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工業遺產進行立法保護是歷史發展所需,是實現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的途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現有工業遺產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各方意見,對工業遺產進行分類、分級的法律保護,進而推進工業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逐步建立起結構合理、行之有效的工業遺產法律保護體系。
[關鍵詞]工業遺產
立法保護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主要是對廣義的工業遺產進行研究,即通過對工業遺產中的非物質文化成分的保護和研究,用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規范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等行為。廣義的中國工業遺產包括工業化前的手工業、加工業、采礦業等年代相對對久遠的遺址和遺物。工業遺產保護的對象不僅是遺存體,也有其內在的技術、理念及文化等非物質文化成分。我國對工業遺產的研究比外國起步晚,對其保護尚存在很多問題。目前對我國工業遺產的立法保護迫在眉睫。
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的現狀
第一,工業遺產逐漸“流失”。我國政府和廣大的人民群眾還沒有意識到工業遺產獨特的文化價值,對工業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開發商的唯利是圖,致使許多優秀的近現代工業遺產面臨“流失”。
第二,錯誤地把對工業遺產的保護等同于開發。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總結我國目前工業遺產保護存在的漏洲為:“缺乏理性認識、缺乏法律保護、缺乏成熟經驗、缺乏科學界定”。“保護性破壞”是目前一個突出的問題。例如,大慶油田被建成主題公園后,由于利益誘惑,其后不斷進行大規模的破壞性的修繕,嚴重脫離了工業遺產保護的宗旨。實際上,對工業遺產的保護,應當在盡量不要影響到遺產價值的真實性、完整性的前提下,適當對其加以改造。
第三,工業遺產保護的主體缺失。我國目前沒有明確對工業遺產保護的法律,因此,造成保護工業遺產的主體缺失。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保護的主管單位是國家文物局,但目前只有極少數工業遺產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文物部門能否有權或有多大權限管理工業遺產問題還有待商討,更無法對那些沒有得到文物認定的工業遺產進行合理、完善的保護。同時,文物管理部門在權力和責任分配上,存在很多重疊現象,不僅管理主體多樣化,上級主管部門多,管理權分_散混亂,而且遺產管理部門權責不對稱,難以對遺產進行有效的管理。
第四,工業遺產保護的法律缺位。不論是管理體制的不順,還是管理主體的缺失,最終原因都是我國工業遺產相關保護法規的缺位。目前雖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草案)》、《文物保護法》以及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等可以參照,但是鑒于工業遺產的特殊性,這些法律對其界定不明、現狀不明、定位模糊,造成法律保護缺位。
對我國工業遺產立法保護的必要性和意義
第一,工業遺產可以為研究其所在地區、國家或行業歷史提供素材和資料。工業遺產的本體已經有很重要的價值,況且其所承載的生產技術、運營模式、文化等非物質文化成分不僅為研究相關的歷史、考古及科技發展史等相關學科提供素材和資料,而且也讓人們有一種艱苦奮斗的愛國情懷。日本學者山崎俊雄認為:“技術史和產業考古學都是歷史學的分支部門。前者以文獻資料為研究對象,后者以遺址、遺物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生產技術的歷史這點上,兩者是共同一致的。”可見,工業遺產不僅僅是一個實體,它也包含了非物質文化。
第二,工業遺產具有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近現代的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其時間沒有文物久遠,但從知識產權角度分析,其非物質文化成分的歷史價值并不比文物遜色。
第三,工業遺產具有政治價值。工業遺產凝聚著人們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勤勞智慧,保護好工業遺產,讓其成為歷史文化和愛國教育基地,可以為人們不斷敲響警鐘,激發人們的干勁和發揮聰明才智,順利進行工業化轉型。例如,大慶油田剛剛起步時建設的“干打壘”,它的存在提醒著人們要繼續保持艱苦奮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但現住人們只能從資料中看到這些。
第四,工業遺產立法可以填補法律空白,使法制建設更加完善。近年來,國家不斷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工業遺產也被列為其中,但在對工業遺產的立法方面仍存在漏洞。因此,推進工業遺產的立法保護,逐步建立起結構合理、行之有效的工業遺產保護法律體系,能促進我國法制建設的進一步完善。
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的立法思考
我國工業遺產的立法模式設想。模式一:在《文物保護法》、《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保護法》和知識產權等法律的框架下,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指出:“一旦工業遺產受到威脅,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具備法律保障的權力加以干預、制止。”但是,法律繁多造成文物管理部門“有心無力”、“無所適從”,工業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將很難得到有效保護。模式二:對工業遺產單獨立法。單獨立法的好處是可以避免文物主管部門的管理不力,確保有法可依,但立法成本高、程序復雜、立法周期長。由于我國對工業遺產的研究還剛剛起步,依據我國現在的法律體系和實際國情,還不具備單獨立法的條件。模式三:對工業遺產進行分類、分級保護。工業遺產可以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保護可依據《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而可以結合我國參加的國際公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等加以保護。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依據有效、合理的原則,現階段應對工業遺產進行分類、分級的保護模式。一方面,單獨立法的時機尚不成熟,而依靠我國參加的國際公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及即將出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會造成法律混沌的局面;另一方面,對工業遺產進行分類、分級保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法律資源,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對工業遺產進行更加全而的保護,具有現實可行性。
工業遺產立法的基本內容。第一,對工業遺產保護的主體認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11條規定各締約國應該“采取必要措施確保其領土上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受到保護”。可見,國家擁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轄主權,即政府應該是工業遺產保護的主體。筆者認為,可以在工業遺產的立法當中借鑒新《勞動合同法》中的“三方責任原則”,即代表政府的工業和文化等行政部門、非政府性質的行業協會(包括當地企業聯合會、商會、旅游協會及博物館協會等代表)和廣大群眾代表(由各學科代表、普通群眾代表等)共同組成。政府可以以合同的形式聘用旅游集團或博物館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對已經被認定為有保護和利用價值的工業遺產進行管理。但為防止非政府組織的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傾向,建議進行“三方認定”,即上述三方可經過商談和研究,必要時可以開聽證會或發揮媒體的作用,讓更廣大的群眾發表意見。但是必須強調的是,政府在工業遺產保護中必須占有主導權、決策權,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只能有運營權,廣大群眾則有權利對其保護進行輿論監督,這三方的職能不能替代、各有側重、相互獨立。第二,確定工業遺產分類、分級保護的認定標準。工業遺產中的非物質文化成分有很多,其個體價值迥異,因此,要從其自身的特點出發,制定以下幾個標準:一、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稀有性、唯一性和全國影響性等特點的工業建筑及相關設施;二、體現了我國人民智慧和技術創造力的創造性工程和代表等;三、曾在全國、全省同行業排序靠前或產量多,質量高,開辦早,品牌影響力大,工藝先進,商標、商號全國著名;四、和當地歷史上著名工商實業家有關的企業、廠房、生活設施或工藝建筑等。同時,也必須做到“留取精華”:相關部門對全國各地的工業遺產進行普查,將其資料匯編整理;成立三方工業遺產評估委員會,對其資料和評估意見進行綜合分析;由相關政府部門確定工業遺產的類別和級別,最后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審,再級級申報,嚴格審查。對符合條件的分別申報市級、省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程序的正義、公平,才能得到實體的公平,工業遺產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立法保護。
工業遺產保護中的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是工業遺產立法的一個重要環節。“三方主體”都有責任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和監督。由于政府機關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造成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損毀或流失的,依法對其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行政處分或追究刑事責任。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可以對違法主體的行為進行分級管理,情節較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較重的,必須追究其刑事責任。(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