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人遭受被害的客觀性、身份特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人口統計學變量和行為方面明顯區別于其他群體。根據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后的情況以及面臨的現實困難,對食品安全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和經濟援助,是減輕被害人因問題食品而遭受痛苦和創傷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 法律援助 經濟援助
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是指遭受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侵害,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失的人。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往往會給被害人帶來許多方面的損害,這些有形以及無形的損害會嚴重影響被害人的工作及生活。
食品安全犯罪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
被害人的基本傷害。基本傷害直接來自于犯罪行為,主要表現為:肌體損傷、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在遭受問題食品侵害后,有些被害人表現為嚴重的肌體損傷,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至于犯罪行為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既包括受到犯罪行為直接損害的被害人的財物,也包括被害人為減輕、治愈其肌體損傷而支出的相關費用;對于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人來講,無論是遭受了身體上的傷害還是遭受了財產損失,都會使被害人的生活質量、生存狀態等發生重大的改變,并在被害人心中留下痛苦的烙印,因此,遭受心理傷害即精神損害,對于被害人來說是普遍存在的。
被害人的從屬傷害。被害人的被害不僅僅限于犯罪直接帶來的傷害,還包括被刑事司法程序排除而帶來的傷害,有時候新聞媒體或者鄰里周邊等也會給被害人帶來深刻的傷害。①這種傷害被稱為二次傷害即從屬傷害,主要包括:一、被害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受到的二次傷害。由于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非主導地位,使得他們被簡單地認為僅僅是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對象,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在這樣的制度層面上被害人往往被忽視,其正當權利在刑事訴訟中也得不到合理的維護。二、被害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的二次傷害。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也使被害人成為新聞媒體的焦點,正常的新聞報道可以揭露問題,為被害人爭取到應當補償的利益,但是不當的新聞報道和輿論宣傳也有可能會再次加深被害人的心理傷害。
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被害人的特征是指被害人群體在人口統計學變量和行為方面區別于其他群體的明顯特點。②這是被害人所共有的、區別于其他群體的本質屬性和征象表現。
受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侵害的現實性。即被害人受到問題食品侵害是現實的、客觀的,而非其假想出來的。并且問題食品對被害人造成了直接的損害。也就是說,行為人生產、銷售問題食品的行為給被害人造成了人身、財產或者其他合法權益的損害,而且這個損害是客觀的,不是假象或是幻覺。
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身份特征。身份特征是指被害人在身份上的特定性。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是指遭受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侵害的人。被害人的外延只能是犯罪行為的直接受害者、不利后果的直接承擔者,不是間接承擔者。也就是說被害人的近親屬不屬于被害人的范疇。被害人的身份特征還包括被害人的職業、受教育程度以及所處的社會階層等因素。這些因素對于被害人的被害也有一定的影響。
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生理特征。在犯罪學的研究中,實證主義的鼻祖龍布羅梭曾提出“天生犯罪人”的理論,但是犯罪學以及被害人學的發展已經證實了這一結論的局限性。盡管如此,通過以上典型案例的列舉,我們也發現在食品安全犯罪中,有一些被害人的共同生理特征可循,表現在性別、年齡以及體格方面。如,生理有殘疾或者缺陷的人,就會相信一些所謂的藥品或者食品的功效,從而成為受害者;未成年人以及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原因,在遭受問題食品的侵害時,所表現出的后果相對較為嚴重。
食品安全被害人的心理特征。被害人的心理特征是指在被害發生前后,被害人對于犯罪的心理變化和狀態。在被害后,被害人對于犯罪都是抱著滿腔的憤怒,對于犯罪結果都具有一種主觀排斥性。但是在遭受問題食品傷害之前,被害人往往基于對品牌的信賴、缺乏對食品安全信息的了解以及沒有防范意識或者是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等,而對于遭受被害沒有預知。
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之援助
對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人實施援助,目的是通過援助以減輕被害人因問題食品而遭受的痛苦和創傷。對此,1985年通過的聯合國《為犯罪和濫用權力行為的被害人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即《聯合國被害人人權宣言》第14~17條規定:“被害人應從政府、自愿機構、社區方面及地方途徑獲得必要的物質、醫療、心理及社會援助。”③根據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后的情況及面臨的現實困難,對食品安全被害人的援助主要有法律援助和經濟援助。
法律援助。為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是指遭受問題食品侵害的被害人,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相關機構或人員為其提供免費或收費很少的專業性法律幫助。針對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措施主要有:一、為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提供的法律服務。此種法律服務主要是發生在訴訟之前的代寫訴狀和其他法律文書等的法律服務,除此以外還包括為被害人提供法律以及信息咨詢服務,幫助被害人了解案件的進程,幫助被害人與對方當事人就賠償等問題進行協調和談判。二、為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提供訴訟援助。在訴訟活動中給予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一定的援助,使受到問題食品侵害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能夠獲得及時的司法救濟,是給予被害人法律援助的重要內容。為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提供的訴訟援助主要有:詳細告知被害人在訴訟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法院審判的程序、出庭的相關人員及其職責、作用(包括法官、檢察官、辯護律師、被告人)、被害人在法庭上可能遇到的詢問、被害人在法庭上如何舉止的建議等。
經濟援助。在犯罪行為發生后,一些被害人,特別是老年人和貧窮的被害人,需要緊急的經濟援助。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人中有相當比例的困難家庭,因此在遭受侵害后,迫切需要相關部門為其提供經濟援助。被害人最終獲得經濟援助要符合一定的條件,首先要提出經濟援助申請,這就需要援助機構為被害人提供該項信息,并且為其評估獲得補償的可能性,并幫助被害人遞交申請材料;其次,被害人因犯罪行為的侵害而遭受了人身損害或是財產損失;第三,被害人所遭受的損失沒有保險,也沒有其他可以獲得救濟的渠道。當前,為眾多學者所提倡并能夠使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得到及時救治和實質補償的行之有效的經濟援助方式,是構建具有高度補償性和公益性的食品安全事故補償基金。
第一,補償基金的來源。補償基金的建立,資金來源是關鍵問題,基金的渠道主要源自于以下幾種方式:一、企業繳款。即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每年按照一定的數額標準,向基金會繳納相關費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責任人,由其出資注入補償基金、對被害人負責補償,既是情理、法理的要求,更是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體現。二、政府的財政撥款。即政府通過財政預算,每年有計劃地以財政撥款的方式向補償基金注入資金。三、社會募集。社會募集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籌措資金,如,可以通過發行彩票的方式,還可以動員群眾直接募捐,也可以通過慈善機構、慈善家進行募捐等。
第二,補償的范圍和程序。原則上,凡是遭受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侵害,進行了侵權申報,并被登記在冊的被害人都可以申請,要求獲得基金補償。但是,由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涉眾型,也就決定了,事后補償不是“陽光普照式”的公共福利,最終獲得補償的被害人還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具體包括:一、該食品安全事故的被害人已經向司法機關申報了,或提起訴訟或是申報了被害人身份,經法院審判侵權行為得到確認。二、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人拒絕賠償或者經濟上無力支付賠償費用。三、被害人由于不符合條件而不能獲得國家賠償以及保險賠償金,或者是所獲得的保險賠償金不能彌補被害人所遭受的損失。④在補償程序上一般應當具備以下環節:首先,應由法院向社會發布公告,告知可以申請補償基金的被害人來主張權利,如果被害人已經死亡或者由于受害而喪失了行為能力,可以由被害人的遺屬或者其監護人、法定代理人進行申請。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以后,由于被害人數量眾多、分布區域廣泛,人民法院的公告應當規定一定的時間。其次,應由人民法院進行調查,并作出最后的處理。處理的結果主要有兩種,一是經調查核實被害人的情況屬實、符合補償條件,法院按照確定的補償范圍將資金直接支付給申請人;二是經過調查核實被害人的情況不符合條件,法院應當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并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作者分別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律系講師,圖書館館長、教授;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食品安全的刑事保護》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B09BFX021)
注釋
①張鴻巍:《刑事被害人保護的理念、議題與趨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1頁。
②郭建安主編:《犯罪被害人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91頁。
③麻國安:《被害人援助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8頁。
④許永強:《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被害人》,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