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賀龍關于體育的論述和見解,是前期體育工作者、科研人員及運動員的智慧結晶和經驗總結,是立足于中國國情的體育事業開拓者與創新者的思想集合。隨著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體育運動越來越被重視,這恰巧與賀龍體育思想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關鍵詞】賀龍 體育思想 大眾體育
隨著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健康意識日益增強,體育運動越來越被重視,這恰巧與賀龍體育思想的核心理念相吻合。賀龍同志曾首任國家黨委第一書記、體委主任,其在職期間對我國社會主義體育運動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性綱領文件。他的論述和見解,是前期體育工作者、體育科研人員及運動員智慧的結晶與經驗的總結,是立足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當前國情之下的體育事業的開拓者與創新者思想集合的展現。
賀龍與大眾體育的普及與提高
建國初期,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重大指示,賀龍要求把毛澤東同志的指示當作體育工作中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來抓。他堅定不移地指出:“東亞病夫的帽子一定要摘掉!體育要振奮民族精神!”他明確指出中國體育的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路子。賀龍在參加1953年4月27日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把體育事業搞好,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這不僅現在需要,而且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會更加需要,我們的體育運動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并強調指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運動即明確地以服務于人民健康、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為目的。這是我國體育史上一個本質的改變。”①
1954年7月,應蘇聯邀請,賀龍率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莫斯科“體育節”。借此機會,賀龍對蘇聯從中央到基層的體育工作進行了一個月的考察。賀龍和體育代表團成員在莫斯科、基輔、索契、第比利斯等地,對蘇聯的體育組織制度、政策、訓練、競賽、群眾體育、業余訓練、場地設施進行了全面調查。他們參觀了各類大大小小的體育場館,訪問了各級政府的體育運動委員會、工廠和集體農莊的體育組織、青少年業余體校、莫斯科航空俱樂部和列寧格勒體育科學研究院,以及農村的體育運動展覽館。此次訪問蘇聯,給賀龍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蘇聯推行的“勞衛制”和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從蘇聯歸國后,賀龍向中央寫了報告,介紹蘇聯的“勞衛制”,并提出了結合實際學習蘇聯的建議。1954年,在學校里正式實行“勞衛制”,作為推廣群眾性體育運動的一項措施。
在賀龍的主持下,不僅中國的競技體育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且群體性的體育運動也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這對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推動社會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導向作用。
賀龍對大眾體育的傳承與發展
對工人體育運動。1965年,第一屆工人運動大會在北京舉行,在賀龍的積極倡導下,工人運動會前后,在全國職工中掀起了體育活動的熱潮。1956年底,已經建立起全國性的產業體育協會19個,基層體育協會2.51萬個,會員達到178萬之眾。尤其是全國總工會領導的職工體育運動,普及面很廣,開展活動非常廣泛,得到了賀龍的多次表揚。
對學校體育創辦。賀龍積極創辦體育院校及賀龍中學,1953年他主持成立了中央體育學院,親自選調鐘師統任院長,以后每逢體院校慶他都要出席和講話。截至“文革”前,全國先后建立了14所體育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中、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教練員、體育科研人員和體育干部。1948年賀龍創辦第一所中學,命名為賀龍中學并擔任校長,在構建學校整體規劃時,其指出應把體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考慮。在招生過程中賀龍始終把健康的身體作為報考的前提條件:青年學生只要身體健康,且有培養前途與潛質,既報皆取。在辦學理念明確之后,賀龍明確提出,學員除懂政治、了解軍事、研修文化外,必須要有吃苦耐勞的健壯體格,并指出學員必須強化身體鍛煉,嚴格完成在集體生活下的體育活動,增強體質。這些體育理念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也活躍了學校文體生活;這些成功的的辦學經驗,為革命時期的學校體育奠定了殷實基礎。
對農村群眾體育。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廣泛開展與普及農村體育運動,對于增強全民族的體質意義重大。賀龍認為體育的潛在力量在農村,但農村體育存在水平偏低、經費有限等問題,開展體育運動要抓重點、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如結合民兵訓練,利用農閑季節,開展一些農村便于開展的項目。1956年,國家體委根據賀龍的倡議,在北京召開了首次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提出在完成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共青團發動組織,堅持自愿性與可行性的原則,廣泛開展男女老少的農村體育運動。經過全國體育組織卓有成效的工作,到1957年,全國已建立了3萬多個體育協會,會員多達90多萬人。在廣大農村,有些地區長期形成了“排球之鄉”、“武術之鄉”、“足球之鄉”、“游泳之鄉”,某些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明顯優勢,如武術。這些地區往往在全國性的比賽中居于前列,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賀龍十分重視這些民間經驗,要求國家體委做出計劃,總結提高,把他們的經驗進行全面推廣,這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肯定與明確的指引。
對民族傳統體育。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賀龍對民間武術非常重視,主張對民間武術進行發掘、整理、提高、推廣,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物華天寶”。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暨競賽大會上,賀龍對民間武術發表了精辟見解,認為要提高技藝,必須遵循兩條路:一是在現有基礎上努力提高其科學性與合理性;二是博納他人之長,努力綜合完善自身;吸納古人的優秀經驗,不斷進步,取得更大的成效,這是第三件事情。賀龍還認為,民族體育中的封建糟粕要洗掉,這對增強人民體質沒有好處,我們要的是對增強人民的體質有好處的真功夫。新中國成立之初,有些地方自發組織的武術團伙,一些走江湖的,甚至反動派會門的頭頭也混進來了,做起一些磕頭拜師、敬茶收徒的事情。賀龍覺察到這些不好的苗頭,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對其做出嚴肅批評與禁止,明確指出:“今后,對于武術的研究、整理工作應該限制在一定的部門,并需要有真正懂武術并具有一定科學水平的來領導。”賀龍的意見,對于中國武術的發掘、整理和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1953年后,全國大部分省市成立了武術隊和業余體校武術班,各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也培養了一批武術人才。
對軍事群眾體育。賀龍還非常重視軍隊的體育事業。1959年12月,在中央軍委會議上,賀龍提出開展群眾性的軍事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問題。他說,開展群眾性的軍事體育和國防體育,使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在不脫離生產勞動的前提下,利用空閑時間,通過各種靈活的方式來學習一些簡單、基本的軍事技術和運動技能,在鍛煉身體的同時,為國防事業做儲備。這就等于無形中為部隊創立了一座預科學校,同時也為兵役期滿后準備退伍的青年預設了一個繼續學習軍事技能和生活本領的場所。
賀龍對軍隊的體育運動尤為重視,他認為體育是軍事訓練、思想作風和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959年4月13日,賀龍指出,人民解放軍“必須在部隊中大力提倡體育運動,加強體育鍛煉,使每個同志能夠更好地掌握現代作戰技術,使每個同志都能夠高度地發揚現代作戰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連續性和艱苦性,以便克敵制勝。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堅強耐勞的體魄,沒有機動、敏捷的體能,沒有勇敢、堅毅和集體主義精神是不可能的。而體育運動就是實現上述條件的重要手段之一”。②
1952年6月,在賀龍元帥的主持下,在北京建立了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3年中,還先后在青島建立了航海俱樂部,在成都成立了初級滑翔站和重慶跳傘運動站,并以這幾個城市為重點,分別試辦了航空模型、無線電和軍事野營等10項軍事活動,參加學習軍事技術和國防體育活動的青少年達5萬人。1959年,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改稱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會,先后由蔡樹藩、李達兼任主任。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航海俱樂部、滑翔學校、射擊場、航空干部訓練班等一些群眾性的國防體育組織迅速建立,有力地推動了新中國的國防體育運動。
賀龍認為,在國防體育中,射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便于普及的項目。他說:“國防體育首先要開展射擊運動,要使每一個人都學會打槍。”賀龍親自出任國家射擊隊籌備委員會主任。在他的積極努力下,在北京西郊翠微山建立了北京射擊場,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射擊場。
賀龍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任國家體委主任,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創了新中國體育事業欣欣向榮的局面,正如《賀龍傳》所說的:“由于他對發展體育事業有獨到的見解和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事業心、杰出的組織才能,以及重視人才,任人唯賢,使新中國的體育事業有了突飛猛進,不僅洗掉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并且為進入世界體育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者為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本文系2010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課題《賀龍體育思想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XTY0001)
注釋
①張翔:“試論賀龍體育思想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②尚光威:“賀龍體育思想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