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出現了多黨制的雛形,以西方民主國家為模板的政治體制在俄羅斯建立起來。在普京時期,超級總統制得到鞏固和強化。因此,俄羅斯政黨政治越來越呈現出“弱參與型政黨政治”的特點,由此產生的政黨功能逐漸工具化,失去了政黨政治的真正意義,而這正是俄羅斯政治體制的結構性原因造成的。
【關鍵詞】俄羅斯 弱參與型政黨政治 政黨工具性價值
2008年5月7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宣誓就職,接替連任兩屆的普京,成為俄羅斯第三任總統。隨即,梅德韋杰夫提名普京為總理。日前,普京再次宣布參選總統,并表示一旦當選,將提名梅德韋杰夫擔任政府總理。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政治風云背后,俄羅斯政黨政治格局和體制發生了怎樣變化呢?
葉利欽執政后,俄羅斯實現了由一黨制向多黨制的過渡,并且在1993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憲法中確認了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然而在俄羅斯政治體制轉型的大背景下,俄羅斯政黨政治呈現出與西方多黨制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俄羅斯政黨功能與國家政權之間的疏離。
弱參與型政黨政治的形成
何謂“弱參與型政黨政治”?選舉是民主的本質,而政黨政治是選舉的載體。因此,西方國家的民主制是通過政黨政治實現的。現代政黨政治的基本框架,就是民眾通過政黨作用于公共權力的過程。①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對民主作了劃時代的界定:“民主方法是為達到政治決定的一種制度上的安排,在這種安排中,某些人通過競取人民選票而得到作出決定的權力?!雹谶@一定義被亨廷頓稱為民主的程序定義,拉里·戴蒙德則稱之為民主的底線定義。據此,判斷一個“政治體制是否民主所依據的標準是看其中最具影響的集體決策者是否通過公平、誠實和定期選舉產生,在這種選舉中候選人可以自由地競爭投票,而且基本上所有成年人都可以參加選舉?!雹?br/> 蘇聯解體后,各類政黨和政治組織的數量迅速增長。但是,由于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始終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其通過選舉獲得國家政權的道路被切斷,因此政黨只能通過選舉而存在,與“權力”相分離,因此,俄羅斯政黨政治可以被稱為“弱參與型政黨”。這不但指參加競爭性選舉的參與動力匱乏,而且還包涵在政治體制架構中參與國家政策制定的能力薄弱。
弱參與型政黨政治形成的歷史脈絡。每一個新的制度設計都是路徑依賴的終點,同時成為下一個制度變革的起點。因此歷史的轉折點“可能帶來極其深遠持久的影響。”④當前俄羅斯的弱參與型政黨政治正是在20世紀90年代制度變遷的歷史轉折點所形成的。
受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傳統左右,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實踐中逐步演變為一黨集權的統治模式,黨內缺乏民主,黨外缺乏監督。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主化浪潮中,蘇共開啟了結構性的、自上而下的民主化改革。在改革初期,戈爾巴喬夫的初衷是在社會主義的制度框架下來改革蘇聯的政黨制度,以使蘇共成為符合西方民主化標準的政黨。戈爾巴喬夫認為,黨國一體的政治結構是造成政治危機的主要原因。1991年6月葉利欽當選俄羅斯總統后,立即頒布了俄羅斯國家機關非黨化的總統令,并于7月份的蘇共二十八大最終確立了黨的新體制?!?·19”事件后,8月24日,戈爾巴喬夫辭去總書記職務并要求蘇共自行解散,可以理解成是其個人出于保住蘇聯總統位置的考慮,他想以超黨派身份繼續保留蘇聯的一個嘗試?!氨N徊槐|h”也反映了俄羅斯人對政黨政治的工具化認識邏輯。
普京擔任總統后,2001年頒布了《政黨法》,俄羅斯政黨政治走向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但是普京政黨體制改革的具體目標是建立“有兩三個或四個政黨參加的多黨制”⑤。然而,時至今日,俄羅斯政黨政治并非按照嚴格的多黨制原則組織起來,而是按照專業的原則建立的⑥,是“以議會多數派為依托的政府”。⑦正因為如此,普京認為目前俄羅斯的政黨體制還不成熟,缺乏穩固的全國性政黨,不具備由議會多數黨組閣的條件。
俄羅斯政黨功能的工具性價值
政黨在政治制度中獨特的政治角色定位,使其在政治制度的實行和自身的活動中,不僅能通過權力和政治制度,而且還能通過思想意識和各種社會單位,組織和指導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⑧然而俄羅斯政黨功能卻體現得不明顯,表現出特有的工具性價值,具體表現在:
政黨在議會中沒有組閣權,與國家權力絕緣。政黨政治的真正意義在于政黨代表一定的利益群體對國家權力分配的競爭性參與,即政黨通過競爭性選舉爭取成為執政黨,繼而通過領導和掌握國家政權來貫徹實現黨的政綱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階級或階層、集團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但是在俄羅斯,在議會中獲勝的政黨,卻沒有組閣的權利。
大部分政黨成為個人攫取政治權力的工具。大部分政黨的建立是由領袖推動的,而不是政黨推出領袖,相應的,政黨的運作不是靠成熟的制度和綱領,而是取決于領袖人物的個人魅力和領導力。
黨的組織紀律渙散,很多政黨和政治組織雖然都有自己的政綱和政治主張,但對其章程的制定卻流于形式,沒有嚴格的紀律。這導致一些政黨的領導人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暫時結合到一起,事后分道揚鑣的現象很普遍。
政黨不具有代表社會階層或利益群體的代表性。表達功能和溝通功能是政黨的兩個最重要的功能,但是在俄羅斯超級總統制下,政黨只是充當政治權力的工具和合法性來源,缺乏對社會利益的代表性價值。由于俄羅斯政治的兩極分化,使得政黨區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支持或反對總統的立場上,而非以利益結構為基礎。因此,政黨在確定和協調利益方面的努力實際上只是激化了矛盾。馬西雅·A·維格爾指出:“俄羅斯的政治危機源于政府缺乏穩定的社會基礎。權力轉移的特征必然是精英轉換,而不是極權體制向民主的激烈轉軌。盡管蘇聯共產黨解體以來,俄羅斯政黨數目激增,但是依然不存在轉軌背景中為政治統治開發社會基礎的代表性的政黨體制?!?br/> 政黨綱領雷同,政黨去意識形態化。俄羅斯政黨體系中各政黨政治界線模糊不清,各政黨和政治組織大多從實用主義出發,在政治斗爭中左右搖擺,甚至拋棄黨的立場和原則,因此,各政黨綱領雷同現象嚴重。突出的表現為,各政黨都把“民主”、“自由”等流行概念作為本黨的主張。因此,在實際政治運作中,各政黨相互攻擊和拆臺的現象十分嚴重。這種現象使得選民感到無所適從,很多人甚至干脆放棄投票,從而出現投票率空前低下的狀況。
俄羅斯超總統制政治體制的結構性誘因
政黨與總統——超級總統制的制度安排。俄羅斯的政黨政治之所以處于弱勢地位,之所以不能在競爭中產生一個執政黨,與人們對政黨的“極度不信任”和厭惡有關。后蘇聯時期人們之所以選擇葉利欽而拒絕給各種政黨以實質性的政治支持,就是受到:總統=秩序,政黨紛爭=混亂觀念的支配。
俄羅斯產生“超級總統制”自有俄羅斯自身發展邏輯的必然性??紤]到歷史上俄羅斯議會制試驗失敗的教訓,人們相信俄羅斯沒有議會制的歷史基礎。在總統集權制下,總統高踞一切分支權力之上,不僅對建立制衡機構不感興趣,而且還拒絕建立執政黨。然而,高高在上的總統依然需要杜馬這樣的代議機構存在,需要政黨制度的存在,使自己更具合法性。
政黨與議會——政黨體系的局限性。俄羅斯采取的是比例代表制和多數制結合的混合選舉體制,議會比例代表制造成了難以形成一黨過半或一黨壟斷的機制,從客觀上促成了政黨政治的軟弱。而總統選舉以多數制為基礎,由于政黨脆弱、不穩定,因此總統候選人則起著政黨領導人的作用,同時也需要整合議員觀點,而這又加劇了政黨的邊緣化傾向。
根據杜馬選舉法,國家杜馬450名代表中,半數由全聯邦選區選舉產生,代表候選人名單由經過登記的全聯邦性政黨、政治運動或其他競選聯盟提名,獲7%以上選票者有權進入議會,在議會中產生議會黨團。俄羅斯杜馬各議會黨團之間的協同水平很低,導致議會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利。由于缺乏執政黨起整合和穩定作用,議會聯盟沒能起到有效制衡、監督總統和政府的作用。
結 論
俄羅斯由黨國不分的政黨體制轉型為當前的“超級總統制”下的弱參與型政黨政治,這種政黨體制也可以看作俄羅斯向西方政黨政治的過渡階段,然而也有可能回歸到政黨政治功能的徹底喪失,由此,俄羅斯政黨政治轉型路徑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者單位:中共沈陽市大東區委黨校)
注釋
?、偻蹰L江:《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頁。
②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337頁。
?、酆嗤㈩D:《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第5~6頁。
?、芘撂啬希骸妒姑裰鬟\轉起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0頁。
?、茛咂站?004年《國情咨文》。
⑥[俄]羅伊·麥德維杰夫:《普京時期——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第230頁。
⑧周淑真:《政黨和政黨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