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非常鄭重地提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觀念,意味著有關文化意識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想體系中已經完全確定。這不僅延續了有關文化意識的內容,而且實際上是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做了更大力度的強調。它表明了我們對文化深刻作用和時代價值的理解與把握,已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強調文化自覺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文化的長遠作用和價值的清晰認識,《決定》對世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作用的判斷是:“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加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边@其中既有對當今世界發展大勢走向的準確判斷,也有對文化的作用與價值的準確判斷,特別是關于四個“越來越……”的論斷,更加清晰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所具有的明確的文化自覺意識,也表明了我們對文化深刻作用和時代價值的理解與把握,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對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已經被胡錦濤總書記非常清晰并更加強調地表述為:“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有關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觀念,同樣被非常鄭重地提出。這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想體系中,有關文化意識的思想已經完全得以確立并確定下來。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環境中,面對更為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以及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文化環境,和自身更大的文化發展要求,已經具備了非常清晰的歷史、文化意識。我們要以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方式,對這樣的文化大勢做出更完好的回應。我們更加明確了,要想更好地完成歷史使命,就必須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意識,提高文化自信。
有關文化自覺的概念,最早是由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他結合中國的社會發展實踐,對這一觀念做了深刻闡發。在這一理論構架中,最關鍵的核心點,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它的理論支撐點,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就是:“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逼渲刑貏e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覺是建立在對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全面了解、深刻認識、準確理解和完整把握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做到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完整理解和把握,同時對人類文化豐富性的真正理解,做到了不但識其形,而且辨其神,真正的心領神會,了然于心,才能夠有文化自覺意識的生成。這樣,我們再看文化的作用,其實就能明白,文化的作用是從多個方面發生的,比如:一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是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三是推動文明進步與社會發展;四是推進人類之間的交流、交往;五是以文化生產的形式,促進文化經濟發展,直接作用于社會財富積累,等等。從中我們可以梳理出今后中國的更大發展的原生動力機理。
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化涵蓋了人類的勞動創造、思想精神、社會制度,以及人的行為和物態文化層面上的所有內容。文化的最深層面,是由社會的整體意識形態和思想精神所構成,是人的精神世界、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和觀念意識,涉及到人的信仰、信念、審美觀等范疇;在制度層面,文化是決定社會結構和運行機制,引導社會正常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民族、社會最深層精神意志的社會形態和外在風貌,是社會行為的規范和指南;在物態層面,文化通過文化產品、思想傳播、社會教化等形式,將文化思想成果傳播給全社會,為全社會所共享。對于個人而言,文化是人的內在精神世界,是個人的行為準則,是生活態度、知識修養和審美品位;對于群體和社會而言,文化是一種共同約定的精神準則,是群體和社會的聚合要素,是行為指南和規范,是多樣性審美趣味的聚合;對于國家民族而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精神家園,是社會制度的根基,是整體的國家形象,是審美勞動和文化產品的聚合體。文化決定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走向、質量和樣式,是識別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本標志。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每個時代都要繼承以往時代的文化成就,同時還要創造出屬于自己時代的文化,為人類文化增添新的成份。我們今天的所有勞動,根本上就是為了完成這一使命。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信建構
自鴉片戰爭后,外來文化借助武力強勢進入中國,既帶給中華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觀上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生機。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學習機會相互纏繞和復雜矛盾的交織之間,中華民族獲得了巨大的新的發展動力和文化“擴容”機遇。中國文化也在近代以來的巨大的外力推動中,又一次來到了歷史轉型的路口。特別是在經歷了爭取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的艱苦奮爭取得勝利后,中國的當代文化更是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在今天迅速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已經更為清晰地感受到了全球化進程,給我們帶來的更大的激勵和發展推動力。我們愿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因為我們更愿意視這樣的挑戰為重大的發展機遇。
從世界的整體發展狀態看,文化的作用和價值,正越來越被各國的政府、社會組織、個人所認識到。文化不再簡單地作為裝點生活的美飾,也不再是一項應景的工作內容。文化的內在精神力量,正在被人們深刻地體會和把握。在加拿大文化學家D·保羅·謝弗的特意強調中,我們應該能夠體會到類似的認識,其實已在相當廣泛的程度上深入人心,他說:“在所發生的一切變化中,沒有一種變化能比從被動地對待文化向積極地對待文化的轉變更為重要。”在他看來,“二十年前,人們被動地對待文化,而且極大地忽視文化。今天,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實際上都通過許多措施來促進文化,從通過立法來保護歷史遺產到執行精神規劃、計劃和政策來引導文化發展和增加公民參與生活?!蔽覀儚闹锌梢钥吹剑械倪@些努力,都不僅僅是為了做一般的文化展示,以及和別人的文化做無謂的競爭和比較。而是在人們的精神世界構成質量層面上,對文化作出的全新思考和把握。正如他進一步所闡釋的:“由于文化過去通常被考成是變化的結果,所以它也是一種人類幾乎不能或者無法控制的活動,現在文化越來越被看成是變化的原因,所以它也是一種人類必須大力控制的活動。這樣一來,就能更多地意識到文化擁有的強大力量,更有意地、自覺地和系統地對待文化。”所謂文化就是變化的原因,恰恰將文化的巨大動力作用給清晰地揭示了出來。這也更深刻地提醒我們,在當今世界的大格局中,作為要引領中國人民更好地前行,要為中華民族謀求更美好前程的政黨,就必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
我們在總結歷史經驗時會發現一個現象,在飽受外來強權政治和經濟壓迫的屈辱中,中國開始了全面向歐美先進國家學習,學習他們的全套的現代化經驗、技術、制度和價值觀。與此同時,歐美文化借助經濟優勢,也自然地向中國全面地輸入了其技術、管理和制度的成果,乃至思想、藝術、文學成果,正是這些文化果實,徹底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教育結構、生產方式和制度形態,也改變了中國人很多的文化觀念、文化習俗和文化符號。但更為意味深長的是,正當我們普遍感覺到中國文化正在與世界文化趨向于同質化發展時,中國以及更多的亞洲國家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也在被喚醒。這種趨向出現于20世紀的后半葉,特別是當一些亞洲國家的現代化實踐取得了成功以后,對于中國而言,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在經濟建設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在中國的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后,這些亞洲國家都普遍出現了趨向于民族文化認同的現象。這其實就是曾經的一個世界主體性文化類型的重新覺醒。因而也被人們認為,這可能是在提醒人們,新的一輪全球化發展,可能恰恰需要喚醒,也可能一定會喚醒如中國這樣的偉大文化,并且在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后,重新加入到人類文明的主潮流中,為人類文明的推進,起到巨大的歷史作用。這可能就是全球化與“全球的現代化”的內在邏輯關連。
我們期待著,在新的文化自覺作用下,當全球的經濟一體化更趨明顯之時,全球的“文化多元性”,反而能夠給予人類更多的文化選擇,更大的文化空間和更多的精神意趣。能夠給中華民族所創造并延續至今的偉大文化,找尋到新的歷史生機。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的更高起點和更高目標,也是我們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作者為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文化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