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普世價值作為斗爭的雙方,既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融通性。因此,我們一方面要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提高抵制普世價值中錯誤思想影響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包容多樣、借鑒吸收普世價值的合理成分,切實把社會主叉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和諧文化的建設中去。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普世價值相關性
近一段時期,學者們對普世價值的討論非常熱烈。許多話題,諸如在什么意義上談論普世價值,普世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等等,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因此,有必要對此類問題進行梳理和厘清。
兩種價值觀的提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其基本內容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普世價值的由來。“普世價值”思潮在我國的泛起有一個過程。目前,對于普世價值的理解,有學者認為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大眾話語的角度,比如講到樂于助人、對殘疾人的關愛等等,這些觀點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從這個層面上講,普世價值是用來表達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共識性的觀念;第二個層面是學術話語的角度,學者們認為在宗教理論、道德理論甚至政治理論中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出現過與普世價值相似的概念或思想;第三個層面是指政治話語層面,是指西方國家尤其足美國向別國輸出所謂普世的民主、自由等觀念,借以表達兩方的政治訴求,消解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意識。
西方國家大力推行的所謂普世價值,實際上早在上世紀中葉就已有所表現,即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陣營實行的“和平演變”戰略,通過意識形態的輸入,改變社會主義性質。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國家首先大力宣揚“淡化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化”,同時利用信息科技的發展,將西方的人權思想、民主制度等當作“普世文明”,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宣傳。
因此,從政治話語層面上看,“普世價值”的泛起并不是一個純學術問題,而是一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前沿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未來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普世價值的比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普世價值的主要區別。除了以上談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普世價值產生的背景不同,就理論自身而言,二者的區別還可以概括為三個方而:
一是理論依據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立足于實踐,是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禮會、建沒和諧文化而提出的,同時也是化解社會矛盾,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的現實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原則,表現為通過價值共識而形成合理的具有一定共性的價值追求,但同時并不否定其中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西方國家提出“普世價值”主要有兩條依據:第一,人類有普遍而共同的人性,在理性的驅使下,逐漸形成了超越時代與地域限制、全人類共有的“普世價值”,如民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平等、博愛等等;第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類面臨困擾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問題,產生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有突破國家、民族與階級的藩籬,把全人類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并以此為指導的“普世價值”,從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理論本質不同。黨的十七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規定,即社會主義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本質要求,滲透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地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三是理論體系上的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其皋本內容而言,是一個層次分明、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其巾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整個體系的理論基礎,處于統領的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體系主題,處于核心的層次。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體系精髓,處于動力機制的層次。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處于基礎性層次。四個方面相互貫通,以目的性價值和手段性價值共同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普世價值區別的實質。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普世價值是不同體系的價值觀的沖突。無論哪一種價值體系,都具有一定的自足性,相應的也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在今天全球化的進程巾,不同民族國家的價值體系之間就形成了碰撞和沖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普世價值作為兩種不同體系的價值觀,其沖突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沖突。這實際上自從社會主義理論產牛以來就存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作為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塒立物出現的,它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和剝削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這恰恰是以資產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體系所不容的,彼此截然對立。兇此,資本主義價值體系把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一直當做異己物來對待。第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價值體系的沖突。為了滿足自身的最大利益,維持統治地位,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優勢,總是把它們的價值觀強加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價值體系建設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在這場文化戰中,發展中國家相對是處于劣勢的,這使得發達國家宣傳的一些價值理念在發展中國家也得到相當程度的認同和普及。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普世價值是社會主導價值觀與非主導價值觀的沖突。一般說來,在同一社會體系內,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往往成為一個社會的主導性的價值觀念,而這種主導性價值觀念和非主導性價值觀念卻經常并不一致,它們各自懸設的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都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形成了同一社會體系內主導價值觀與非主導價值觀的沖突。毋庸諱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所以成為“核心”,表明其價值主體是國家。換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是一種高度自覺性的文化形態,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執政者的政治抱負與價值取向。普世價值的被熱炒,表明一些所謂普世價值理念已經形成我國的一股社會思潮,多元化的共存成為事實。尤其是普世價值抽象地宣揚文化的平等自由關系,反對文化之間的隸屬關系,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普世價值的沖突表現得更加激烈。認真對待普世價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汲取普世價值的合理成分。從辯證法的角度,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矛盾推動的,社會的進步也是如此。我們自身的發展壯大,首先要包容不同的意見和不同的觀點,然后相互撞擊、相互吸納、相互融合,在融合中發展、升華。我國政府努力倡導的和諧世界理論和實踐表明,我們并不謀求同全世界對抗,并不奉行孤立主義,并不拒斥一切非由我創的價值觀念。既然普世價值在發展理念、理論維度上與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具有一定范圍、一定程度的共性,那么我們就要大膽吸收、借鑒其中的合理成分,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關注現實社會利益需求。一種價值觀要成為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是社會生活為這個價值觀念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其二是有廣大的支持者理解并自覺實踐這個價值觀念。”④從這個角度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關鍵問題是要滿足社會主體的需要,能滿足社會主體需要的價值觀就能被人們所接受,能使社會主體的利益預期轉變為現實的利益滿足就具有合理性。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建立在現實的社會利益基礎之上,必須能使多數人的現實利益得到實現,必須具備現實的合理性。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有效引領社會思潮的關鍵環節。一方面要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有能力抵制普世價值中的錯誤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要包容多樣、借鑒吸收普世價值的合理成分,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和諧文化的建設中去,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思政院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