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革命對行政決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使其獲取了全新的特點。它將改變傳統行政管理體制的框架結構,使行政決策從公務員精英決策轉變到精英與廣大民眾共同決策的新時代,使公開、透明、全程開放式的決策取代傳統的政治運作路徑和模式,大大降低政府運轉成本,增強政府執政合法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行政決策 信息化 全程開放式的決策
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推進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網絡化、電子化以及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在時代發展的重要關頭,順應知識經濟、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要求,作為我國現代化事業管理者的行政管理系統的信息化變革備受關注,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信息化變革的未來趨向。
為了應對信息化的嚴峻挑戰,早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就明確指出:“完善政府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決策程序,充分利用社會智力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增強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①這一號召對正確把握信息時代行政管理現代化的發展脈絡、明確我國行政決策體制的信息化變革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鑒,從而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行政決策的信息化是一種全新的服務思想與理念,是一種全新的行政管理與決策體制,不是僅僅簡單地運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來重塑行政管理系統,其關鍵是建立一個以公民為中心的行政管理體系。信息化對傳統行政管理模式的影響和沖擊將是革命性的和全方位的。
行政決策逐漸從傳統的官員精英決策轉變為精英與公眾共同決策,促進行政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在傳統政府體制下,政務信息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壟斷,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了公眾知政、議政、參政的有效性。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能夠實現網絡化和社會公眾的互動性,“每個信息可以經由不同的傳輸路徑,從甲地傳送到乙地。正是這種分散體系結構使互聯網絡能像今天這樣三頭六臂。無論是通過法律還是炸彈,政客都沒有辦法控制這個網絡”。②行政決策的透明度通過網絡技術、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得以有效提高,從而增強民眾的參與度,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行為的公正性、廉潔性及自律性,大大增進行政決策的公開化、民主化色彩,形成公眾與政府的良性互動,為政府科學制定決策奠定了基礎。
信息時代,民眾對決策的參與主要表現為集體決策取代個人決策,進而成為決策主體的群體。與政策利益直接相關的公民大眾,因為網絡信息意味著更多的公開性,而公開性意味著更多的民主。以美國為例,“九十年代初,他們在俄亥俄州哥倫比亞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子市政廳’,它通過一個雙向的通訊系統,使居民可以經由電子設備真正參與地方計劃委員會的政治會議,他們在家中按一下按鈕,就馬上能對地方分區、建立高速公路等建議進行投票,還可以參與討論,發表廣播演說”。③這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充分體現,實現了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從而使決策接受了群眾的檢驗和監督,更科學、更民主地使公民成為行政決策主體,這種信息社會行政決策的模式推動了人類文明和社會主義民主更加理性的實現。
行政決策的基石是有限理性假說,而必要信息量的不足是影響人們進行理性判斷和抉擇的重要原因之一。網絡技術的應用使信息傳送中的人為阻隔消弭,更多的民眾有了精確反映信息的可能性,這就拓展了行政決策的信息源,有利于改善決策者的有限理性。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說,決策者進行理性判斷和抉擇的能力是有限的。④決策者對決策結果的理解總是零碎的、不完好的,決策者只可能想到有限的幾個可行計劃而已。而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快捷性改變了行政決策的有限理性限制。網絡技術的發展保證決策者在全面了解決策所需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決策,減少了盲目依靠以往經驗進行決策的現象。
公開、透明、全程開放式的行政決策替代了以往的暗箱操作,推動廉政建設的有效開展
民主政治是以信息公開為前提的,信息公開同樣是建設文明政府的基礎條件。在傳統行政體制中,下級沒有權力和機會干涉上級的決策行為,普通民眾更是無從了解行政決策狀況。傳統的行政體制下,決策的過程更容易產生暗箱操作。而在信息時代,由于互聯網打破了政府對信息的壟斷,不管是政府與公眾之間,還是公眾之間的信息交流都變得自由、平等和開放。隨著政府運作透明度的不斷提高,行政決策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在進一步縮短,把決策原則、內容的確定與個體利益訴求進行對比,確定自己立場,表達自己的觀點,使決策過程從傳統的不公開“暗箱操作”轉換成廣大民眾積極參與的民主透明的“陽光操作”。
尤為重要的是,由于現代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過去傳統政府的組織界限已被完全打破,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模式已經開始在網絡上顯示出其特有的影響力,逐漸形成了一種完全開放的矩陣式運行機制,這是一種實現多維聯系的開放模式的放大了的矩陣結構。⑤巨量的網絡信息可以實現快速流動和傳遞,形成體量巨大、覆蓋面廣、甚至是超越時空限制的高速信息流。這就使傳統垂直組織中的過渡層級信息傳遞功能被網絡所替代,人為的信息源與決策層間的障礙被逐步消除,使信息傳遞變得更加迅速及時,這有效避免了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的信息失效與失真。除了上下之間的垂直信息傳遞渠道外,不同層級之間的各個管理機構和操控者之間也有橫向渠道,頂層決策者以及處于不同層級和不同部門崗位上的工作人員都能快速獲得必要的全局性信息。這種完全開放的矩陣式結構有效提高了網上參與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過去意義上的“受眾”迅速減少,信息實現了在一切民眾當中平等地流動,徹底打破了過去的金字塔式的權力組織結構。通過雙方平等溝通,決策者可以多了解民情民意,作出真正符合公眾利益與公眾期待的決策,推進行政文明的現代化進程。
信息時代的行政決策精簡了政府機構,降低了運轉成本,提高了行政決策效率
在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已成為政府行政的最重要的價值取向之一。信息時代的行政決策模式將具備快速決策與快節奏變更決策的特性,其決策系統是公眾直接主導的全程開放式的網絡決策系統。執政黨的合法性和權威性與其所提供服務的質量、數量、效率存在著愈來愈緊密的聯系。電子政務的廣泛推廣,可以優化行政管理的組織結構,大大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和質量,大幅削減行政運轉成本,從而增強政府的合法性和生命力。網上會議、遠程辦公、虛擬政務大廳的出現和有效應用,已經打破了行政管理的時空界限,加強了政府系統內部之間及其與廣大民眾之間的信息雙向互動,從而使以前難以想象、難以實現的公共服務變成現實。這使決策實施情況的及時反饋成為可能。在決策前,民眾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決策者將要推行的重大舉措并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決策后,決策者同樣可以通過網絡及時獲得決策實施過程中的反饋信息,隨時獲得和分析發展變化的動態信息,以及時矯正偏離的狀況或作出必要的補充。這便得以保證整個信息化時代行政決策體系的可控制的良性運行,適應了社會發展變化快節奏的要求。中國“入世”對中國各級政府的信息化要求對傳統的政府結構模式和運行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沖擊,更加需要中國各級政府組織系統增強整體效能,提高行政決策效率。
信息化革命使行政決策所獲取的這些全新的特點改進了傳統行政決策模式的落后與不足,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第一,行政管理與決策模式的信息化變革將有利于真正實現人民群眾直接當家作主并完全服務于社會民眾。第二,行政決策的開放性能夠有效抑制在傳統行政方式中容易滋生的官僚與腐敗現象。實施政務公開和決策過程公開,擴大了公民的政府信息擁有量,避免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非理性判斷行為,促進公民有效參與,并對公共管理過程實施有效的監督。同時保障公民的權利,維護公眾的利益,強化民主政治,增加權力行使過程中的透明度,有效遏制腐敗。最后,行政決策模式的信息化改革將最大程度地降低行政決策成本,從而增強政府的合法性和生命力。
總之,行政決策的信息化是行政管理的一場革命性的變革,是關系政治體制改革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大局的體制創新工程,加快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擴大了社會民主政治的內涵,拉近了決策者與參與者、服務提供者與服務接受者之間的距離。順應這一時代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先進的行政管理機制的建設步伐已成為我國政府的必然選擇。(作者單位:臨沂大學)
注釋
①《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美]N·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胡泳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25頁。
③李永剛:“‘電子化政府’的理念與現實”,《中國行政管理》,1999年第11期,第40~41頁。
④徐曉林,李衛東:“電子政務成熟度評價的四個基本維度”,《電子政務》,2007年第8期,第41~42頁。
⑤“我國電子政務對政府管理創新起到怎樣作用”,《中國電子政務網》,2010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