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搶劫致人死亡在我國刑法中沒有另設罪名,而是被規定為搶劫罪中的一種加重情節,屬結果加重犯,處以比一般搶劫罪更重的法定刑。搶劫致人死亡是搶劫行為和造成他人死亡結果的結合。行為人對死亡結果的主觀罪過,他人死亡結果出現的界定,以及未遂狀態的存在空間都是值得探討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搶劫致人死亡 主觀罪過 結果加重犯
在司法實踐中,往往出現行為人在搶劫過程中,發生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我國刑法對于搶劫致人死亡沒有另設罪名,而是在搶劫罪中,將搶劫致人死亡作為結果加重犯,處以比一般搶劫罪更重的法定刑。搶劫致人死亡有著很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在認定搶劫致人死亡這一加重結果時,有些問題值得探討。
行為人的主觀罪過
要研究搶劫致人死亡的行為人的主觀罪過,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在搶劫過程中,行為人是否一定要在實施暴力的故意下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才構成搶劫致人死亡的結果加重犯。如行為人只是想威脅被害人,但是被害人卻患有急性心臟病,因受到脅迫而突發心臟病死亡,這就很難要求行為人對死亡結果持希望或放縱的主觀心態,這種情況下,行為人顯然只是希望通過脅迫來達到搶劫的目的,而并沒有實施暴力的意圖,那么行為人僅具有脅迫的故意是否也成立搶劫致人死亡?
筆者認為,我國刑法規定搶劫是指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當場強行劫取財物的行為,如果使用的暴力、脅迫或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以搶劫致人死亡進行加重處罰。從這一規定中也可以看出搶劫致人死亡并沒有限定行為人的劫取手段必須為暴力手段,即搶劫致人死亡不要求行為人必須具有實施暴力劫取公私財物的故意,在脅迫和其他方法的情形下,搶劫致人死亡也成立。
第二,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殺人的故意。對于搶劫因過失致人死亡的定罪在理論界是得到普遍認可的,但對于是否存在故意的主觀罪過仍然眾說紛紜:高銘暄教授在《新編中國刑法學》中提到的觀點是,搶劫“致人死亡”是指因搶劫而過失致人死亡,不包括故意殺人。如果為占有他人財物,而當場故意致人死亡,應另定故意殺人罪,與搶劫罪實行并罰。①而馬克昌教授在《刑法學全書》中認為,搶劫“致人死亡”一般是故意傷害而過失致人死亡,也有可能是間接故意致人死亡,但不包括故意殺人。因為如果是為了劫取財物而直接故意殺人,則超過了搶劫的暴力范圍,應分別定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實行并罰。②另外張明楷教授在《刑法學》中提到,搶劫“致人死亡”包括因搶劫過失和故意(含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致人死亡。③
筆者贊同最后一種觀點,搶劫罪必然是行為人使用暴力或脅迫手段來劫取財物,但我國刑法對于“暴力或脅迫手段”并沒有進行羅列,不能排除行為人以故意殺害被害人為手段來達到其非法占有財物的目的,即行為人故意殺害被害人是一種用來實施搶劫的暴力手段,因此,將故意納入搶劫致人死亡的主觀罪過能保證定罪的科學性和量刑上的均衡。當然,并不能將搶劫中所有的故意殺人行為都認定為搶劫致人死亡,行為人在搶劫行為實行終了之后,害怕犯罪事實敗露,而將被害人殺死的,即通常所說的“殺人滅口”,應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數罪并罰。因為在此種情形下,行為人的故意殺人行為與前面的搶劫行為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不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而是在搶劫實施終了后的犯意再起,是一種剝奪他人生命的新犯意,并在這種新的犯意支配下實施的新的犯罪行為,根據犯罪構成理論和數罪并罰的原則,理應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數罪并罰。
對“人”的范圍的認定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搶劫致人死亡中的“人”一定是指行為人以外的人,因為如果將行為人實施搶劫行為時造成自己死亡認定為搶劫致人死亡,違背了我國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但搶劫致人死亡時除了被害人(這里的被害人是指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持有者)以外,是否還有其他“人”存在的可能?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定論,有的專家認為應對搶劫致人死亡的“人”限定于搶劫行為的被害人,筆者認為,這種規定存在不合理之處,因為在司法實踐中,發生搶劫致人死亡時,不一定就是被害人的死亡。例如,轉化型搶劫,行為人往往是針對被害人以外的抓捕人實施暴力,以求逃離現場,如果此時將搶劫致人死亡的“人”限定于被害人,則不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也有觀點認為,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中的“搶劫致人重傷、死亡”指出,這里的致人死亡應該不限于被害人,即只要行為人在實施搶劫過程中,使用暴力造成死亡結果,不論死者是不是被害人,都應以搶劫致人死亡論,對于該種觀點,筆者認為對在搶劫行為中死亡的人來說,會有出現死亡結果而沒有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如搶劫行為人在實施暴力時造成現場無關人員死亡,對行為人適用搶劫致人死亡這一結果加重犯進行處罰,從傷害法益及危害嚴重程度來看,似乎與犯罪構成一致,但從在暴力中死亡的被害人角度來分析,將其與搶劫罪結合定一罪,該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存在免于刑事追究之嫌。而且從保障人權,尤其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角度來看,也會出現保障不力的后果。如果行為人在搶劫過程中因不可歸責的意外造成旁人死亡,在此將該旁人也納入搶劫致人死亡的“人”的范圍,對行為人以搶劫致人死亡定罪量刑,對于行為人而言,顯然是不利于保護其人權的。
筆者認為,首先,除了行為人為殺人滅口而對被害人實施殺人行為,構成搶劫罪與故意殺人罪數罪并罰外,一般被害人理應屬于搶劫致人死亡的“人”的范圍。此外,在搶劫過程中,行為人向被害人的近親屬或有利害關系的人實施暴力打擊,迫使被害者交出財物,造成了被害人的近親屬或有利害關系的人死亡的結果,行為人對被害人的近親屬或有利害關系的人實施暴力的行為其實是一種針對被害人的脅迫手段,其對產生死亡結果的危險性是有認識的,此時應該將該被害人的近親屬或有利害關系的人納入搶劫致人死亡的“人”的范圍。另外,在轉化型搶劫中,行為人對抓捕人當場使用暴力,造成抓捕人死亡,此時的死亡結果是行為人為非法占有財物逃避抓捕而故意使用暴力手段造成的,因此該抓捕人也應納入搶劫致人死亡的“人”的范圍。
搶劫致人死亡存在未遂形態
搶劫致人死亡是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討論搶劫致人死亡有無未遂狀態就是討論結果加重犯是否具有未遂狀態。對于這個爭議,理論界存在兩種直接對立的學說,即否定說和肯定說,否定說認為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將搶劫行為造成他人死亡作為加重構成,不存在既遂未遂問題,只存在成立加重構成與否的問題,這是我國刑法學界多數學者以及司法實務部門的觀點。但也有少數學者持肯定說的觀點,他們認為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同樣存在既遂與未遂的問題,包括發生了加重結果但沒有出現基本結果的,以及對加重結果持故意心態但卻沒有發生該加重結果時,就是結果加重犯的未遂。④
搶劫致人死亡是否存在未遂形態應依據犯罪的不同情況與立法的規定作具體分析。我國刑法規定,過失心態下的犯罪是實害犯,過失犯罪沒有既未遂之分,沒有出現犯罪結果時就不構成犯罪,出現犯罪結果就是犯罪既遂。行為人實施搶劫行為,如果對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持過失心態,那么就正如否定論的觀點所說的,搶劫致人死亡這一結果加重犯只存在加重結果成立與否的問題,而不存在既遂、未遂狀態的探討。但是理論和實踐都表明,行為人對加重結果所持的并不全都是過失的主觀心態,持否定觀點的學者也認為,加重結果的主觀罪過,不僅有過失,在很多情況下,行為人對加重結果抱有故意,甚至是直接故意的主觀心態。⑤
當搶劫行為人以故意殺害被害人為暴力方式實行搶劫行為時,其對于被害人死亡這一加重結果所持的便是直接故意的罪過形式,在這種主觀心態下,搶劫致人死亡是否存在未遂形態?筆者贊成肯定說的觀點,就像陳興良教授所說的,搶劫致人死亡,基本犯以搶劫為主,而加重結果是致人死亡,在性質上不存在重合性。結果加重犯是修正的犯罪構成,其從基本犯罪構成出發,結合刑法的規定,在基本犯罪構成的基礎上衍生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犯罪構成。在行為人對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持故意的搶劫致人死亡中,是從搶劫這一基本犯罪構成中衍生出了故意殺人這一加重構成,在性質上,搶劫和故意殺人是不具有重合性的,兩者具有獨立性,在搶劫造成他人死亡的場合,完全有可能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得行為人沒有搶到財物,或者雖然搶到財物,但并沒有造成行為人所希望、追求或放任的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作者單位:海南大學法學院)
注釋
①高銘暄:《新編中國刑法學》(下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764頁。
?、隈R克昌:《刑法學全書》,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345頁。
?、蹚埫骺骸缎谭▽W》(下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765~766頁。
④張明楷:《刑法學》(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13頁。
?、蓠R克昌主編:《犯罪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91~492頁;陳興良:《刑法適用總論》(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6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