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政治文化是一種社會存在,亦是一種能動的反作用。一方面,馬克思政治文化為執政生態系統建設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馬克思生態觀也為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方法論與理論依據。當前,現實要求我們黨要緊緊圍繞馬克思政治文化的內涵,積極發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構建、完善執政生態系統。
[關鍵詞]馬克思政治文化 執政生態系統 社會主義 哲學
馬克思政治文化與馬克思生態系統的內涵
馬克思政治文化的內涵。馬克思政治文化既是一種社會存在,也是一種能動的反作用,它代表著無產階級的社會政治意識。從“五四”愛國運動開始,馬克思政治文化逐漸傳人我國,由共產黨在我國創立并發展,后來它逐步演變為我國上層建筑的主導意識形態。整個政治文化系統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理論、政治心理等,以及一些民族、宗教、藝術的思想體系和哲學內涵。
馬克思生態系統的內涵。生態系統是生物群體和環境所構成的一個自然整體,是生命機體和自然環境組成的有機復合體。在20世紀,生態學慢慢拓展運用到了政治學領域,一些學者開始借用生態學的思想去研究社會政治現象,于是“生態政治學”逐漸形成了。同時,馬克思生態哲學在西方社會逐漸成為一種思想潮流,其代表性人物有福斯特、戴維·佩珀等,他們主張將生態主義運用到政治發展和運動之中,實現最終的生態社會主義。黨在執政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生態政治學的理論,具體說來,黨的執政理念、方式、策略是我國政治的生命線,在此間,各個種因素可以相互轉換、協調,最終使執政系統實現和諧并達到生態式的平衡。我國第一次提出生態文明的思想是在十七大報告中,它是馬克思生態系統理論的一個升華,這使得生態社會主義在我國成功向前發展。
馬克思政治文化與執政生態系統的關系
政治文化和執政生態系統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我們在政治文化領域主要探討的是思想路線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引導社會大眾政治思想和文化價值觀的問題。而執政生態是政治文化的一支催化劑,它能夠有效彌補政治系統顯現出的漏洞。
當前,我們必須充分借用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次,還要根據我國的現實狀況,創造出指導政治思想文化建設的新理論;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及人類思想文化的進步為標準,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對政治文化建設施以最科學、合理的規劃。
“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馬克思生態思想從自然和社會的交互關系中關注到了生態問題。在我國,對于執政生態系統的研究起步較晚,對于生態政治理論的運用還處在摸索階段。馬克思政治文化與執政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
第一,馬克思政治文化對資本主義政治進行了批判,為執政生態系統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馬克思政治文化是對資本主義政治形態的一種批判,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反生態主義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的駁斥,它明確指出,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夠真正有效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但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怎樣的思想政治路線呢?結合各方面理論發展的實際情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開始探討新的理論和思想,試圖結合階段性的具體特征提出更為明確的政治建設方向。人類的生產方式不會一直靜止不動,生態執政理論非常完美地闡釋了哲學發展的內涵,并明確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本質理論=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態文明建設為政治文化的和諧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指導下,社會主義政治生態才能無限地接近達到平衡,由此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此外,人是社會價值存在的核心,但人并非是自然的主宰,人必須通過自身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方法論。當前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符方面的建設還不夠完善。尤其在生態領域,自然環境破壞幾趨嚴重。另一方面,能源資源緊缺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由此導致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繼續集中全力進行社會經濟建設?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依據。當前,生態文明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將生態理念引入政治領域,這對于我國的政治文化建設大有裨益。可以說,馬克思生態觀為我國的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方法論。明確地說,我們當前需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繼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
第三,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政治文化建設及執政形式的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中央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馬克思政治文化及生態觀為這一目標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執政形式是一種系統化的策略方式,政治文化建設則有賴于執政形式的轉變。作為主導經濟發展的國家政體,必須對政治文化建設和執政生態系統的構建予以充分的重視。
現在,“社會發展、社會享用和社會活動的全而性,都取決于時間的節省。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利用更多的時間來發展生產力,縮短必要的勞動時間,增加自由時間,實現人、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與發展,促使經濟繁榮與生態平衡實現完美統一。
馬克思生態理論強調,人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若要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我們黨就需要積極轉變執政方式,著力構建、完善執政生態系統,鼓勵廣大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力。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于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也為我黨執政方式的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構建、完善執政生態系統
目前,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構建、完善執政生態系統便成為我黨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第一,貫徹馬克思政治文化與生態觀念,明確執政生態系統建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它并不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更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因此,我們貫徹、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它來指導具體的社會實踐。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黨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積極轉變執政方式,建立起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執政生態系統。當前,我國進行政治文化建設和黨進行執政生態系統建設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具體的實施層而,我國必須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調整產業結構,減少各類能源的消耗,研發更新的技術和設施,實行新型管理戰略。另外,我們還要努力做到城鄉統籌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堅定不移地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第二,完善創新、責任機制,構建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政治生態環境是相對于自然生態環境而言的,它是一種政治形態下的完善機制,也是國家政治風氣的一個體現。政治生態環境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政府各個部門加大創新力度,完善責任機制,從基層做起,著力解決好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
樹立正確科學的政績觀,創建科學有效的“綠色GDP”體系。在各級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體系中,增加生態環保方面的項目,引導各級政府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另外,還要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各項環保制度。構建良好政治生態環境的落腳點在促進社會發展、努力服務于人民。實行創新機制,增強政治體制改革力度,轉變執政方式,是推進生態執政系統建設的必要條件。
第三,規劃社會發展方向,實施新型發展戰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可以很好地實踐政治生態學的構思。構建執政生態系統是社會建設、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黨需要采取多項舉措,如傾聽民生、尊重民意、鼓勵公眾參與等等,這樣便可以更好地掌握社會發展方向。
馬克思曾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克服的,人類只有完成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兩者之間才能建立完全平等、合作、信任的關系。政治文化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政治文化主導了國家性質,決定著人們的各種權利。實施新型發展戰略,建立政治文化中心,形成地方、區域等不同等級的文化集聚圈,然后使政治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到周圍的各個地方,實現由單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的過渡。此外,我們還要有效利用當前研究的最新成果,將生態學觀點結合到政治策略的實施中去,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不斷踐行科學發展觀,營造出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生態環境。
結語
馬克思政治文化與執政生態系統對社會的存在具有良好的定性作用,研究兩者的關系問題對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政治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政治文化建設是提高黨執政能力的內在要求,構建執政生態系統則是解決執政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相信,在馬克思政治文化的指導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必將實現和諧、融洽。(作者為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