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從根本上提升了工商業者的政治地位,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全新法令的實施更是從根本上刺激了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辛亥革命的爆發是晚清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推動力量。辛亥革命為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它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是持續的。
【關鍵詞】辛亥革命 民族資本主義 發展
對辛亥革命的重新審視
洋務運動作為中國現代化運動的起點,揭開了中國機器生產的序幕,創辦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近代民用工業,這也在實際上誘導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現在看來,當時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與現代化經濟發展相比,其顯著特點是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等。直到甲午戰爭過后,我國近代的民族工業迎來了盛世時期,也促進了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良好發展。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近代史中,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根本的關系,一戰的爆發使得帝國主義者忙于戰爭,放松了對我國的鎮壓和掠奪。于此同時,民族工業的發展與辛亥革命的爆發也有著很大的聯系。
從鴉片戰爭的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這一歷史階段被稱作中國近代革命史。一直以來,在學術界中,學者都沿用特殊的研究模式來研究和評價中國的該階段。他們承認辛亥革命具有進步意義,但也認為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當前,史學家以現代化的研究方式給予中國近代史一個全新詮釋,這也使我們能夠對辛亥革命所具有的歷史意義有了全新的審視。究其根本,這些觀點都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在此將其總結為兩種學說,一種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變更說的運用,也就是當代學者對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另一種則是學者們肯定了辛亥革命在社會形態的變更中的作用。這里,我們可將辛亥革命擱置在世界范圍中的資本主義發展全球化的輪廓中,以及與我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對比研究中,合理定位辛亥革命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辛亥革命的爆發是晚清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推動力量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建立了自由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這無疑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民主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學者們在研究中可以清晰發現:現代化社會浪潮的掀起主要發源于十五世紀后的歐洲國家,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全球資本主義自由勢力發展到頂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資本主義全球化推向高潮,并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環節。在我國,工業發展起步較慢,但工業化的發展卻成為了近代中國發展的關鍵。自洋務運動開始,中體西用的發展觀念就已提出,也就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在保持一切封建統治關系不變的形勢下借助于官辦、官督商辦或官商結合等方法,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則宣告了此種形勢的終結。我們可以從中體西用的失敗中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資本主義發源于西方國家,但也只適用于西方國家。而晚清政府采用所謂的“中體西用”這種土洋結合的發展方式,不適用于我國社會的發展,且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當時社會的發展。官辦、合辦等方式完全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不相為謀,因此,這種不切實際的“拿來主義”勢必失敗。筆者認為,在當時的發展形勢下,應緊緊抓住民族資本主義,這樣才能使中國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從而帶動和實現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迅速發展。
第二,晚清政府因其昏庸、腐敗、無能注定滅亡。晚清政府想要依靠封建專制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之夢想著實為無稽之談,該幻想沒有認識到官僚體制根本無法承擔近代化歷史發展的使命這一事實。這與某個外國學者曾對我國晚清政府政治的評價相對應:“中國的晚清時期,他們政治統治的失敗是阻礙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封建統治的存在,從根本抑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延續,這在有形之中也遏制了民族工業化的實現,如此,何談國富民強。”
辛亥革命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是持續的
在學術界,學者們關于辛亥革命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有著諸多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辛亥革命在當時的社會形態下具有的歷史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今后的社會發展來說,辛亥革命似乎只是滯留了一個“民國”的空口號,沒有實質性的作用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說,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辛亥革命的作用顯得蒼白。另外一些學者認為,辛亥革命的主要成就在于一戰爆發之前,但其對于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推進也僅僅限于在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而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在其建成不久就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所占有。還有一些學者與持以上兩種觀點的學者立場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辛亥革命具有的意義深遠,對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推進作用具有深遠影響力,可延續到一戰爆發期間;甚至可延續到一戰結束后的幾年中。
學者們各自的立場和看法都有自己的理論根據和合理性,但也正是由于論據的不同、觀點的相左導致對同樣事物的多種不同看法的并存。在此,筆者認為,辛亥革命對民資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可延續到抗日戰爭的爆發。理由如下:辛亥革命打響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第一槍,推翻了幾千年來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這是前所未有的。辛亥革命為民國時期的資本主義發展消除了頑固的政治障礙,這些都為新中國的建立打了堅實的基礎。盡管后來被袁世凱奪走了政權,但是辛亥革命的余緒仍在。孫中山先生的“救國、建國”思想已經在民眾意識中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進一步推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時至今日,對于辛亥革命的評價已經不能單單使用一句政治革命的爆發來形容。辛亥革命是一場空前的、具有深遠現實意義的社會大革命,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清末中國的社會形態,從根本上轉變了中國的社會形勢、經濟體制以及社會觀和世界觀,使中國人民擺脫了兩千多年沉重的無形枷鎖和束縛,帶領民眾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推動了許多法令廢舊立新的施行,這也從根本上幫助了中國人民徹底擺脫封建專制的統治,以及弊政陋習的影響。在這一時期掀起的對服裝改良的浪潮,給廣大工業商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棉紡、紡織、布匹等行業的發展在這一巨大商機面前呈現出了“柳暗花明”的喜人形勢。一些商業團體也開始著手從事生產。在1911年12月,上海緒綸公所、衣業公所等10個團體為了維持國產衣帽的生產和銷售,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以“提倡國貨,發展實業,改進工藝,推廣貿易”為宗旨,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孫中山親自寫信支持中華國貨維持會:“貴會對于易服問題,極力研求,思深慮遠,具見關懷國計,與廑念民艱熱忱,無量欽佩。禮服在所必更,常服聽民自便,此為一定辦法,可無疑慮。但人民屈服于專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時,欲盡去其舊染之污習。去辮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適當之服式以需應之,于是爭購呢絨,競從西制,致使外貨暢銷,內貨阻滯,極其流弊。”因而孫中山建議“貴會切實推求,擬定圖式,詳加說明,以備采擇。此等衣式,其要點在適于衛生,便于動作,宜于經濟,壯丁觀瞻。同時,又須絲業、衣業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國內產品,實有厚望焉。”1912年10月,中華民國參議院正式通過《服制法》,明確規定各種大禮服、常禮服、大禮帽等“料用本國紡織品”。這實際上是對倡導國貨運動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大力支持。隨后,國貨運動迅速發展,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分支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國貨活動,推動國貨運動深入開展。國貨運動從衣帽等相關行業迅速擴大到近代民族工業的所有領域,從而推動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辛亥革命的成功,中華民國的建立,服裝改良思想的被認可等,從根本上提升了工商業者以往的社會地位,尤其是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政治地位,對廣大新時期的民族資本家產生了巨大的精神鼓勵。在晚清腐敗黑暗時期,這些所謂的資本家受盡欺辱,對孫中山先生的救助心存感激。民主制度的建立,以及他們社會政治地位的提升,使其大大增強了社會責任意識,視國家、民族的發展為己任,從此下定決心以忠于國、忠于革命的實際行動回報以孫中山先生為核心的革命黨。與此同時,在實業救國呼聲的此起彼伏中,這些民族工商業主萌發了救國之心,他們在時代的呼聲中順應現實,以期以實業救國之思想來齊心合力,從而振興民族資本主義的長遠發展,實現民族自危自救的現實與目的。
由此可見,辛亥革命不僅僅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還在更大程度上聚攏了民心,使民眾、工商業主都積極置身于民族工業崛起中,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為國家走向富強奠定了基礎。
結 語
綜上所述,不論是清王朝命運的終結,還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崛起與發展,亦或是今天中國民族經濟的騰飛,都與辛亥革命息息相關。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從根本上提升了工商業者的政治地位,推動了清末以來民族工業的發展。因此,我們無法不認同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巨大貢獻。(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政治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