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人們對風險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促使人們增強了防范意識,提高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張揚了人的主體意識,促進了世界性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及發展。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過分強調和追求風險中的機遇,增強了人的緊張程度,促使人容易產生憂郁感、不安全感,降低了人的幸福感。
【關鍵詞】風險社會 價值觀 變化 影響
風險是一個多維度的社會現象,在不同人的眼里有著不同的含義。不過,不論人們如何定義風險,都離不開一個共同要素:區分現實和概率。風險是一個預期性的概念,包含三個要素:不確定性、損害性和實踐性。即最終的現實結果與受主體觀念主導的實踐有密切的關系,因而,主體的價值觀對現實的結果有極大的影響。風險社會的到來,導致了社會理念基礎和人們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一系列變化。
風險價值觀的變化及原因
對風險的關注度發生變化。在傳統社會,風險只局限于狹隘的地域范圍,成因比較簡單,影響程度具有單面性,造成的損失也很有限,當事人比較容易找到應對的有效辦法,一般不會波及他人,因而人們對風險的關注和研究較少。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社會風險不僅數量、種類增加,而且程度、規模、范圍也在擴張。多重的風險成因、多重的風險后果以及二者之間的多重因果關系相互交織在一起,往往會形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整個人類社會生活面臨根本性的威脅。比如,今年日本地震引起的核危機,其影響幾乎波及全球。
對風險的關注角度發生變化。隨著對風險研究的深入,當前社會對風險的認識跳出了把風險看作是純粹壞東西的思維定勢,認為面對風險,如果主動采取措施加以利用,使其在未來不再發生、甚至向著對人有利的方向發展都是有可能的。這意味著人們的決策及實踐活動的結果獲得了預期的成功,并取得超出一般狀態下的收益。所以現代人更認為哪里有風險,哪里就有機遇,從強調風險的損害性轉變為強調風險的機遇性。甚至認為,風險與創新共生,風險與發展并存。
對風險的處理態度發生變化。傳統社會認為風險會帶來損失,所以絕大部分人對風險比較厭惡,在決策和實踐活動中,總是力圖回避風險,期望追求穩健,寧愿放棄較大的發展或較大的收益。由于對風險的認識發生了變化,當前很多人不再象過去那樣擔心遇到風險,而是強調面對風險社會,必須強化風險意識、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競爭圖存意識,要主動迎接風險的挑戰,甚至認為“積極地接受風險是現代經濟中創造財富的精神源泉”。
對風險價值觀變化的評價
在風險條件下,主體的價值觀的變化,促使主體的行為選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一系列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關注風險,促使人們增強了防范意識。由于關注到風險的問題,人們加強了對風險的研究,增強了風險意識。由于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預先做好謀劃,當風險出現時,人們有了充分的準備,可以將不特定的高昂的風險成本降低為特定的低廉的防范成本,以此來對抗可能遇到的、無法承受或成本過高的風險。
重視風險,促使人們提高了抵御風險的能力。隨著對風險的關注和對風險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風險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對風險的防范做了一定的準備,對風險的預測、評估、控制能力逐步加強,在與風險的抗爭中,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積極主動迎A2EmVv3dUvyRuJN3o61fDjOfRfrenU0C6hr0ti/sQIk=接風險,增強了創新的機會,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主動地接受風險、迎接風險成為當前社會的一種潮流,風險觀念的這一改變,對于推動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風險是激發創新的重要因素,在抵御風險的過程中,人們不得不打破常規,尋求新的途徑、方法;正是要面對風險破壞后的狀況,面對風險帶來的混亂,產生了重建的可能、需要,提供了創新發展的機遇。如果沒有敢于冒險的精神,循規蹈矩,總是按原來的方式、方法、規范進行生產實踐,就不可能有創新的機會。
努力抵御風險,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張揚。面對新的、陌生的、不確定的情況,人們必須正視自己的局限性,走出舊我,重塑新我。為此,需要主體勇敢地融入社會,積極地汲取資源,喚醒并激發生命中的潛能,以自己的改變應對各種挑戰。風險作為一種機遇、挑戰,可以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并定位自己,通過積極地反思,尋求發現展示自己的機會,實現對自己的自我超越;風險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可能性,可以促使人們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活,形成一種面向未來的責任意識;面對風險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可以促使人們超越傳統的思維,在突破成規中,創新自己的人生,使創新成為積極的人生狀態。
風險價值觀的變化給主體的個人及社會的進步發展帶來了促進作用。然而,風險價值觀的變化也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消極作用。
強調追求風險中的機遇,使人類陷入更大的危機。由于現代人對風險的認識更偏重其機遇性,認為沒有不冒險的發展,要創新就必然會有風險。因此,現代人更強調敢于冒險。為了抵御巨大的風險,人們試圖利用科學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認為只要掌握更好的技術、更多的知識,就可以對一切事情應付自如。但是,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違背自然規律的人為改造,造成了自然生態系統失衡,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物種瀕臨滅絕,資源枯竭。生態系統的惡化,把人類帶進了一個復雜多變的全球風險社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危機。
對風險的關注和對風險中機遇追求,增強了人的緊張程度,促使人產生憂郁感、不安全感,降低人的幸福感。由于具備了較強的風險意識,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常常先設想最壞的結果,隨時做好迎接最壞情況的準備,這促使人們長期生存在高度緊張的應激狀態下。人的神經系統處于興奮,呼吸、心跳加速,血壓增高,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多。若這一過程是適度、短暫的,也是一種鍛煉、激發,但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人的心理負荷和精神刺激不斷增大。容易產生憤怒、憂慮等極端的情緒。而人與人之間相互競爭的風險和矛盾又導致了人際關系的冷漠、緊張。為了保護自己,人們不得不處處設防,喪失相互間的信任感,以致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許多極端的情緒無法排解而產生孤獨感,出現了許多心理問題,使人的幸福感降低。
面對抵御風險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部分人產生畏懼心理,選擇回避困難、走向迷信,甚至出現及時行樂的思想。對不可知的領域,人的潛意識里一般會交替萌動著兩種對立的情緒:恐懼和希望。面對風險中的機遇人們本是充滿希冀的,但不是每一個風險都能防范,不是每一次損失都能避免。在抵御風險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人類技術無法認識、解釋、解決的問題,這時人們的希望便破滅了,留下的可能只有恐懼。特別是電影《后天》、《2012》等對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災難的描繪,使部分社會民眾對風險的后果更是恐懼,甚至認為不管人類采取什么樣的行為,也是完全無用的,也難以確保絕對安全。于是有人便選擇了逃避現實,回避問題,或者利用宗教、迷信來迷惑自我,尋求精神的慰藉,甚至產生及時行樂的思想,不再相信或企盼未來。
正確風險價值取向分析
面對風險社會的到來,對如何看待風險、怎樣解決風險,人類迫切需要建構一些公認的價值理念,作為人類的價值原則和活動準則,這不僅關系到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更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前途和命運。
關注風險,但不懼怕風險。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一個人沒有強烈的風險意識,就不可能做到未雨綢繆,也就無法從容地應付各種復雜多變的風險。一旦風險事件爆發,要么猝不及防、倉促上陣,要么反應遲鈍、釀成嚴重后果。在關注風險、加強風險意識的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風險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風險是可以戰勝的,人類社會正是在抵御風險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發展起來的。
積極應對風險,但不刻意追求高風險。規避和應對風險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重大歷史任務。面對風險,我們要加強管理,建立一套包括風險預測、評估、控制的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不能刻意追求高風險,要充分考慮自我的承受能力,不要讓自己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下,使健康受到傷害。更何況,每一次戰勝風險后,都會增加暴露在更大風險面前的可能性。
關注當代風險的人為性,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合理性。隨著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的凸現,我們不難看到當代社會風險主要是人為性風險,自然生態風險也并非是“天災”所致,同樣是“人禍”所為。由于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人類無節制地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和發展自己的工具理性,不斷地向自然索取,甚至不惜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的掠奪,把世界帶到了生態災難的邊緣。
關注風險的普遍性,防止悲觀主義和有神論的泛濫。當代風險無所不在,這是客觀事實。我們的每一次社會實踐、每一個行為選擇都會面臨不確定性的后果,“無論是謹小慎微,還是膽大妄為都不是令人滿意的”。因此,關注風險,培養風險意識,給自己必要的警醒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要因此走向悲觀主義,認為無論做什么都無法擺脫風險,最終接受觀望哲學,甚至走向悲觀主義。(作者為湛江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