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知名后殖民批評家斯皮瓦克一直以來專注于用普世主義來揭示屬民視域,不滿于文化與全球化視域下形成的觀點。其力作《別樣的亞洲》從批判性區域主義的角度來想象亞洲以及亞洲內部各區域和各民族文化身份的斷裂,進而再現它們真正的身份并吁求亞洲內部的差異與多樣性,從而對全球化帶來的危害進行批判。
【關鍵詞】斯皮瓦克 《別樣的亞洲》 多元化 批判性的區域主義
美國知名后殖民批評家佳亞特里·C·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在其力作《別樣的亞洲》中,將其批判性區域主義視角重心指向了亞洲。她為何選亞洲作為其理論對抗全球化的一個立足區域,為何《別樣的亞洲》中的Asias這個詞有復數,她又是如何展開批判性的區域主義論述的?筆者將逐一進行解析。
全球化與區域主義
全球化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作為一種變化的范式,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想象,已經取代了現代化并不斷為大家所熟知,但其不確定性同樣也讓人困惑。同時,區域性隨著全球化的到來而如影隨形,而且似乎針鋒相對。因此,對于區域主義的概念有必要在厘清全球化與區域主義關系前以及敘述斯皮瓦克全球化語境下的批判性區域主義概念之前做一個基本的推敲。近二三十年來,區域主義又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卻有點反諷意味,這還得拜全球化所賜。全球化的鋪天蓋地被看作是一個不可改變的過程和一個無法回避的現象。在這個進程之中,區域意識便由此而生。德里克就始終關注著全球化與地域主義,他認為全球和地方是雜交和矛盾的統一,全球化帶來的不定性和破壞性同樣也突出了地域的意識。斯圖爾特則認為:“當代超地域(superterritorial)趨勢的出現非但不會導致地理地域的終結,相反,全球空間將會與地域空間并存,并以復雜的方式發生相互作用。地域化或者再轄域化會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伴隨現象甚至全球化的一種體現形式。”①斯皮瓦克對于全球化和區域主義的理解和德里克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在她看來,現在流通的有四種全球化模式:“第一,全球化不是什么新鮮事物,而是一次簡單重復。第二,全球化本身可以等同于由布萊頓森林會議發起的全球治理的努力,那次會議也是后殖民與后民族世界的開始。第三個模式是整個地球處于一種共同的文化困境中,其特征就是城市主義。最后,全球化指的是某些更抽象更虛擬的事務,它與特定的金融資本、競爭市場的優勢有關,并且優勢是處于可交涉的狀態,從而與世界體系不同。這一技術現象是柏林墻倒塌和芯片發展的結果。從這一點來看,全球化是一種斷裂。”②可見,她對全球化是持批判的態度,同時,她又認為全球化與區域互相糾結交織,區域為批判全球主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更有利于理解當今世界現狀。因此,在此基礎上,2008年她又出力作《別樣的亞洲》。此書中,斯皮瓦克想要一個批判性的區域主義的世界,“因此我想,在所謂的地球南部重新發明公民國家,擺脫民族主義的同一主義(nationalist identitarianism)包袱,傾向于一種批判性的地區主義,超越民族的疆界,這似乎才是我們提上今天議事日程的?!雹?br/> 多元化的亞洲
為何是亞洲?斯皮瓦克選擇亞洲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她生在印度,學術生涯在美國;二是亞洲這個區域的問題性和敏感性,亞洲這塊大陸本身深度的區域化使得目光都聚焦在此。在作進一步探討之前,讓我們首先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何《別樣的亞洲》中的Asias這個詞有復數?不光書名如此,書中第七章“我們的亞洲”(Our Asias)亦是如此。同一個詞在兩篇文章中同時出現可不是巧合。斯皮瓦克精巧的詞的使用以及由標題“別樣的亞洲”吸引讀者的興趣在最后一章回歸本原成為“我們的亞洲”,首先突出了亞洲的不一樣之處。Asias這個詞本身除了包含亞洲本身而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該書各個文本展示了多元化亞洲的想象,為別樣的或他者的研究規則做準備。只有如此,才更能有力和充分應對特定局面……我的立足點并不是要去和其他大洲展開競爭。我所考慮的多元化的亞洲不光盡可能地去想象和尊重亞洲內部的差異而且要盡可能地去想象和了解他們的差異?!雹茉谒磥恚蚧噲D抹殺差異,使全球一體化單一化,因此多元化的亞洲的趨勢的探討是其對抗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并成為了她的批判性區域主義的核心內容。
斯皮瓦克的“亞洲”的討論首先是從討論亞洲或亞細亞這個詞的稱謂以及歷史上亞洲所涵蓋的區域的變化開始的。歷史上,公元前17世紀左右赫梯(Hittities)在小亞細亞及敘利亞建立了強大古國,后為亞述人(Assiuvans)征服,亞述人開始稱自己為亞述人(我們可以從中看到Asia和Assiuvans之間的關聯)。牛津詞典中介紹現在生活在土耳其農村的居民就是赫梯人的后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推進,我們在地圖上都沒有找到亞洲這個詞。首個將自己喚作亞洲人的群體是那些駐扎在亞洲省的羅馬帝國的殖民者們。羅馬帝國全盛時期在西土耳其就有布爾薩省等六個省。通過歷史的溯源,我們可以發現,現時的亞洲的概念與以前的亞洲所代表的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亞洲的意思在歷史和殖民的變遷中被挪用了,因此斯皮瓦克認為:“我們應該盡量從多元的角度去思度這個大洲而不是僅僅去關注起區域身份這個概念,通過想象的訓練去考慮這個必要的不可能性?!雹?br/> 流散與亞裔美國人。多元化的亞洲不僅包括亞洲本土,現時的概念已經擴展到了從亞洲遷移出去的移民特別是進入大都市的移民,從而構成了斯圖亞特·霍爾筆下的第三個在場,即“新世界”的在場,這也是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以美國為例,“二戰”后,大群的移民進入美國,美國人口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65年美國移民法使這個國家最終成了許多文化支流交匯的樞紐。來自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陌生人來到這片土地,這些人沒有一個原屬于這里,這是混合、同化和匯合的協商之地,是族裔散居的歷史,是多樣性、混雜性和差異的開始。為了探討這些特性及其批判性區域主義內核,斯皮瓦克在其書中再次研究了何塞·馬蒂(Jose Marti)和杜波依斯(Du Bois),通過深挖他們的思想,強調了文化身份概念和區域身份本質,指出由于殖民與遷徙,移民社群文化身份形成了斷裂和非連續性,必須通過想象地訓練以及教育才能再現被壓抑和挪用的身份和歷史。
何塞·馬蒂作為古巴著名詩人和文藝批評家在1891年曾寫過一篇廣為傳頌的散文《我們的美洲》(Our America),文中他強調了兩種不同的美洲之間的關系。斯皮瓦克認為,“正是因為馬蒂在其文章中涉及了‘西班牙的(說西班牙語的)美洲,他的美洲;和[作為]我們的美洲和盎格魯-薩克遜人的美洲還有他者的美洲?!业奈恼碌念}目作為馬蒂的文章的復述才取名為‘我們的亞洲’,這也是一種變化的例證。”⑥她試圖通過引證馬蒂的論述來指出移民社群文化身份形成了斷裂性,從而試圖通過想象來再現被壓抑的歷史。
斯皮瓦克又將目光移到了杜波依斯身上,從我們的亞洲到我們的美洲,現在是我們的非洲。洲際的不斷延伸和擴展,更完善了區域主義的內容。在她而言,非裔美國人的洲際思維的多元化還得拜杜波依斯所賜。他展開了非洲人在美國入籍的探討,領導了非洲大陸多元化的運動。他的泛非經歷以及體現出的非裔美國人的困境都可以作為其他移民社群參照的例子。杜波依斯著作《黑人之靈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描述了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的黑人民族的精神創傷,對美國法律所認可的種族歧視進行了深刻地批判。斯皮瓦克在杜波依斯身上清晰觀測到了他試圖多元化非洲的觀點和傾向。杜波依斯通過探討“新式黑奴現象”(the new Negro),抨擊了美國媒體將華裔美國人列入模范少數民族的事件從而事實上將黑人再次淪為邊緣的境況。在這里,通過分析,斯皮瓦克指出在這幾個世紀的進程中,從非洲大陸身上,杜波依斯看到了葡萄牙、比利時、法國和英格蘭等的痕跡,非洲早已是多元化的非洲了。
馬蒂和杜波依斯,多元化的美洲和多元化的非洲,使人們從中看到了斯皮瓦克一直致力的家園的異質性和多元化,她通過對上述兩人的評論,通過對美洲與非洲展開的例證想象了被拖入了奴隸制、流放、殖民化和遷徙的這些區域和民族的嚴重斷裂的經驗,從而力圖恢復被壓抑的各民族和區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最終再次呼應了她的多元化亞洲的吁求。
批判性的區域主義作為斯皮瓦克在《別樣的亞洲》闡釋的核心內容,再次突出了她對全球化所持的批判態度,她希望通過展開想象的訓練,通過想象亞洲以及亞洲內部各區域和各民族由于歷史、殖民和遷徙等而出現的文化身份的斷裂和非連續性,去再現它們真正的身份,進而保持內部的差異和多樣性??梢哉f,斯皮瓦克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的分析為當下對全球化理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內容,她對全球化與區域主義的探討是值得學界反思的。(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本文系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學科代碼:20110101)
注釋
?、伲塾ⅲ莺啞ぐ⑻亍に箞D爾特:《解析全球化》,王艷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頁。
?、赟pivak, Gayatri. Globalicities:Terror and Its Consequences[J]. 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Vol.4,No.1,Spring 2004:73.
?、郏勖溃菁褋喬乩铩に蛊ね呖耍骸懊褡逯髁x與想象”,生安峰譯,《文藝研究》,2006年第6期。
?、堍茛轘pivak,Gayatri. Other Asias[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8:1、2、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