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一詞在現行的憲法、法律、法規中使用非常頻繁,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專門對人民的涵義進行闡釋的文章很少。通過解析“人民”一詞在我國土地改革政策中的適用,進而將“人民”還原到實踐場域之中,力圖梳理出“人民”詞義在具體政治語境中的變化源流,最終理解語詞與其背后所貫穿的場域間的互通。
【關鍵詞】人民 土地政策 實踐場域
“人民”詞義內涵的變化分析
“人民”一詞在現行的憲法、法律、法規中使用非常頻繁,但對人民涵義專門進行闡釋的文章很少。現有的對“人民”一詞的理解,普遍認為有以下涵義:“人民”是政治概念,它是以階級內容來劃分的;人民與敵人是相對的稱謂,人民的對立面是敵人;在不同的國家或在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①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人民”始終是指以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者為主體、在其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形成最廣大的人群共同體。②
綜觀現有對“人民”詞義的研究會發現,在現代語詞涵義的“人民”引入中國后,“人民”的內涵和外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皆為不同,因此首先可以做出的判斷是,任何想一概而論,不加限定地闡釋“人民”內涵的解釋都是值得商榷的。其次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人民”的詞義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即“人民”一詞在實踐中的作用是什么?筆者以土地政策中劃分階級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人民”一詞在實踐場域的意義。③
毛澤東曾經深刻地指出:“因為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而農民則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如果不幫助農民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就不能組成中國革命的強大的隊伍而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④因此,通過土地政策把億萬農民群眾發動起來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便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必須解決的頭等重大問題。
然而,當介入“人民”這個因素再去觀察中國共產黨調整土地政策的過程,會發現土地問題實質上決定著革命的依靠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共產黨基層政權的合法化依據;甚至通過土地政策的變化,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敗與否。因此,在土地政策中解析人民,會將人民在實踐中的作用闡釋得更加透徹。這種通過對“人民”內部的剖析,能夠解析“人民”在實踐中具有的深層次的含義。⑤
“人民”在土地政策中的定位分析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到建國初期農村基層政權的基本建立,中國共產黨發布了許多關于土地政策的文件。⑥在這些土地政策文件中,最重要的、具備立法性質的規定是《井岡山土地法》、《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中國土地法大綱》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⑦
按照時間的順序對“人民”出現的情況進行深描。雖然“人民”在《井岡山土地法》中沒有出現,但這個文本中出現了一些表述人物的名詞,如鄉村手工業工人、紅軍及赤衛隊的官兵、一切機關服務的人、紅軍,甚至老幼疾病、男女老幼等,這些名詞都為表述一些特別的群體。而人民在此時并沒有明確的范圍,僅是人的集合名詞,并沒有在“人”的基礎上附加政治屬性。因此,在這部法里面,“人民”便沒有了“用武之地”。
1942年2月6日的《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中,“人民”出現的語詞環境均為“各階層的人民”與“一切階級的人民”。在這個文本中,“各階層的人民”與“廣大群眾”意思相近,這里的各階層人民確如其限定詞“各階層”所形容的,并沒有區分地主階級或農民階級,也僅僅是“人”的集合名詞。在此時“人民”還不是主人,“人民”還沒有被附加政治屬性。除以上兩點外,“人民”雖然僅僅作為“人”的集合名詞使用,但其均為褒義,這說明人民已經遠遠高于“一群人”的內涵,“這群人”在語詞使用者眼里是受歡迎的。
1947年的《中國土地法大綱》中,“人民”在此文本中出現最多的語詞結構是“人民法庭”,共3次。諸如此類的“人民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各1次。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不同,此時“法庭”、“解放軍”、“戰爭”都以人民修飾,雖然還沒有使用后來的“人民政府”,但是比起抗日時期的土地政策,人民此時已經成為國家機器的主人。另外,觀察“土地改革前勞動人民”、“全鄉村人民”、“人民團體”、“分配給人民的土地”、“保護人民的財富”、“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及意志”、“人民的民主權利”這些語詞中對人民的限定,至少可以總結出以下信息:首先“人民”確實是利益的享有者,他們的利益及意志受到保護。其次,“人民”的范圍發生了變化。最后,人民在此時被GaeRdSaODqm+otGUeyGJVDq/QvxyFc/jDcu60/sZY9E=附加政治屬性。這時的“人民”已經被賦予民主權利,這就意味著人民在政策中已經“當家作主”。與之前的“人民”僅僅為“人”的集合名詞不同,此時的人民是擁有政治權利的人。實際上這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地位上的上升,否則其不可能擁有讓他的政治朋友——“人民”成為合法性基礎的政治能力。
在1950年6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人民”出現最多的情況是“人民政府”。“人民”從最早的單獨使用,到與“法庭”、“解放軍”、“戰爭”作偏正短語使用,直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政府做偏正短語使用,并且次數高達36次,這一過程表現了“人民”在一國中的國家主體地位的不斷升高。同時也表現了“人民”這一語詞不斷政治化的過程。可見,但凡一概而論認為“人民”就是以階級內容來劃分的,是與敵人相對的稱謂,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人民”始終是指以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者為主體、在其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形成最廣大的人群共同體的觀點,都是有待商榷的。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土地政策中的“人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人民”并不能一概地以敵友之分、階級之分來定義;第二,人民并不必然代表根本利益一致的群體;第三,現代“人民”的用法并不總是一個政治概念。
“人民”在政治實踐場域中的作用分析
土地改革政策的優越性,正在于其通過確立“人民”,通過改變生產關系來促進人民思想和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就此意義而言,土改運動的目的不只是分配土地,更重要的是鞏固人民民主。正是人民民主,才為基層政權的成功建立帶來了可能。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結論,即正是通過對“人民”正確的界定,區分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才能夠成功地建立起群眾路線。而正是依靠發動群眾,才能夠取得革命、建設的巨大成功。
通過以上對“人民”的不斷定位分析可以發現,政治實踐的巨大成就,并非是由“人民”這個語詞本身帶來的。“人民”中所包含的不同的群體固然有“朋友”,但有時卻也是對“敵人”的妥協。即便在“朋友”內部,對待每一個階層的政策也有明顯的區別。因此,實踐中起到政治作用的并非是“人民”,而是具體對待每一個階層的政策。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如果看到這一句就馬上做出判斷,議論“人民”的性質、內涵及外延,這種做法無異于盲人摸象。因為真正起到作用的,是第二條之前已然限定,“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
因此,剖析“人民”,不能一葉障目、一概論之,易言之,不能簡單的采用——人民是指——這樣的方式去定義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民”就其內容而言,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確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清楚的看到,實際起到作用的是“人民”背后的東西,想真正看清人民,可能需要繞過“人民”。一言以蔽之,必須在具體的場域中解析人民。(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毛澤東很早就有對“人民”的闡釋,參見《論人民民主專政》,載《毛澤東選集》第四卷;《論政策》、《新民主主義論》,載《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等等。
②張紹翼:“對‘人民’概念的新解”,《學理論·上》,2009年第7期。
③選擇土地政策是因為,從中國共產黨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視農民土地問題,并做出過多次決議,如《五四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
④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7頁。
⑤材料皆來自于重慶市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關于1949年~1952年之間的土地改革方面的卷宗資料。
⑥比如1928年制定《井岡山土地法》;1928年6月通過的《土地問題決議案》;1929年4月的《興國土地法》;1931年的《中國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1946年的《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的《中國土地法大綱》;195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及同年11月的《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例》等一系列文件。
⑦中國共產黨關于土地問題的政策、法律文件有很多,前面也羅列了部分。這里選取的四個文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它們都是具有法律性質的文件,以其為觀察對象更為權威。第二,它們分別代表革命的不同階段,且相互之間一脈相承,因此通過它們可以看到“人民”一詞流變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