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轉型期,價值觀逐漸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發展,勢必會威脅核心價值的社會影響力,弱化核心價值的社會功能,價值哲學研究由此而興起。從價值哲學研究的幾個前沿熱點問題著手,審視價值哲學研究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透視價值哲學研究的意義,從理論層面上尋找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良策。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 價值哲學 核心價值 和諧社會
從“十五”期間以來,人們極大地關注和重視哲學研究的“價值論轉向”問題,富有創造性地從實踐基礎上重建價值哲學。本文試從價值哲學研究的幾個前沿熱點問題著手,從理論層面上尋找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良策。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爭的價值哲學研究
隨著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與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問題不斷地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自然是否有內在價值和主體性是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爭論的焦點。有學者認為,20世紀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時代,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受人類中心論的影響。在這種價值導向下,關注人的利益與價值遠遠高于關注自然的利益與價值,人是為了滿足自身及其后代的利益和需求而履行保護自然義務以及其他的義務,所以那時候的價值哲學研究在于主張和關注人的價值,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最大程度利益的獲得。
然而隨著“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的價值的深刻影響,人與自然進入一種非平衡的發展狀態,生態系統被破壞、生態問題加劇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使人們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逐漸關注和重視自然的價值。進入21世紀,逐漸產生了與不同于“人類中心論”的“非人類中心論”,它在后現代范式中被建構出來,主張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并確立新的價值主體——自然界,強調把人的價值與尊嚴延伸于人類社會以外的自然界,把人類之外的生物、自然物看作具有等同于人類的價值對象,因而是將對人的價值哲學研究擴展為對自然價值的“泛價值論”的價值哲學研究。因此,價值哲學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出現分歧與爭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哲學研究在研究客體上發生了變化,認為大自然才是最高的主體,非人存在物亦有不同程度的主體性,從而有其內在價值和權利。并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價值的理論,認為“自然價值”是自然對于整體人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價值哲學研究呈現出對內在價值理解的不同,以及人是否是價值的唯一載體的爭論。
其實,“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間存在相通的介質,從價值哲學角度而言,“人類中心主義”與“人類非中心主義”能夠實現辯證的對立統一。即人作為能動性的主體,在實踐中把人自身的價值尺度與物的價值尺度真正地統一起來,追求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從價值哲學的角度來理解,XTvq/1LUxB1beG+E2PiUuVmmBveJmbdydsthBSDt+R4=以全人類全面發展為本,就是堅持人類價值的本位性,統一人與物的價值尺度,堅持公共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而將人的生存與發展利益、整體和長遠利益作為價值哲學研究的目標,這也是價值哲學的歸宿和內驅力。因此,以人為本的價值哲學研究堅持人的主體性地位是在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中體現出來的。
接納價值的多元化與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統一
在全球化發展浪潮中,全球文化呈現多元化面貌,多元文化之間呈現的沖突與融合,其核心是價值和價值觀上的沖突和融合,價值多元與價值觀的泛化成為發展趨勢。具體而言,全球化將導致全球社會結構從領域統一到領域多元的轉變,進而促使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四大領域中價值的多元化發展。對于我國處于轉型期而言,價值哲學研究面臨的客觀狀態為:多元價值的泛化與主導價值的集中統一的沖突,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的沖突,民族化與全球化的價值沖突,社會心理與社會理性的價值沖突。
面對多元價值的泛化以及消解價值沖突,價值哲學研究應持有寬容接納的態度,在認真地對待價值觀的“主體性”的同時,還要承認與接納價值的“超知識性”與“多元性”,促進社會主義多元價值的和諧與統一,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價值“和而不同”,維護社會安定與穩定,同時促進社會文化、社會思想的繁榮與自由。從實踐論角度而言,價值哲學研究應該走向一種超越民族主義立場,從人類主體的高度和人類的價值視野來思考各種問題、謀劃共同發展、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在價值多元化的現實面前,價值哲學研究從人性與文化視角解除當代價值的沖突,突出和彰顯人文生態的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對于個人的價值取向與社會實踐具有正確與健康的引導作用。因此,價值哲學研究在接納多元價值的泛化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人的客觀存在及其實踐活動是價值世界的核心,回歸以人為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弘揚人文精神,極力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統一,突出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社會影響與主導地位,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和尊崇勞動等觀念的深刻內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建適合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價值觀,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性地位。
價值哲學研究在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統一的作用,還在于調整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的辯證關系,促進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有機結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與體制下,“價值”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的表現形式多樣化,甚至相互沖突,個人價值觀以及價值取向也呈多樣性,甚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相互沖突,進而影響和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對個人行為的規范和引導作用。由此可見,價值哲學研究應注重在價值多元化的現實前提下,將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緊密地統一起來。
從知識邏輯到問題意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
價值哲學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獨立的哲學學科以來,發展至今人們逐漸意識到價值哲學只有從問題出發才能獲得自身發展。價值概念本身在尼采那里突現出來,并為現代哲學確定了一個方向——把價值問題作為中心問題來研究。由此可知當代價值哲學研究不再囿于價值問題進行價值科學形而上學的思路發展,而是轉而對實際思想和實際生活的張力逐于極度緊張的現代性問題意識進行展開,基于社會歷史的現代化,價值哲學研究逐漸從知識邏輯走向問題意識。現代化背景下的價值哲學研究正努力尋找與探索一種具體的問題意識和目標——如何在一種新的哲學立場上來克服人類文明的危機,從而重建人類的價值理想。
顯然,價值哲學在問題意識下重構人類的價值理論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情境與實現情境,對于目前我國而言,價值哲學研究的重點目標在于關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系統研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語境中進行審視,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與發展。具體來講,就是價值哲學研究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為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判斷、道德選擇、價值取向提供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價值哲學研究的重要任務是加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設,努力克服物質生活富有而精神空虛、道德滑坡、行為失范的現象,確立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第三次價值論轉向——走向實證研究
發展至今,盡管價值哲學研究在西方哲學史上曾出現過兩次明顯的價值論轉向,即古希臘由自然哲學到倫理學的轉變之中,以及19世紀中葉一種自覺的以價值問題為研究主題的哲學理念的產生,目前價值哲學研究正面臨第三次價值論轉向——從實踐基礎上重建價值哲學研究,但是價值哲學研究依然未建構科學的價值論研究方法。有學者認為21世紀價值哲學研究發展的關鍵是價值論研究方法的發展。從價值哲學研究之實際來看,加強價值論研究方法的科學發展是價值哲學研究重要的前沿問題,就目前國內價值哲學研究而言,主要面臨兩個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價值哲學研究目標上與具體的蘊涵時代價值的人文學科聯系不緊密,二是價值哲學研究方法無法超越傳統知識論思維方式的慣性。由此可見,21世紀的價值哲學研究要獲得新進展,實現第三次價值論的成功轉向,則必須與具體的飽含社會主流價值的人文學科建立密切的聯系,逐漸從實踐過程中汲取精華和營養。同時在處理價值問題上,價值哲學研究應該具有以生活世界為核心和理性依據進行實證性的研究過程。這也就必然注定價值哲學在研究方法論上需要不斷走向一種創新和探索,即逐漸跳躍傳統的認識論框架,將研究延伸至“實踐”并以實踐概念所體現的生存現象學方法來透視價值的深刻性與鮮活性。
馬克思的實踐思維方式,無疑是目前價值哲學研究在方法論上的有利選擇,引領價值哲學研究走向一種新的探索道路,即從理論邁向實踐,并且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解決和處理了從對立走向融合。馬克思的實踐思維方式,是價值哲學研究由知識邏輯構造的問題意識到時代現實存在的問題意識的橋梁。21世紀的價值哲學研究不再是按照西方“價值哲學”的理論范式,這樣會致使價值哲學研究中的“價值”概念抽象化,進而空泛于價值哲學與人本身。因此在我國價值哲學未來的研究與發展中,追求實體與實踐的意義是必然的趨勢。因此,通往價值哲學的主題,并非只有西方哲學一條理論路徑,還存在實踐探索的途徑。(作者單位:東華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