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化建設進程的推進,如何有效解決民眾日益活躍的表達需求與相對縮小的制度空間的矛盾,是密切黨群關系的現實需要。其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對話,以充分保障人民表達權的行使,從而促進黨群互信、和諧黨群關系以及增強黨的執政能力。
[關鍵詞]對話密切聯系群眾黨群關系途徑
在巴赫金看來,狹義層面上的對話,其意義可延伸到為追求真理而進行的平等辯論上,指一種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依據巴赫金關于“對話”內涵的解讀,“對話”,其本質應體現為追求真理而進行的平等辯論上,其核心就是要充分保障表達自由權的行使,這是對話之于民主的首要和基本價值。對話為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并進而達成必要的共識提供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自由空間,在此空間里面,才有更充分的交流、更深入的了解、更真誠的對話、更平等的關系、更牢固更廣泛的共識。
增進黨群互信的重要手段
對話就是意見分歧的雙方主體通過交流與溝通找尋其共同點并達致相互信任的過程。只有通過相互坦誠的對話,領導干部才能了解民意,進而實現有效的溝通,尋求到解決雙方意見分歧的路徑。假使出現觀點對立,如果對話雙方秉持民主而自由的態度表達和討論問題,便有可能達成一定的諒解與信任。反之,如果沒有對話,一是順暢的溝通難以繼續,無法體察民情、了解民意;二是易引發群眾對抗情緒,如果沒有對話,對話主體雙方就很難容忍觀點分歧,強勢一方就會壓制弱勢一方,強求意見一致,這就堵塞了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在這一問題上達成相互了解、溝通和信任之可能性的渠道,弱勢群體就可能由此發出對強勢群體的對抗情緒;三是會導致領導干部懼怕和猜疑群眾。領導干部不懼怕群眾首先就要有接受群眾監督的勇氣,鄧小平同志曾經在《共產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說過: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也不好。一怕黨,二怕群眾。這個“怕”,其實就是權力的敬畏之心,是對老百姓的惶恐之感。這種惶恐之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與群眾溝通不暢,或者對其言論加以嚴厲控制與打壓,這便造成群眾不敢言、不愿言和言不由衷的現象,于群關系日漸生疏,從而導致領導干部無法從中獲得真正的民意以作為施政的根據,由于決策的失當會進一步加重群眾對其工作的不信任,群眾工作嚴重受阻,群眾的信任度會日趨降低,久而久之,必然會嚴重損害黨群關系。因此,領導干部要與群眾進行胸懷坦誠的對話與溝通,尊重并協商權衡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就黨的各種決策而言,其科學性與真實性源于群眾基礎,要堅持民主決策,確保決策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充分保障各階層群眾的合法利益,從而取得群眾的信任,促進黨群關系良性互動,增進黨群互信。密切聯系群眾就是要求領導干部首先要信任群眾,進而依靠群眾,要俯下身與群眾親切交流,要開辟更廣泛的渠道讓群眾自由表達意愿。解民疾苦,重在對話,且一定要讓民眾充分而自由地表達,這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內在要求。
和諧黨群關系的有效溝通途徑
構建和諧黨群關系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基本價值目標,更是新形勢下密切聯系群眾的必然要求。保羅·弗萊雷說過:“愛必須產生其他的自由行為,否則就不是愛。只有打破壓迫局面,才有可能重新獲得愛。如果我不愛這個世界——如果我不愛生活——如果我不愛人民——我就不能進入對話?!睂υ捠且环N如同保羅·弗萊雷所倡導的充滿相互尊重的愛心的溝通。因此,對話的基礎就是當權者關愛民眾、尊重民意,維護民眾的合法權利。對話是交流雙方思想的互動表達,不是背離構建和諧黨群關系的充滿敵意的玩弄權術。黨群之間的對話只應是一種平等善意的行為,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暢通人民的訴求渠道,解決民眾的現實困難,切實保障人民的合法權利。顯然,缺乏對社會、對民眾的摯愛,平等坦誠的對話就不可能存在。毋庸置疑,黨的各種決策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必須成為與群眾對話交流的全部基礎。說到底,黨與群眾對話的基礎是一種相互平等和尊重的溝通過程,對話不可能發生在權力壟斷者與權利被剝奪者之間。因此,對話本質上就成了黨和群眾分別獲取作為執政者和作為民眾的意義的途徑。眾所周知,合理的公共決定就形成于執政者與民眾之間的雙向交流——對話之中。因此,一個訴求暢通的權力組織,必須建立健全能夠充分反映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機制,必須拓寬公民參與渠道。如果僅僅存在從執政者到民眾單向信息灌輸,而沒有從公民到執政者的信息回流與反饋,對話的正常過程就會遭到破壞,其對話的效度將會大打折扣,這有悖于對話的基本價值目標。值得提及的是,新形勢下的對話除了傳統的交流溝通外,還應包括努力適應媒體社會,如建立政黨網站與民眾進行快捷溝通、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黨的領導同民眾進行網絡對話等。但無論何種形式,其目的就是通過經常性的黨群互動與溝通,構建和諧黨群關系,兌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崇高承諾。
提升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領導干部要發揮領導作用,一刻也離不開與群眾進行及時有效的對話。筆者以為,領導干部至少要修煉好以下基本功,才能提高與群眾對話的能力。
首先,要學會并掌握群眾語言。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群眾的語言更是生動形象且富含哲理的,因此領導干部要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就必須用群眾熟悉的語言跟群眾交流。毛澤東同志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倡要用大眾的語言來闡述深刻的道理。改革開放新時期人人皆知的“發展才是硬道理”、“三個代表”、“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等語言表述,凝練而通俗,群眾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群眾工作能力強的領導干部一定是站在群眾的立場上,為群眾著想,以群眾接受為目的,熱衷于講短小精干、言簡意賅的話,飽含深情、富于哲理的話,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的話。
其次,要善于和群眾進行對話。與群眾進行對話,其本質要求就是要與群眾進行平等交流,不得自恃清高,盛氣凌人。領導干部要深知,尊重他人的自由表達就是尊重自己的表達,言路不暢就會導致群眾不敢言、不愿言,久而久之,積聚的憤懣就會引爆。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曾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不能以觀點相同或者相異,決定其話語權。捍衛他人特別是與自己意見相左者的表達權是保障對話的前提條件。即使與群眾意見相左,領導干部要有虛心聽取的胸懷與度量,唯有如此,才能達致相互理解、真誠溝通的目的。如果領導干部不能容忍群眾的批評意見,那么言路定會堵塞,群眾工作定會受挫。
第三,要崇尚并堅持講真話。對話權利的保障就是要求我們的領導干部要在實際工作中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的表達自由權,建立并不斷完善相關制度體系,使實事求是的人才不會受壓制和排擠。如果說真話的人缺乏可供表達的環境,那么說假話的人就會愈發得勢,這種示范效應不能不警惕。經濟學中關于“劣幣驅逐良幣”的理論警示我們:假如市場上存有兩種貨幣——劣幣與良幣,只要兩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由于劣幣成本低,人們在使用中往往會選擇劣幣,儲存良幣。久而久之,良幣就會退出市場。當某一天真正的良幣出現在市場的時候,占據市場主要地位的劣幣就會群起而攻之,結果自然是良幣的失敗。這就意味著敢于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的局面將孕育著更大的災難。因此,領導干部要善待說真話者,民眾才能說真話。其核心要素就是要求真務實,即使有可能“說錯話”,也千萬不能“說假話”。
余論:饑荒理論之于對話的重要性
阿馬蒂亞·森關于饑荒理論的研究啟示我們,發生饑荒的原因并不像流行的、特別是在官方文件中的解釋所說的那樣,是自然災害導致食物供應總量的下降,而是社會底層民眾權利的喪失和被剝奪。他進一步指出,在導致饑荒的多種原因中,沒有新聞自由和反對派是重要的原因。在那些存在著新聞自由和反對派的國家中,饑荒是很容易防止的。這表明:民主社會的信息自由有助于人們及時地發現饑荒。當饑荒出現時,對話就會讓執政者們及時知曉遙遠地區的饑荒情況,在公共輿論的質疑與批評的壓力下,執政者就有動力和壓力,及時采取行動,救助饑荒中的人們,把饑荒消滅在萌芽之中。有了對話,人們就可以討論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進行自救,討論如何避免再次挨餓,討論如何改善社會結構和相關的政治法律制度。因此,要真正能夠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必須培育民主對話的社會機制。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其“尊嚴”應然之意就是要切實推進民主制度、擴大社會的表達自由、健全對話機制,提升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的表達能力,增進黨群之間相互溝通的效力,創造個人和社會為爭取自己的尊嚴和福祉的機會,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具體要求和體現。(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沙坪壩區委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