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表明了黨和國家對文化的關注日益提升,對文化的推重日見其力,顯示了我黨審時度勢,對新的歷史時期文化發展的準確把握。這一把握突出表現為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對位性機制,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創舉。
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是對我國文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高度概括,也是進一步推動文化發展的行動綱領。新世紀以來,文化的價值在我國國家戰略層面上被重新估量,文化被理解為社會均衡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文化逐步走向國家發展政策的中心。黨和國家對文化的關注日益提升,對文化的推重日見其力,顯示了我黨審時度勢,對新的歷史時期文化發展的準確把握。這一把握突出表現為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對位性機制。這是我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創舉。
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對位性機制
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現實課題。
在全球市場的環境下大力發展市場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與關注民生,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對位性的科學發展,是黨和國家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和新需求做出的重要決策。一方面,它體現了我黨審時度勢,面對新的國際經濟發展態勢,做出的戰略選擇;作為市場經濟國家,我國當前文化體制的改革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并日益走向全球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從我黨的根本宗旨出發,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長遠和根本的利益,以公共投入和規劃建設的方式,滿足公民進入小康時代后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施以人為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提升公民文化素養,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形式;是適應當代世界潮流,建設現代民主國家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重建文化中國國家形象的根本措施。總之,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加強我國文化競爭力的強大推動力量。
發展市場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將向我國公民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多種檔次的文化產品,以適應不同層次公民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文化創意產業在市場化的發展中不斷壯大,將全面提升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累資金,培育文明,開拓道路。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協同和配套是文化全面發展的必要構成,缺一不可。這一對位性創舉,雖還處在探索完善階段,但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隨著全球化時代信息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和消費社會的來臨,文化生產已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生活的一部分。像電視、電影等產業,已越來越發展為龐大的產業集團,成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并催生了當前在社會生活中日益產生重要影響的新生的產業類別,即所謂數字新業態,同時推動了傳統文化產業的變革。
與世界各國創意經濟的發展相比,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屬于高增長、高利潤的新興產業,是升值空間巨大的“潛力股”。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高端產業,是當代服務經濟中的高端形態。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要調整,要從低端制造業走向高端制造業,要從制造業為主,逐漸調整走向高端服務業,特別是向生產型服務業轉型。作為先進生產力,文化創意產業是產業發展的高端形態,它將推動我國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越界、調整和重組。文化創意產業還是啟動和滿足內需的重要產業形態。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4000美元,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我國公民的文化需求將有一次較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我國電影電視市場、游戲市場火爆,黃金周文化旅游屢創新高,尤其是三網合一后的數字文化產品不斷創新,推動了文化市場的新的繁榮。
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提升與合作。這種越界主要打破二、三產業的原有界限,通過越界,尋找提升第二產業,融合二、三產業的新的增長點。從上世紀70~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順利完成了原有產業的轉型,并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把其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全力推動。
文化創意產業是與藝術、文化、信息、休閑、娛樂等精神心理性服務活動相關,滿足小康形態下人們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的所謂“第五產業”,是城市精神消費與娛樂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載體,是現代服務業的高端組成部分。在總體服務業的業態中,文化創意產業開拓藝術型、精神型、知識型、心理型、休閑型、體驗型、娛樂型的新的產業增長模態,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市場,涵養新一代創意消費群體,以推動新形態的文化經濟的發展,并且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
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正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創舉,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也是關注民生的重要內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它包括現階段的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文藝精品創作服務、文化知識傳授服務、文化傳播服務、文化娛樂服務、文化傳承服務、農村文化服務等多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和引導性意義,而其余則具有更多的實踐性和功能性。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民族國家構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性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服務型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提升國民素質,培養公民良好的文化修養,塑造文明開放的嶄新國民形象,以及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安定團結、文化認同,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諧也具有重大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出發點、依據和最終目的,是滿足廣大公民的公共文化權益的普遍需求,提高民生文化福利水平,加強全民人文精神培育。基于我國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尊重、維護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不同族別公民的文化權益和文化需求,堅持普遍參與,多樣發展,并特別關注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保護他們的文化權益不受侵害。同時,要兼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形成實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服務于每一個普通公民的文化需求
先進的文化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說到底是以人為目的、服務于人的,它應服務于每一個普通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的更高的精神層面的需求便會隨之增長,而文化產品與文化消費則會優先增長。當前,現代科學技術也已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文化領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科技進一步文化化、人性化,文化也進一步科技化了,文化也全面滲透到高科技產品之中。因此,高科技產品只有最終依賴人們對文化服務的越來越廣泛全面的需要才能獲得日益廣闊的市場。
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施以人為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提升公民文化素養,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形式;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重建文化中國國家形象的根本措施。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發展模式的調整和增長范式的重要轉變,是向內生性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根本,是從GDP唯一模式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以粗放型、資源型、投資型為主的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社會文化需求不斷升級。表現為收入變化帶來的新的巨大需求要求增長方式的變革和供給結構的調整。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轉向內生性的創新模式的轉變,是發展觀念的轉變,是發展模式的轉換。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協同和配套是文化全面發展的必要構成,缺一不可。它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加強我國文化競爭力的強大推動力量。這一對位性結構的共同核心是關注人、熱愛人、尊重人、提升人,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國人民的生存質量和我國政府的服務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