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倡導環境立國的日本企業把環境保護和企業效益的雙贏作為經營之根本,在生產經營中引入環境經營理念,使其成為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一環。環境經營戰略引導企業充分認識減少負產品產出對提高企業效益和降低環境負荷的雙重作用,最終達到企業可持續發展之目的。該經驗對環境經營方面滯后的我國企業界具有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環境經營 環境保護 企業競爭力 環保成本
企業環境經營是包含企業環保發展戰略、綠色市場營銷、環保型生產和工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等在內的環境經營管理體系。20世紀50年代末,日本進入戰后經濟高速增長黃金期,但是重工業化進程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為了遏制環境污染進一步惡化,以內閣1964年的公害對策聯絡會議設置為契機,日本政府開始積極吸收歐美國家的先進環保經驗,逐步健全環保法律體系來加強規范企業環保型生產經營。隨后,日本企業為規避政府管制壓力以及降低生產成本的客觀要求,開始主動遵守各項與環境相關的法律規定,并在生產中引入環境經營理念,經過20余年不斷發展,其現已成為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一環。
日本企業環境經營戰略的構成
完善的環境立國法律體系。日本是環境立法最健全的發達國家之一,不但制定了專門的《節約能源法》、《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和《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等宏觀法律法規,還根據產業性質分類別制定了《綠色采購法》、《廢棄物處理法》和《能源合理利用法》等數十項法律條文。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日本政府于1998年成立了以內閣總理為代表的“地球溫暖化對策促進中心”,隨后通過的《地球溫暖化對策促進法》,明確了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是政府、地方公共團體、企業和全體國民的共同責任。
在日本內閣會議2007年制定通過的《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中進一步指出:為了克服地球溫暖化等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綜合推進低碳社會、自然和諧型社會建設。2008年7月,日本內閣通過了《構建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在全球范圍內引起極大重視。
明確的環境經營戰略方針。1995年,在日本通商產業省(現日本經濟產業省)的主導下,制造業企業開始積極引入LCA(Life Cycle Assessment)體系。LCA是對產品在原材料采購、制造、使用及廢棄全過程所發生的環境負荷的一種綜合評價體系。以此為依據,企業負責人全程參與環境經營戰略的制定、執行、核查及完善工作,并為其信譽背書,同時對環境經營戰略提出企業未來發展規劃目標,逐一詳細制定其途徑和措施,使之成為經營生產的行動指南和指導原則。
1997年,日本經團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略稱)①制定了規范企業環境經營活動的3R②原則,并要求企業部門在1999年開始實行具體量化指標。2004年,日本政府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節能減排政策,對日本經團聯提出了5年規劃的3R目標,其中包括資源投入產出率比2000年提高40%,資源循環利用率提高40%,廢棄物最終處置量減少50%等具體數量化指標。
構建環境經營戰略體系。因業種和產業規模不同,日本企業的環境經營戰略執行的部署體系也不盡相同,但是都有相對獨立的專職部門來負責收集情報、制定標準和實施具體任務。如索尼集團單獨設立了董事會直屬管轄的地球環境委員會,全權負責集團環境經營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在索尼集團地球環境委員會之下,按業種和地區不同,分別設置了軟件會社和系列公司以及日本、歐洲、亞洲、美國和中國五大區域的地球環境委員會。各地區地球環境委員會分別制定遵守屬地法律及各項規章制度的環境經營戰略,并監督其執行情況。公司內部的環境委員會負責組織員工在環境負荷最大的生產、物流、廢棄物再利用等環節開展節能環保減排活動。
企業環境經營管理制度標準化。日本經團聯于1991年開始積極參與國際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1996年正式實施國際標準化組織制訂的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0系列認證制度。其目的是規范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節能減排和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健康協調發展。據財團法人日本適合性認定協會統計數據,截止2009年末日本企業共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