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侵權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現行《侵權責任法》在認定共同侵權行為上兼采“共同意思說”和“共同行為說”,顯然是立法上的一大進步,符合平衡受害人與行為人利益關系的發展趨勢。結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分析當前大陸法系各國相關立法的發展趨勢,應對現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款進行修改。
【關鍵詞】共同侵權 共同意思 共同行為
共同意思說與共同行為說
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權利或利益之行為。其特點體現為主體的復數性、過錯的共同性、結果的同一性和責任的連帶性。目前,主要有共同意思說與共同行為說兩種學說。共同意思說主張共同侵權行為以共同意思為構成要件;而共同行為說主張共同侵權行為無須具備主觀要件,只需具備共同行為。所謂共同意思,可以是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具體表現為共同故意,即在明知該侵權行為會造成某一損害后果的情況下,多個侵權行為人共同希望或者共同放任了這種損害后果的發生;而共同過失可以是部分侵權行為人疏忽大意而其他侵權行為人過于自信造成的。
如果部分侵權行為人基于共同故意,而其他侵權行為人基于共同過失,是否可以成立共同意思呢?筆者認為顯然不能,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多個侵權行為人之間并沒有共同的主觀意思表示,不可能有一些侵權行為人希望、放任損害結果的發生,而另一些侵權行為人卻在主觀上并不愿意看到損害結果的發生。共同意思說堅持認為共同侵權責任必須以主觀的共同過錯為構成要件,因此只有數人之間具有主觀的共同過錯,才能夠把數人的行為結合成為一個行為,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責任,才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而所謂共同行為,指的是多個侵權行為人的行為結合在一起共同造成了同一損害后果。然而,各個侵權行為人的行為都足以單獨造成損害后果的發生,為此要求各個侵權行為人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共同行為說認為,堅持以主觀的共同過錯作為構成共同侵權責任的必要條件,其連帶責任的范圍過于狹窄,不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應當適當擴大共同侵權責任的范圍,以保護好受害人的利益。兩種認定標準的本質區別在于是否以多個侵權行為人之間存在著共同意思為必要條件。究竟在認定共同侵權行為時應采納何種標準,以及現行《侵權責任法》采納的是何種標準皆存在爭議。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在此語意下,并未規定共同侵權行為的具體認定標準。后來,最高人民法院對此作出了司法解釋,采納的是共同行為說。我國現行的《侵權責任法》第八條規定的是共同加害行為,第九條規定的是教唆幫助行為,第十條規定的是共同危險行為。勿庸置疑,在共同侵權的諸多形態中,共同加害行為是最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也是共同侵權行為的原始形態。從法理上講,教唆幫助行為也應納入共同加害行為,只是因為立法及適用上的需要,故而將教唆幫助行為單獨規定。值得一提的是共同危險行為,又稱準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多個行為人共同實施危及他人利益的危險行為,造成了損害后果,但不能確定實際的加害人是誰。出于保護受害人利益的需要,法律推定所有行為人都是加害人,承擔連帶責任。上述第八至十條的規定都是基于“共同意思說”來認定的共同侵權行為,在法理上屬于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
第十一至十二條規定的是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此種規定,加強了對受害人的保護力度,體現了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這種保護經歷了從共同故意共同責任到共同過失共同責任再到不強調共同的意思聯絡而只要客觀關聯共同責任的發展演變過程,表明侵權立法呈現出過錯客觀化和擴大連帶責任適用范圍以加大對受害人保護的發展趨勢。
不難看出《侵權責任法》中有關共同侵權行為的規定,不僅規定了傳統意義上的共同加害行為、教唆幫助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同時也采納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的規定,區分數人侵權行為中的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將直接結合也作為共同侵權行為的特殊類型,承擔同樣的連帶責任,這也就是所謂的廣義上的共同侵權行為。《侵權責任法》確立了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和客觀關聯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兩種類型。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也就是數人基于主觀上的關聯共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客觀關聯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構成損害結果發生的共同原因,造成同一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實質上同時采納了共同意思說和共同行為說兩種標準,既從共同意思的角度來認定共同侵權行為,也從共同行為的角度來認定共同侵權行為,將主觀與客觀上的共同過錯都作為認定的標準。
在司法實踐中,要證明共同侵權行為人存在共同意思,對于受害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侵權行為人的主觀意思是潛藏于其內心的,他人很難知道,通常僅能從具體的行為中發現蛛絲馬跡,以推知其內在的意思。由于共同侵權行為中存在著多個侵權行為人,要證明這多個侵權行為人之間存在著共同過錯就更難了。所以采納共同意思說,明顯會增加受害人的舉證難度,進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侵權行為人承擔的責任。而從共同侵權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入手,只需證明多個侵權行為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實施的侵權行為造成了同一個損害后果,對于受害人而言則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也就可以從很大程度上降低其舉證難度。故而,從本質上來講,共同意思說不贊成加重侵權行為人的負擔,而共同行為說旨在強調對受害人的保護。《侵權責任法》兼采兩者,實質上是既要進一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又要避免進一步加重侵權行為人的負擔,試圖平衡兩方面的關系。
域外法比較:其他國家、地區的相關法律規定
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學說上有“客觀關聯共同侵權行為”,與我們所說的“直接結合的數人侵權行為”具有一致性,只不過前者更側重于“關聯共同”,而后者則在概念視角上更多地考慮“結合”,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德國民法典》第八百三十條規定:“(1)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的侵權行為引起損害的,每一個人就損害負責任。不能查明兩個以上參與人孰以其行為引起損害的,亦同。(2)教唆人和輔助人,視為共同行為人。”
《日本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九條規定:“(1)數人因共同侵權給他人造成損害時,各自對其損害的賠償負連帶責任。在不能知曉共同行為人中由何人加害時,亦同。(2)教唆或幫助侵權行為人的人視為共同行為人,適用前項規定。”
對《德國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上述規定中提到的“共同侵權行為”,應當理解為不限于基于共同意思實施的侵權行為,還包括無共同意思時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造成同一損害后果的侵權行為。如此可以看出,大陸法系諸國法律在認定共同侵權行為時均兼采了“共同意思說”和“共同行為說”,這反映了當前大陸法系各國、各地區立法的發展趨勢,我國現行《侵權責任法》中認定共同侵權行為的標準是符合這一趨勢的。
路徑與選擇:立法建議
現行《侵權責任法》在認定共同侵權行為上兼采“共同意思說”和“共同行為說”,這顯然是立法上的一大進步,符合平衡受害人與行為人利益關系的發展趨勢。然而對相關條款的具體規定上,筆者認為尚需進一步修改,通過進一步規范共同侵權行為,以有利于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調整《侵權責任法》第八至第十一條的規定次序。將第八條的規定調整為:第一款,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第二款,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責任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三款,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將第十一條調整為第九條,后面的條款順次調整。第八條規定的是狹義侵權行為,即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是依據“意思共同說”做出的認定。而新的第九條則是“行為關聯”的共同侵權行為。而且該條文規定也與《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中有關共同侵權行為的相關條款規定類似,符合大陸法系諸國的立法慣例。
修改《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第十一條規定中“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容易使人誤解為立法強調的是“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使該條規定的直接結合的數人侵權行為與共同侵權行為對立區別,誤以為《侵權責任法》并未采納“共同行為說”,未將直接結合的數人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由此,筆者認為應當把《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修改為“二人以上未經過共同的意思聯絡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即將其中的“分別”二字去掉。一方面未使用“分別”二字可避免誤解;另一方面,在這里不使用“分別”二字也能將其與第八條中規定的共同加害行為相區別,因為其特別強調了“二人以上未經過共同的意思聯絡”,而是基于關聯行為而被視為共同侵權行為。(作者單位:重慶恒慶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