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農民群體里出現的物質需求快速發展與文化需求滯后的不同步現象,主要原因在于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下對理念的理解和認識的偏差,不同步地發展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對于全面自由發展的人來說,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體,必須同步發展才能培養健全的人和健康的社會生活。
【關鍵詞】農村民生文化 需求表現 路徑選擇
“民生文化”是指滿足人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文化建設,這個問題近來引起學界和管理部門的高度關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繁榮農村文化,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當前農村民生文化需求表現和存在問題
從總體上來說,目前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及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農村精神文化缺位,休閑娛樂文化形式單一化。經過幾年的新農村建設,農民的增收有了明顯的效果,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是,目前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極為貧乏,形式十分單調。農忙時節,村民結束一天的勞作后,其主要的文化休閑娛樂形式是串門聊天和看電視;農閑的時候,一些村民忙于打工賺錢,而另一些人找不到致富門路,無事可做,便以打麻將、玩撲克來消磨時光,且多數帶有賭博的性質。目前農村的其他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趕廟會、趕集、“文化下鄉”,其活動的次數和范圍都十分有限,一些偏遠村落甚至沒有。因此,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目前我國農村文化生活都很貧乏和單調,這種狀況根本不能滿足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薄弱,基礎文化設施較匱乏。多年來,由于只重視經濟建設,不重視文化發展,特別是農村文化的發展,導致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經費不足,經營困難。到目前為止,全國農村文化站幾乎是普及了,但卻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目前,農民對農村文化活動廣場的需求十分強烈,絕大多數省份農村尚未擁有村級文化廣場,其他文化娛樂設施更是鳳毛麟角,有的又形同虛設。很多農民群眾不得不自發組織文娛活動,如晚上自發組織扭秧歌、唱歌、跳舞等,但即使是這種自發的農民娛樂活動,也經常因為活動場所和活動設施以及使用村委會電費等問題,不得不經常中斷。很多村子即使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但因為缺少專人負責組織開展農民文化生活,不能按時按需投放使用,許多文化設施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嚴重制約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發展。
技能文化教育缺位,無法滿足農民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整體文化素質較低下。根據2010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總計鄉村從業人員46875萬人,高中(中專)及以上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只占到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6.70%。而目前,現代農業已經替代傳統農業,農業科學知識的普及和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的轉化與推廣速度很快,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農民原有的文化知識和能力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許多農民明顯感覺現有的知識不夠用,迫切希望能有機會繼續學習,掌握實用的農業技術。很多農民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希望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國家大事、國家惠農政策,學習法律知識、農業科學技術,甚至身體健康保健知識等。可是當前我國農村針對農民的專業文化需要的培訓學習活動很少,技能文化教育處于缺位狀態,目前農民的這種需要普遍得不到滿足。
基層政府對農民民生文化管理不到位,資金投入有限。這主要表現在基層行政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文化隊伍比較薄弱。目前很多地區文化系統機構建設滯后,縣城兩館建設基礎薄弱,農村文化發展不平衡,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薄弱,文化專業人才缺乏,文化干部管理缺乏有效機制,制約了農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調查結果表明,一些鄉鎮、村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存在著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現象。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很多地區不乏優秀的農民藝術家,但由于得不到村領導的重視,開展文化活動、組織文化團體等均受到諸多限制。此外,文化站干部業務不專、人員老化、青黃不接現象十分嚴重,而且大部分鄉鎮文化站干部都是半路出家,未受過專門學校的培訓。同時,由于基層文化部門條件差、待遇低,以及編制的制約,長期以來也無法吸收年富力強的人員充實到文化站當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不少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因事業經費緊、經濟待遇相對較差,總是不安心本職工作,“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普遍存在,勢必影響到整個農村文化建設工作。
推進農村民生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快,上述多方面農村民生文化需求與當前農村文化貧瘠的現狀形成了鮮明對比,全方位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努力改變農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已成為當務之急。
發揮政府在農村文化生活建設中的領導作用,提高對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農村的文化建設問題,因素有很多,但是根子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鄉鎮以上的各級政府及其財政事實上是圍繞城市來運轉的,談發展、講改革、定政策有意無意地幾乎都是以城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改善農村文化生活現狀的工作中,政府應擔當起在農村現代文化建設中的責任,積極幫助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生活,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各級政府尤其是村政府,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切實做好宣傳、教育和引導工作,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不要不理不睬,或僅流于口頭和表面,應真正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落實、財力上支持。政府出面組織會極大地鼓舞農民參與精神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這也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增強村民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加大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促進農村精神文化事業的良性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是當代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必須有一定的資金作支撐。政府應該有專項投入,幫助各個村建立文化廣場和配備文化設施,同時,要通過轉移支付給各個村子提供專項經費開展文化活動。政府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的同時,可以拓寬投資渠道,建立具有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融資體制,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步伐。要充分利用國家重視加強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的大好機遇,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農村文化建設投資體制,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吸納非文化企業向文化產業投資,建立一個包括政府撥款、融資、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完善的可靠的資金保障體系,吸引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的各種捐資,有組織地引導農村文藝團體和文藝人才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實現農村文化事業的良性循環。
加強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精神文化活動條件。有關部門應該制定農村文化生活投入的資金保障制度。鄉鎮、村一級的基層領導,強調經濟建設的同時,要提高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按比例逐年加大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建立健全集圖書閱覽、科技培訓、宣傳教育、影視播放、文藝演出、文體活動于一體的農村文化活動中心,讓農民閑暇時間有所去。同時多組織農業技術、文化生活培訓,購置文體器材,豐富農民文化生活。農村文化教育經費有專人負責管理,??顚S?,每年有計劃地辦一些農民真正得實惠的文化項目。
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開創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重視農村文化從業人員的培養,發揮農村文化能人、文藝骨干的積極作用,提高他們的政治、生活待遇。積極挖掘本地文化藝術資源,扶持民間文藝團體,發展農民業余文藝演出隊,培育優秀民間文藝人才,鼓勵和支持他們繁榮農村文化事業。抓農民素質提升,開創農村包括社會倫理思想、道德風尚、文化藝術、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等各方面的“大文化”建設的新格局,注意面向全體農民,實行全面發展,讓農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進程中真正嘗到文化的甜頭,真切體會到文化的價值。
發揚傳統文化優勢,加強特色文化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文化建設與傳統文化發揚存在一個矛盾問題,很多地區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沒有同傳統文化保護結合起來,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樹立辯證、科學而又務實的態度,將農村文化建設與保護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積極開發民間文化,通過對傳統文化形式和載體的創新,賦予其新的動力。為此,國家和各省市應該通過文化產業政策引導各地區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各地區鎮村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優勢,因勢利導,推陳出新,充分利用節假日、農閑等時間和廟會、集市等場所,舉辦歌詠會、文藝演出、戲曲表演等活動,將群眾喜愛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精神文化生活建設之中。
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常抓不懈才能出成果,持之以恒才能見成效。只有農村文化資源得到了充分開發和利用,才有利于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有利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增強農村的綜合實力,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確保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順利實現。(作者單位:遼寧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