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與社會的急劇變遷,對既往的傳統文明形成重大沖擊,作為現代文明重要內容的道德情操更是遭遇到空前的顛覆。當今中國的文明轉型首先面臨的任務是道德的重建,道德重建是最基礎的重建,唯有在堅實的社會道德基礎之上,才能穩健地實現文明轉型。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傳統社會的儒家文明源遠流長,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哺育了世代炎黃子孫;而且遠播世界,對于人類文明的構建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具有深遠的影響。今天,中國的孔子學院遍布五洲四海,孔子作為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贏得了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可,在世界多元文明體系中,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傳統文明在世界上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正在不斷加強。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中國從傳統的農耕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的迅猛轉變和從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漸進過渡,這種雙重轉型對于中國社會的震撼和沖擊是顛覆性的。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的進程中,中國在全方位融人世界市場的同時,歷史經驗、文化傳統、民族習俗、社會觀念等無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所有這些挑戰,歸根結底是對中國傳統文明的挑戰。中國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使當代中國的文明轉型任務愈發凸現,成為我們當前需要認真探討的重要課題。
文明轉型實際上就是精神文明的轉型和建設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最基本的常識。然而,人們的社會意識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可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決定和影響人們的社會存在,這就是存在與意識的作用和反作用。一個社會的文明形成亦是如此。所謂文明,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類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還創造了精神財富,因此人類的文明也可以劃分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和源泉,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發揮作用。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文明轉型問題,實際上指的是精神文明,是要討論這種精神文明的轉型和建設,對于當代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作用和影響。精神文明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諸如科學、藝術、文學、教育、生命哲學、人生信仰、道德規范、價值判斷等等。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隨著生產方式的演進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人類的文明也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向高級遞進發展的過程。從最初人類文明的萌芽原始文化,到農耕時代的農業文明,再到伴隨著工業革命而出現的工業文明,一直到今天信息時代的知識文明。人類文明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認知世界、抗爭自然、完善自身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立足現實、開創未來的精神力量。
由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文明的構建與轉型也并非是線性的。盡管在人類發展的宏觀歷史坐標下,文明轉型的歷史沿革軌跡清晰可見,但就每一個具體的歷史發展時期而言,無論是在世界范圍內不同的國家之間,還是在某一個國家內部,文明都是多元的、重疊的,有時甚至是彼此矛盾和對立的。尤其在社會急劇發展和轉型的期間,傳統的文明遭遇到挑戰,新生的文明還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甚至在這種多元文明的矛盾沖突中,整個社會會出現“文明的空白”,與令人眩目的物質繁榮形成鮮明對照的竟是一片“文明的廢墟”。
以當代中國為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急劇轉型對曾經在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的傳統文明形成了重大沖擊。然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日益深化的雙元經濟結構構成其本質的經濟特征,無論是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系的變遷,所呈現出的差異性是巨大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是駭人聽聞的,這種狀況也必然會反映到當代中國的文明現狀和文明構成上。傳統的農耕文明,日漸強勢的工業文明以及頗富前瞻性的知識文明同存共在,形成復雜的多元結構。再考慮到面對艱難的“文明抉擇”,有人偏好于回頭看,試圖從對傳統的儒家文明的復歸中開拓中國復興的捷徑;更有人偏好于向前看,幻想通過嫁接經濟發達國家的現代文明加速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我們便可以了解當代中國所面臨的“文明困境”,以及實現文明轉型的艱難抉擇。道德規范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根基
作為人類精神寶貴財富的現代文明,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而道德規范則構成了人類社會文明大廈的根基。af4ddaa4c34f8f4b96fb59a34ec7a070對于人類社會文明的考察,無論是從歷史發展的縱向坐標來回顧,還是對不同國家的橫向比較,道德規范都具有最根本的約束力和最普遍的認同感。在社會文明的眾多構成要素中,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可以有差異,文化教育的理念可以有不同,人生信仰、價值判斷甚至可以是沖突的、對立的,但作為社會文明基石的道德規范卻是基本相同的。在人類文明所包含的所有內容中,唯有道德規范可以打破一切種族、文化、宗教、傳統的差異和界限,表現出最大的共同性。例如,做人要誠實善良,要守信利他,要孝敬父母、尊重師長、關愛孩童;而不能欺騙、偷盜、殺戳等。所有這些,構成了所有文明共同的基礎要素,從而也被稱為是文明社會的道德底線。
道德規范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構成因素和基石,對于文明建設和文明轉型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民族的道德水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折射出這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對于一個喪失道德底線的社會,是沒有任何文明可言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討論當代中國的文明轉型,應該以道德重建作為起點。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為世人所矚目,國民的福利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與此同時,信仰危機、精神荒漠、道德淪喪正在從根本上顛覆現代文明,尤其是隨著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與弱勢群體地位的地位趨于惡化,社會矛盾不斷積累,異端事件頻繁發生。比如“中國人是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學掃盲,從大米中認識了石蠟,從火腿中認識了敵敵畏,從咸鴨蛋、辣椒醬里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認識了福爾馬林,從銀耳、蜜棗里認識了硫磺酸。今天,三鹿又讓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學作用?!?br/> 另據新華社報道,2010年12月5日晚,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郵政局長谷青陽酒后駕車,撞死5名青年。據洛寧縣公安局負責人介紹,12月5日晚11時30分左右,谷青陽酒后駕單位公車在洛寧縣澗口鄉政府所在地以北新安虎線路段逆向行駛,連續撞倒正在趕路的7名青少年中的5人,當場撞死3人,另2人送醫院后搶救無效死亡。據了解,死亡的4男1女5名青少年中,3名為在校中學生,2名為輟學青少年,最小的13歲,最大的16歲。聯想到發生在河北大學校園內“官二代”酒醉駕車撞死兩名大學生后還揚言“我爸叫李剛”的駭人事件,怎能不令人在悲慟憤怒之余痛感當今中國社會的世風日下與道德缺失。正如社會輿論所評述的那樣:“這種道德感的淪喪與當下襤個社會面臨的道德危機密切相關。不可否認,從某種程度上講,目前整個社會價值觀嚴重紊亂失真,精神世界一點點失落,道德選擇日趨迷惘,道德評價失去準則。只有金錢依然堅挺,依然在支撐著人們最后的那一點尊嚴。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解,并非民眾自甘墮落,而是一個時期以來社會現實的啟發、誘導所致。當效率、功利成為人生的全部意義之后,必將喪失對現實生活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精神的迷失、道德的錯位也必然如影隨形?!?br/> 由此我們看到,在當前的中國社會,無論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起伏跌宕的商賈大亨,還是在權力場上宦海沉浮的弄潮精英;無論是曾經經歷了“十年動亂”腥風血雨洗禮的年長一輩,還是以“80后”冠名的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新人,無不深陷在一種信仰殘缺、道德紊亂的危機狀態中。這是我們今天在探討文明轉型問題時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道德重建的重任已經迫在眉睫。
以“人”為核心進行道德重建
面對社會普遍的精神危機、道德缺失,道德重建的任務可謂是百廢待興、千頭萬緒,我們認為必須從最基本的道德建設開始。從“十年動亂”對傳統道德文化的全盤否定,到改革開放以來對西方道德文明的盲目追捧,到底應該建立一種什么樣的社會道德價值體系,是我們面臨和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我們認為,對于當代中國的道德重建工作,必須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從人類的普遍人性出發,最大限度地吸取世界各國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從最基礎的道德要素進行構建。第二,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基本權利的尊重和人的基本素質的提升為首要目標。正是從這兩個原則出發,道德重建應首先著重以下幾個方面。
平等觀念。平等觀念是現代社會道德觀念的基石,人生而平等的信念是現代文明的核心內涵。對人的尊重說到底就是對人的平等權利的尊重。中國作為一個具有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國家,人身依附關系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尤其在今天,經濟收入、權力分配、資源占有、教育程度、職業選擇等,所有這些有形與無形的差別,都在維持和強化這種不平等。且不說權力階層的等級觀念,以勢壓人,就是所謂“官二代”醉駕撞人致死,競以為一句“我爸叫李剛”便可以逃之夭夭,真是令人汗顏。
在經濟領域,早在200年前,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標示著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誕生。斯密對經濟學的最大貢獻,就是闡述了市場經濟最基本的法則——等價交換的法則,并把這一法則視為市場經濟的靈魂。沒有等價交換,市場經濟的一切活動都無從談起。等價交換就是要依據商品所包含的內在價值,在交換時必須支付其等價。反過來,如果消費者支付了商品的價值,廠商就要提供質量相等的商品。對于任何一個現代社會,平等觀念都是一桿秤,它可以衡量出人心的善惡,社會的梁稗。因此,平等觀念是現代道德重建的第一塊基石。
誠信原則。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鐵律。市場經濟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信用經濟,馬克思早就講過,如果沒有信用作為杠桿,恐怕直到目前,世界上也不會出現第一條鐵路:在中國的傳統文明中,并非不重視誠信,中國自古就有“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之說。但是,在當今的中國社會,誠信有時候卻成為了一種難得一見的奢侈品,甚至對人以誠相見被認為是簡單幼稚、不諳世事之舉。謊話滿腹、空話連篇、陽奉陰違、雙重人格則被視為社會的常態。誠信是社會生活的粘合劑,家庭和睦、團隊精神、企業文化、民族團結、國家興盛,無不建立在家庭成員、企業員工、國民大眾彼此間的相互信賴之中。一個失信的家庭是最不幸的家庭,一個失信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重建誠信,是擺在每一位國民、每一個企業、每一級政府面前基本任務,也是道德重建的當務之急。
敬畏心理。我們通常所講道德要有底線,道德底線源于兩種心理的作用。第一是自律心理,第二是敬畏心理,說到底,自律最終還是來源于敬畏。西方人通常都敬畏上帝、敬畏鬼神。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一不信上帝,二不信鬼神。唱徹世界的《國際歌》就告誡我們: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然而,從一般人性的道德規范出發,人是要具備敬畏心理的。沒有敬畏,就沒有道德的底線,就沒有行為的約束,就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人總該敬畏些什么。
首先要敬畏生命。生命現象是自然界中最復雜的現象,也是最神秘的現象。生命苦短,青春不再?!叭说纳菍氋F的,寶貴的生命對人只有一次”(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我們要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要去積極地開創有意義的人生。然而在當今的中國,很多人無視生命的珍貴,就如我們前面所提及的案例,這些人用酒精來麻痹自己,用交通肇事去屠殺別人,因為輕視生命才盡顯出生命的脆弱。更有很多年輕人,不顧親人的感受,不想社會的責任,動不動就自尋短見,覓死輕生。
其次要敬畏法規。市民社會是一個契約社會,是依賴法律法規來約束的社會。法制和競爭是支撐市場經濟的兩翼,二者缺一而不可。當代中國的問題倒不在于缺乏法律,問題的弊端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知法犯法。中國的儒家文明歷來就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之說,然而在社會主義法制的今天,這種封建遺風依然是甚囂塵上。這一點在當今中國的司法腐敗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第三要敬畏輿論。在現代市民社會,公眾輿論是民心所在、民意所達、民情所致。公眾輿論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監督的作用,尤其是權力階層,要以輿論為鑒身之鏡、畏之如虎、矯心正身、聞過則喜。而不能像某些人那樣,無視輿論、一意孤行、媚上欺下、背離民意。
感恩精神。感恩的精神嚴格來講并非是一種社會情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一種在動物界都可以發現的本能。人類的社會性并不在于將這種精神發揚到極致,而恰恰表現為對于這一精神的背離。中國自古就講究受人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而在現實中,我們聽到、看到更多的卻是知恩不報,甚至是恩將仇報。退一萬步講,一個人可以沒有平等之心,不顧法制之律,缺乏敬畏之情,但是作為一個人,卻不能沒有感恩之念。一個人只有懷抱感恩之心,才具有一顆鮮活的心靈。
懷抱感恩的精神,首先就是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為青絲暮成雪。父母的養育之恩,終生難以報答,唯有少小努力學習,青春積極創業,成年傾心盡孝方能回報萬千之一。而當今很多年輕人,不念父母養育之恩,不思前輩骨肉親情,只是一味索取,不付點滴回報,甚至已過而立之年,仍不離父母庇護之蔭,甘為“啃老一族”。
其次是要感激師長。在中國的傳統文明中,歷來尊師重道。講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老師從來被稱為是勤勞的園丁,教誨之恩,終生難忘。而現在一些年輕學生對師長的態度過于功利,缺乏應有的尊重,更談不到感恩戴德了。
第三,要感恩人民。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我們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人民是大地,人民是母親,是人民哺育了我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我們對于人民要深懷感恩之心,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要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難,幫人民之所需。而不能將自己凌駕于人民之上,更不能以人民的名義為自己謀取私利。
宗教情懷。真善美是全人類永恒的追求。什么是真善美。科學是真,宗教是善,藝術是美。真善美構成了人類文明最華美的樂章。我們在此談到宗教,不是作為一種信仰,僅僅是作為一種情懷,作為一種對善的向往和追求。近期以來,媒體盛議“帶教堂的市場經濟”,遍訪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世界頂尖大學后,有人也總結“沒有教堂的大學就不是世界一流大學”。在這里,“教堂”僅僅是一個隱喻,是在教化人們要誠心向善,要從善如流。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在當今社會,從善并非易事,中國自古又有“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古訓。很多世人以功利之心來衡量行善之事,總是認為從善便是吃虧。而有了宗教情懷、悲憫之心后,從善便成為了一種內心的渴求,2gJEpWhGo2l1SF2c/MrlqK0RIMSv6bIe4tU04igTgTo=精神的寄托,生命的升華。從奧運志愿者,到奮戰在汶川抗震第一線上救死扶傷的英雄兒女,無不是大善大愛,無我唯他。當整個社會都能夠以慈悲為懷的時候,那些喪盡天良的毒奶粉便會無處藏身了。
慈善文化。市場經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競爭提高了效率,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差別,在不同的階層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愈發增大。在經濟發達國家,這個差距在很多情況下是由第三次分配來彌補的。即由社會的富裕階層通過捐獻自己的財富來救助貧困階層擺脫貧困的境遇。
在西方,慈善文化源遠流長,慈善榜與富豪榜是同一張社會名片的兩面,像大家所熟知的比爾·蓋茨,既是全球首富,亦是全球首善,在他本人年富力強,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便以裸捐的方式將其全部財產捐獻給基金會,全部用于救助貧困的慈善事業。今年以來,蓋茨伙同巴菲特在美國發起倡導富豪將自己的一半財富捐獻的活動,并結伴來到中國,通過舉辦慈善晚宴和中國的富豪交流從事慈善事業的心得并取得了廣泛的共識。為中國慈善文化的傳播,慈善事業的振興提供了借鑒。
綜上所述,道德重建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本文只是涉及了最為基礎的六個方面,但只要我們認真去實踐,便會為文明的轉型奠定堅實的根基。(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