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信息由于信息量大、分布廣、更新快、使用難度大,以及物流行業從業人員繁雜、企業維護物流信息的法律思想薄弱、法律保護不健全等因素,導致對其的保護還需完善。要建立統一完善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借鑒國外有建設性的保護內容,明確保護效力范圍,以完善商業秘密在物流領域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商業秘密 物流信息 法律保護
商業秘密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而物流信息是一種實用的經濟信息,它在物流行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物流信息在有償使用、交流過程中,缺乏相應行業標準、慣例以及法律法規約束,造成無序競爭、惡意競爭、惡意盜用轉發。所以,目前對物流商業信息的保護非常重要。
商業秘密概述
商業秘密的概念。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對商業秘密的概念有一個統一、明確、一致的界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對商業秘密做了專章規定。《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并沒有對商業秘密進行概念上的定性,但是也規定了違反誠實經營的行為屬于不正當的競爭,對于這種不正當的競爭可以構成法律規制的對象,而侵犯他人的商業秘密也屬于違反誠實經營的行為之一,自然也應當受到法律的規制。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認為商業秘密是一種通過使用具有經濟價值、能夠產生實際的和潛在的效益,但是其信息本身卻不為一般人所熟知,也不能夠通過普通的方法從權利人處獲取,因為權利人已經對該信息采取了自認為必要的保密措施,防止他人不正當的使用。日本《反不正當競爭法》指出,商業秘密是指還未為眾所周知的生產方法、銷售方法及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的技術或經營上的情報。1991年Trips協議將商業秘密定義為未被披露的信息。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也規定商業秘密是指被權利人采取了相應的保密措施進行保密,而且能夠使其具備某種市場競爭優勢,在具體商業活動中通過使用,可以給權利人帶來相應的經濟利益的信息。對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各種特殊的有價值的信息的保護。因為商業秘密的本質共性就是:一種沒有公開的、有價值、特定主體控制下的信息。所以,凡一種信息他具備提升持有人的競爭力并能給持有人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物質利益,那么它就是商業秘密。
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一、不公知性或者秘密性:不為公眾所知悉并不是指合法持有人是唯一的知悉人。具體來說,雇員在實施工作的過程中,必然或多或少接觸甚至掌握雇主全部或者部分商業秘密;按照技術合同、協議等等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在按合同或者協議作業的時候也可能知悉相對人的商業秘密;由于法律法規等規定或者行為的性質決定了負有保密義務的人也可能知悉商業秘密,如學術研討會、成果鑒定會、庭審中等等;在同行業內有兩個以上的人各自通過正當渠道獲取并持有相同的商業秘密并采取合理保密措施。不為公眾所知悉,其實是指,在本行業或者本領域,這個信息還不為公眾所知悉。關于這一點,主要應把握保密程度和保密點。Trips協議中對一項商業秘密在客觀上的秘密程度進行了三級界定。第一級:一項未公開的信息在整體上是秘密的。第二級:一項未公開的信息內容的各個部分仍然是秘密的,盡管在某些部分上為相關人員所知悉,但是其中的關鍵部分即能確切體現該項未公開信息的那些部分仍然是秘密的。第三級:一項未公開的信息即使其內容的各個部分已為相關人員所知悉,但如何對其進行組合、配比仍是秘密的。也就是說具備上述任何一個級別的信息都符合商業秘密的保密性特性。
二、價值性:由于商業秘密具有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并不是所有的權利人一旦遭受商業秘密的侵權,就立刻會體現出業務利益的損失。有時候這種商業秘密的侵權,可能在侵權人日后使用時,使侵權人具備了和權利人同樣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導致原權利人不再享有獨占的競爭優勢。商業秘密的價值從不同的角度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
三、管理性:也就說要將所謂的商業秘密控制起來,稱為獨占狀態。這種控制包括采取軟件措施,如制度上的秘密措施,具體包括簽訂保密合同,制定保密制度,限制文件發放范圍、數量等等。
四、實用性:實用性要求具有商業秘密法律地位的各種信息能夠在實際生產經營中得到實際運用,即具有可操作性。另外,由于商業秘密要受到法律保護,那么它本身就不能夠背離邏輯。也就是說,該商業秘密的內容不能違法或者違反我國的相關政策。比如,教人如何犯罪、盜竊、造假這樣的技術,盡管具有實際經營效用,但是卻不符合法律和社會公益,不可能受到法律的保護。
物流商業秘密
物流商業秘密法律地位的認定。一、概念。物流企業中的信息是指物流企業中與企業經營決策和物流服務活動有關的信息,是反映物流企業經營活動與物流作業活動的圖像、數據、文件等的總稱。包括采購信息、進貨信息、庫存信息、訂貨信息、流通加工信息、分揀配貨信息、發貨信息、搬運信息、運輸信息、物流總控信息和決策信息、逆向物流信息。二、法律特征。受法律保護的信息一定要具備有用性、可管理性、法定狀態性。三、法律性質。受法律保護的物流信息的法律屬性是商業秘密。四、物流信息取得的合法途徑。包括通過“反向工程”獲取(即通過情報分析或者直接調查獲取)、因商業秘密權利人的疏忽而獲取和通過合法受讓或許可而獲得。
物流商業秘密糾紛多發場合。一、物流公司離職人員泄露商業秘密。離職的具體情形有很多,大致可以區分為離職跳槽和離職自主營業。離職跳槽人員簽約新的企業,向新企業泄露自己原來所供職單位的具有商業秘密性質的相關技術和經營信息。在國內外實務中有不少支撐案例,如英特爾案。二、雙方當事人就項目進行合作談判,雙方也已經簽署了保密協議,但是一方當事人仍非法使用或者披露了相關商業秘密。三、獲取物流商業秘密的手段不合法。如物流行業網站同行競爭中出現的以各種手段獲取對方網站物流信息的侵權行為,比如直接盜竊他人的物流商業秘密,或者聘請工業間諜為自己提供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還有內鬼盜竊牟利,比較出名的就是可口可樂案。四、違反法規披露、使用物流商業秘密。如未經許可的非商業發表和披露。五、利用網絡手段獲得物流商業秘密。如利用管理網站的優勢,隨意竊取、披露或者利用上網企業具有商業價值的保密性資料信息;采用黑客技術,非法攻擊企業網絡,將他人的商業秘密置于電子公告板、互聯網新聞組中;在互聯網上采用欺騙、脅迫等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等等。
對物流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現狀及完善對策
我國對物流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現狀。我國民法規定,對于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被侵權人可以提出要求,請求法院判令侵權人停止對自己商業秘密的不正當使用,并賠償損失。《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對于他人的商業秘密不得侵犯,如若侵犯并給他人造成損失,要賠償相應的損失。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保密協議,或者在勞動合同中規定保密條款,要求勞動者對于在生產作業或者平時的業務活動中掌握的本單位的商業秘密做到保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同樣在具體分則中作出相關規定,在技術合同中當事人可以約定保密協議,以保護相關當事人的商業秘密不受非法侵犯。《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罪,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還要依法追究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刑事責任。在程序法方面,我國《民事訴訟法》指出,由于商業秘密的特殊性,可以歸入不公審理案件的范疇。
美國對物流領域的商業秘密的保護現狀和趨勢。一、從立法上看,美國在《侵權行為法第一次重述》中對于商業秘密保護進行了完整系統地闡述和保護,后又頒布了《統一商業秘密保護法》。之后又增加了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經濟型法的法律規制。而且在《反壟斷法》中也做出了相關規定;從現行執法的趨勢上看,執法權力在相關部門快速膨脹,如美國國土安全部和司法部對知識產權的行政執法;從司法方面來看,聯邦法庭關于刑事方面的商業秘密案件增多,案例庫內容突漲;從管轄權方面來看,美國對于商業秘密的保護不僅在國內得到迅速加強,而且對于海外發生的對美國國內商業秘密的侵權,其也適用了長臂管轄原則,特別是最近幾年對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管束日趨嚴厲。二、美國商業秘密保護的立法特色。美國在其侵權重述中規定了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善意取得制度。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并沒有任何有關善意第三人的規定。另外,我國對“不可避免泄露和使用原則”也沒有相關規定。三、從程序法上來看,美國還規定了關于商業秘密的侵權訴訟和禁令程序。而我國在這方面也比較欠缺。
完善我國物流領域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建議。當務之急,是要建立統一完善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在立法內容上增加對商業潛在侵占救濟的規定和增加懲罰性賠償。應當將國外有建設性的特色保護立法內容寫入《商業秘密保護法》,比如,應當規定因為訴訟費時的原因,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在被侵權時,就享有請求法院發布相關命令,禁止行為人繼續公開、披露和使用其商業秘密的權利,以免訴訟完結時再提出這樣的申請已為時過晚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當然,也要注意,對于權利人上述權利的行使,應當明確其效力范圍,比如該禁止權應當僅僅及于與被侵權人的商業秘密有關的業務范圍,而不能禁止侵權人目前所有的商業行為。(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