品牌效應不足,而使企業融資難度加大。目前文化產業處于起步階段,行業政策缺乏穩定性,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與評估機制還不夠科學,主觀意識較強,許多文化評估機構主體越位和缺位的情況普遍存在,市場化程度低,導致風險的不確定性,即使能獲得高額回報,也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
最后,區域間文化主導產業定位不明確,生產的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在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后,各地方也緊隨中央腳步,紛紛開始制定本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然而在制定規劃過程中,片面追求文化產業的全面性,不根據本地實際選取主導產業,從而使地區間文化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加劇地區之間的競爭。同時,文化產品的可復制性要求市場有良好的制度作為保障,但在目前中國的制度環境中,制度體系不健全,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完善使得市場上產品同質化更加嚴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主導性文化產業培育的具體對策
加強技術創新,提高文化產業科技含量。一是加強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研究。構建文化產業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整合文化企業在文化市場信息搜集方面的優勢,以及高校與科研機構在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增強文化產業領域支撐技術研究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二是提高文化生產主體技術吸收能力。不斷培養和引進復合型文化科技人才,促進知識在組織內擴散與分享;三是注重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出版印刷等傳統文化產業,提高產品服務生產效率。
著力投融資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一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豐富投融資渠道,綜合使用融資租賃、私募股權基金、夾層融資、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資本市場、借殼上市等方式暢通文化產業融資渠道(張立波,2009);三是建立健全中介組織結構。
注重文化貿易,擴大文化產業影響力。一是加快壯大本土文化跨國公司。通過兼并重組弱勢文化貿易公司,強強聯合強勢文化貿易公司等方式,增強我國文化貿易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二是選擇合理的區位。避開歐美文化貿易出口的重點區域,如歐洲、亞洲等市場,重點開發非洲、南亞等新興文化貿易市場,加大文化產品服務的出口;三是完善相應的支持政策體系。對于文化貿易公司給予出口退稅、提供信用擔保等優惠政策,解決其產品出口的后顧之憂。
文化產業集團“做大”“做強”。對于中國文化產業來說,今后幾年既是大企業盤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機遇期,也是建立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大力發展中國自主品牌戰略的大好時機。我們要打破地區、部分分割和壟斷等不利因素,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動,造就一批優秀的文化企業,承擔起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使命,使中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在做大中國文化企業的同時,更要積極做強中國具有自主品牌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優秀文化企業。(作者為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