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承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人的本質的異化,但他認為人的本質的異化并不像費爾巴哈所說的那樣,僅僅局限于宗教領域。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領域中,到處都存在著異化現象?!皠趧赢惢崩碚撛隈R克思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實踐觀點”思維方式的雛形。
【關鍵詞】異化 實踐 哲學革命 思想
人是唯一自覺其為類的存在物,也是唯一有意識地同類相殘的存在物;人只有從人那里才能夠得到愛,人也正是從人那里才能學到恨;人只有通過對對象世界的創造才能肯定自己,人也正是由于對對象世界的創造才失掉了自己……因此,沒有比人和人的世界更容易讓人理解的了,也沒有比人和人的世界更讓人感到神秘莫測的了。于是,人對于人和人的世界的種種解釋,從一定角度說又成了對人和人的世界的真實面目的遮蔽。
勞動與異化勞動
馬克思勞動異化的主體是人,是現實的人,是具體地從事生產活動的人,是馬克思通過一系列曲折道路才找到的社會實踐中的人。將處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作為勞動異化的主體來進行研究,我們就會發現:第一,社會中的各種各樣矛盾和歷史事件,都是由于經濟原因引起的。任何爭取解放的階級斗爭“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①“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②第二,社會發展是一個客觀的自然歷史過程。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一樣,它不是人的主觀意志的創造,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觀實在;它不是凝固不變的永恒實體,而是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它不是純粹的、偶然事件的堆集,其自身有著客觀的運動規律。
普遍勞動及其產物本來應當具有全社會的普遍規定性,然而事實上卻只有私有財產的狹隘性,并且人本身也被當成了私有財產的規定,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然而,正是由于“啟蒙國民經濟學”即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私有財產的各種矛盾歸結為人及其勞動,才促使人們意識到私有制社會的矛盾和問題源自于人們自身的相互關系、源自于人的勞動的異化,從而才有助于人們揭示勞動和私有財產(包括資本和地產)的矛盾的根源以及矛盾發展的結局?;谶@一看法,馬克思歷史地評價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功過是非:如果說上述國民經濟學是在承認人、人的獨立性、自我活動等的假象的前提下開始,并由于把私有財產轉為人自身的本質而能夠不再束縛于作為存在于人之外的本質的私有財產的那些地方性的、民族的等的規定,從而使一種世界主義的、普遍的、摧毀一切界限和束縛的能量發展起來,以便自己作為唯一的政策、普遍性、界限和束縛取而代之——那么,國民經濟學在它往后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拋棄這種偽善性,而使自己的犬儒主義充分表現出來。
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資本、地產是分別屬于工人、資本家、土地所有者的私有財產,并且是分別給他們帶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收入來源。于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就把勞動、資本、地產的分離當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從這一前提出發,他們論證了這三者通過商品交換而形成社會生產并最終導致分配的過程:工人提供勞動,資本家則購買工人的勞動并使其作用于土地和其他勞動對象,于是,勞動便成了創造財富的社會生產;工人和資本家作為提供和推動勞動的生產階級,理應分別獲得工資和利潤,而屬于非生產階級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收入,則是從生產階級那里即從工人和農業資本家那里攫取的一份財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特別是李嘉圖通過這樣的實證研究,肯定了工人和資本家獲取工資和利潤的正當性,批判了封建地產的剝削。但是,對于工人和資本家來說,這一理論研究的結論早就存在于作為研究前提的勞動和資本的分離之中,而研究本身并沒有說明作為前提的勞動和資本的分離。既然勞動和資本的分離被當作是“原始狀態”的事實,這當然也就解答不了勞動創造財富而資本卻帶來利潤的尖銳矛盾。按照他們的理論,勞動創造一切,一切東西都可用勞動來購買;勞動是人用來增大自然產品的價值的唯一東西,勞動是人的能動的財產,因而,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應屬于工人,工人應當成為自然和社會的真正主人。
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
勞動和異化這兩個范疇,分別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和資產階級哲學在理論上的貢獻;而將這兩個范疇有機地統一為異化勞動范疇,借以表示私有制社會的本質,并從而實現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和資產階級哲學的形而上學性質的揚棄,則是馬克思運用實證的批判的方法,研究私有制社會經驗事實中基本矛盾的結果。
在私有制下,人的勞動產品,人的生產過程,人的類本質都被異化,那么,這一切是怎樣造成的呢?如果勞動產品不屬于勞動者,而是作為一種異己力量同他相對立,那它一定屬于勞動者之外的另一個人;如果工人的勞動對他本身來說是一種痛苦,那么,這種勞動必定給另一個人帶來快樂和幸福。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雹勰敲矗@個人是誰呢?其實,這個人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力量。馬克思說:“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對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關系。而且還生產出他人對他的生產關系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對這些他人的關系?!雹艿酱耍ㄟ^對資本主義社會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的層層剝離,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抗性關系終于凸現出來。
“實踐觀點”思維方式的雛形
對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它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路徑:一是以抽象的人的本質為出發點的人本主義邏輯;二是以現實的經濟事實為出發點的歷史唯物主義邏輯。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預先設置了一個理想的人性本質——自由自覺的勞動,現實社會則是這一自由自覺的勞動的異化,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則是異化勞動的揚棄和“類本質”在人身上的復歸。馬克思走的是“理想人性——人性異化——人性復歸”這一典型的費爾巴哈三段論公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以現實的經濟事實為出發點的歷史唯物主義邏輯,使得他的勞動異化理論與費爾巴哈宗教異化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勞動異化思想已經具有了“實踐觀點思維方式”的雛形。
第一,費爾巴哈宗教異化理論的最大功績是推翻了黑格爾異化理論中的“絕對精神”的主體地位,確立了人的異化主體地位,從而為異化理論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出發點。但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的異化是在歷史之外進行的,它與政治、經濟、文化無關,與具體的歷史條件無關,與階級和階級斗爭無關。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異化勞動的人,是具體的、歷史的,是被各種社會關系所規定的人,是社會中的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活動,人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異化了自己的本質。這樣一來,馬克思就把異化引進了具有一定歷史形態的物質生產領域。在馬克思的勞動異化中,異化的主體是從事生產勞動的現實的人,異化發生在生產勞動中,勞動的結果表現為物質產品,勞動過程是一種客觀的物質運動過程,在勞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的關系。總之,在馬克思那里,異化不是主觀意識的過程,而是客觀的物質過程;不是主體的主觀感覺和心理體驗,而是統治他們的一種客觀的社會關系。這是異化理論發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轉變。勞動異化理論表明馬克思最終完成了對黑格爾的超越,其根本的標志就是馬克思以客觀的現實的生產勞動取代黑格爾思辨的抽象的精神邏輯,這意味著黑格爾的虛假的主客體統一的“象牙之塔”徹底倒塌,代之而起的是馬克思以生產勞動為根基的主客體的真實的統一。
第二,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的消除孕育著一種實踐的觀點。我們知道,在黑格爾那里,人被認為是不應當異化的,因為在異化中人是不自由的,只有“返回自身”,精神才能認識自己、確立自己??朔惢霓k法是“精神消融法”,即異化的克服要依靠純觀念的斗爭來完成,而實踐則完全被排斥在思考范圍之外。
馬克思認為,人是不應當被異化的。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人類在生產實踐活動領域中發生的異化,人不僅與自己的產品,而且與勞動活動本身、與自己的類本質、與人都發生了異化。既然異化發生在人的生產勞動中,那么,異化現象的消除就不應該到所謂人類永恒不變的本體中去尋找,也不應該到人的思想觀念中去尋找,而是應該到社會歷史中去尋找,到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去尋找。異化發生在歷史中,發生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因此,克服異化的條件也只能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的物質生產活動中來創造。批判異化,從而最終消滅異化,不應該站在人類之外,而只能從人類活動的本身去批判產生異化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消滅那奴役人、統治人的社會關系,創造一種符合人類發展需要的新的社會制度,而這一切都取決于人類實踐本身的發展和自覺的斗爭。(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注釋
?、佗凇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7、30~31頁。
?、邰荞R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9、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