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空前成就,“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概念引起國內外人們的普遍關注與研究。其中,尤以“中國模式”引人關注,并得到明確肯定和科學界定。與此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得到彰顯與創新。
“中國模式”的明確肯定和科學界定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歲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經濟增長年均達9.8%。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預計還可以快速增長十年以上。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也只出現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二十年中。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空前成就,引起國內外人們的普遍關注與研究。提出了“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概念。尤以“中國模式”引人關注。但究竟什么是“中國模式”?它的內涵是什么?怎樣科學地界定和表述?它具有什么意義和價值?近年來,主流觀點在肯定“中國模式”的共識下進行了研究與論述。對“中國模式”研究卓有成效具有代表性者,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張宇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的程恩富院長的論著。201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前沿》一書轉載了張宇教授發表于《政治經濟學評論》2009年第l輯的《中國模式的含義與意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一文。該文系統分析了中國模式的形成,并指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其意義和價值更加顯著,人們逐步擺脫了從轉軌經濟學的角度考察轉軌的特殊模式的思維方式。開始探索中國經濟改革和中國經濟模式所體現的一般規律和普遍意義。特別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引起了人們對經濟發展制度和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新自由主義的體制模式受到了廣泛的質疑。而中國模式則在危機中經受了考驗,彰顯其意義,激發了人們對中國模式的新的關注和思考。
該論文擺脫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話語系統,提出只有把握了中國模式的主題和目標,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國模式的本質特征。中國模式的主題是:一,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二,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三,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開放和融入全球化的轉型;四,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轉型。就是把工業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統一為一體。
論文闡述了中國模式的內涵與特征。一,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二,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新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漸進式道路;四,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模式;五,實現自我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六,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模式從根本上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具體而言,中國模式包括改革模式、發展模式、開放模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四個方面的內容。
論文分析了中國模式的意義,認為應從兩方面的統一中看待這一問題。一方面,對中國成功的模式和經驗并不一定適用于任何其他國家;但也并不意味著中國的模式和經驗只是一種特例而沒有任何普遍意義。特殊性中包括著普遍性,個性中體現著共性。因此,另一方面,中國的模式和經驗中必然包含著某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中國模式的形成既體現了經濟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反映了中國特殊的制度和國情及歷史需求。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國的經濟模式為發展中國家走向工業化、市場化,實現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開辟了一條新的可供借鑒的道路,展現了一種新的可能。
程恩富發表了幾篇分析中國模式的論文。《馬克思主義文摘》2010年第8期轉載了他的《堅持完善“中國模式”是一個重大課題》一文,他不贊同有些學者否定中國模式的存在。他系統論證了應當肯定中國模式的事實。講中國模式是指中國經濟模式,有兩種含義:一是從經濟或產業發展的道路和特征來界定,如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外向度等;二是從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發展的特征或內涵來界定。中國模式四個方面的顯著特征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產權制度;勞動主體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國家主體型的多結構市場制度;自力主導型的多方位開放制度。經濟發展中的中國模式是一種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是一種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是一種經濟轉軌的經濟模式。對此進行了系統論證。
作者特別指出:如果私有制經濟的比重不斷上升,公有制的比重不斷下降,達到私有經濟在量和質上都超過了公有制經濟,這時則是“私有主體型的產權制度”。如何保持和完善經濟發展中的“中國模式”是需要學者和中國政府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國外政要和學者紛紛議論和評述“中國模式”的境遇下,我國明確肯定并科學界定中國模式的內容和意義是一種必要的理論創新工作。南非前總統塔博·姆貝基曾在一篇文章中說,中國模式適用于非洲。世界銀行也認為中國模式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示范效應。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說:民主是一種“失敗”的意識形態。“北京共識”說明“非民主”國家也可以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韓國經濟學家全成興教授認為,中國模式對于韓國的借鑒意義是多元化的。比如,“政治安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漸進式的改革。但最重要的是必須擺脫一味“追逐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
國外的不同人士從各自的角度對中國模式進行不同的解讀。有的解讀雖未從整體著眼,但也有一定道理。如韓國全成興教授認為,中國模式的重要特征包括:通過強有力的領導實現政治穩定,漸進式改革,在創新中考慮國家的實際情況及其歷史沿革等。高盛公司的顧問拉馬用漢字“淡”來解釋中國模式。正如“淡”字融合了水和火一樣,中國式的發展試圖完美地實現“效率”與“公平”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中國通過中國模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國外媒體也在評論中國模式的世界意義。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在2010年11月16日的文章評論中國模式時說:中國崛起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以至于現在受到的考驗不是北京的體制,而是我們的體制。中國模式成為強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種挑戰,甚至讓西方國家以及我們有關民主自由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見絀。中國模式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原因何在?主要因為西方主要經濟體美國、日本和歐洲仍然不景氣,而中國卻很興隆。他說,美國領導層明顯覺察到“美國模式”受到了挑戰。如果美、日及歐洲不接受挑戰的話,中國模式就是冷戰之后的第一也是最佳希望。
當然,也有人不愿看到中國模式的吸引力,習慣于義拿“自由”、“人權”說事。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特別提醒受到中國模式吸引的國家:“如果你真的關心國家的發展,如果你希望你的人民獲得長遠的福祉,那么就必須讓政治自由和尊重人權與經濟發展相匹配”。其實,中國共產黨在經濟發展與改革中的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正是中國模式成功的保證。講中國模式應將這一條加上去。
從國外政要與學者對中國模式的熱議和解讀來看,我國從正面系統而科學地論證和界定中國模式的內容及其意義,梳理和澄清國內外對此認識上的某些模糊與偏誤,的確是一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理論工作。它的社會影響會擴展到國內外。國際經濟危機: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新彰顯與創新
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以來時隔70多年的義一次大危機,它引起了國內外人們的歷史回顧和反思。多年來,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危機理論不靈了的聲浪在國內外高調傳播。這次危機的突然爆發,蔓延的范圍又是空前的,促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及其危機理論再學習、再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在研究與應對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中,既著眼于新舊危機的一般規律性,又著眼于這次危機的特殊規律性,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分析,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
由于當代經濟社會的新發展,出現與馬克思、恩格斯所看到的資本主義經濟不完全相同的情況,如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存在與發展,虛擬經濟的膨脹及其與實體經濟的新的關系,金融衍生品的創新與發展,等等。經濟危機的爆發也顯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我國學者和決策部門研究和應對這次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的理論與實踐的貢獻,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及其危機的理論的科學性。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不是直接表現為生產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機,而是表現為消費需求過度、貸款消費,導致信用鏈條斷裂,金融機構破產或遭遇危機。危機不是像過去從實體經濟開始,然后波及金融系統,而是相反,危機從虛擬經濟開始,傳導至實體經濟。然而,這種危機的新特點,是實體經濟危機扭曲的表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過度消費和大規模舉債消費,表明原來沒有消費能力的人們也靠舉債進入消費領域。而大規模舉債消費的實質,是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只有靠貸款去購買房產和其他重要消費品。因而大規模貸款消費,掩蓋了生產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事實,表現為虛假消費需求的旺盛。學者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和危機理論,闡明_r這次危機的根源依然是資本主義制度性原因,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要分清危機的表層原因與深層原因,技術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誘發性原因和規律性原因。對危機的發展趨勢和社會影響,我國應對危機的理論與政策措施,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怎樣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應對危機等問題,都有系統的研究與評析。對包括經濟危機理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所發展與創新。
第二,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的破產,證明我國學者開展批判新自由主義的正確性和必然性。這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相聯系的。新自由主義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市場萬能),反對在微觀領域和宏觀層次政府對經濟的調控。新自由主義的集中表現是“華盛頓共識”。它的核心思想,是由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和世界銀行副行長的斯蒂格利茨所概括的三句話:“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和“快速的自由化”。
我國馬克思主義學者鑒于新自由主義在導致蘇聯瓦解、東歐劇變中的推波助瀾作用,鑒于拉丁美洲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釀造的苦果,也鑒于國外許多有識之士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的積極意義,多年來在報刊上也進行了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明確了我國的改革與發展不能以新自由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個別學者曾反對批判新自由主義,認為批判新自由主義是批判改革。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再次用鐵的事實證明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的失敗。證明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需要政府的有效調控。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應對危機中的有效性和優越性。中國率先走出國際經濟危機的漩渦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反對和批判新自由主義對我國改革與發展的影響,以“中國模式”走自己的路,并應對國際經濟危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和決策層的理論貢獻與創新。
第三,“中國模式”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應對國際經濟危機中的作用,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所不能解釋和論證的。我國學者以堅持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在研究和應對國際經濟危機中,提出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分析,決策層也出手快、力度大、及時采取了一整套應對危機的有效措施,獲得了成功。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做出了貢獻。
在研究國際金融危機中發表過一些有理論價值和創新思想的論著。如收入由李慎明主編的《世界社會主義跟蹤研究報告2009-2010》(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一書中的一批學者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論文,可作為代表。其中包括如李慎明、王偉光、張全景、汝信、劉國光等的論文。
另外,吳易風教授的《當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下西方經濟思潮的新動向》(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系統研究了當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起因、發展軌跡和根源,當前危機和背景下西方經濟思潮的新動向。另外趙劍英等主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前沿》2009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收錄了何秉孟、衛興華與孫詠梅等研究當前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的論文,都是力求將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統一起來的論著。(作者為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