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精神衛生法草案在各方職責分擔方面規定不明確、不具體,這是導致《精神衛生法》不能出臺的原因之一。通過立法建立我國精神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規范政府各部門、社會、家庭的職責,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權益,應當是我國精神衛生立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精神衛生法草案精神疾病權益保護立法
我國于1985年由衛生部組織起草精神衛生法,2009年6月公布草案征求意見,歷經25年,至今仍未出臺。精神健康是人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衛生工作是社會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各級政府應當高度重視公民的精神健康。我國精神衛生法草案在各方職責分擔方面規定不明確、不具體,這是導致草案不能出臺的原因之一。因此,立法首先要明確規定政府應制定精神衛生工作規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健全精神衛生服務網絡,提供資金等物資保障,推進精神衛生事業發展;其次要明確規定政府衛生、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計劃發展、財政、人事、公安、司法、教育、科技等職能部門在精神衛生工作中各自的職責,統籌解決精神疾病患者治療、康復、就業、收養和福利待遇等問題;第三要明確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殘疾人聯合會等群眾團體、學校、精神疾病患者所在單位、住所地居委會、村委會在精神疾病的監測、預防、治療、康復、精神健康宣傳教育、咨詢等方面的責任;第四要明確規定家庭對患精神疾病的成員在監護、扶養、治療、康復等方面的責任。
精神疾病患者的權益保護問題
綜觀我國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權益保障,在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母嬰保健法等法律及其他有關法規中都有所體現,涉及的權利主要有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權、知情同意權、通信、受探視權、隱私權等。但是,這些權利在一些法律條文及草案中規定得比較籠統、粗糙,存在權利保護種類不夠、對未成年及女精神疾病患者這些特殊人群缺乏針對性的保護、權利欠細化、對醫生的強制治療權缺乏必要監控等問題。@精神疾病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合法權益更需要法律支持才能得到切實的保障。為了更全面保護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權益,我國精神衛生立法中必須明確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障礙者的以下合法權益:
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權。精神疾病患者享有《憲法》所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禁止歧視、侮辱、虐待和遺棄,不得對精神疾病患者加以非法捆綁、拘禁,更不能采取毆打、侮辱、限制飲食等虐待措施。
疾病治療權。當精神疾病患者完全或部分喪失自知力,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有傷害自身的危險且不能實現自愿接受治療時,其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責任,使該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恰當的醫療。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實行自愿原則,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強制其住院治療或出院。
知情同意權。除強制住院治療外,精神疾病患者有權決定是否接受治療,有權了解相關疾病情況和診斷結論、治療方法等,也有權了解參與教學、科研、新藥、新治療方法試用的目的、方法以及可能產生的后果,并簽署同意書。
隱私權。精神疾病患者的個人隱私一般包括病情、診斷結論、治療方案、預后判斷、個人史、家族史、書信、日記、肖像或視聽資料等。精神衛生工作者有義務遵守專業行為準則,對精神疾病患者個人隱私加以保密。無論是為精神疾病患者診斷和治療的精神科醫師還是進行心理健康咨詢的心理咨詢師,均應當為精神疾病患者保守秘密。未經精神疾病患者或其監護人的同意,不得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錄音、錄像、攝影或者播放與精神疾病患者有關的視聽資料。
學習、勞動就業和福利待遇權。精神疾病患者在接受教育、就業等方面不應受到歧視,有關單位不得以患有精神疾病為由對精神疾病患者予以開除、辭退、取消學籍,或者拒絕其入學、應試、雇傭或給予其他不公平待遇;重度精神疾病患者病愈后,所在單位應當安排適當的工作或者恢復學籍。精神疾病患者不因其所患有的精神疾病而失去享有福利待遇的權利。
女精神疾病患者的性不可侵犯權。女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缺乏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對兩性關系的社會意義及后果缺乏認識,很容易導致被罪犯侵犯。因此,女精神疾病患者的性不可侵犯權更需要法律的保護,在立法時要加大對此類案件的打擊力度,對侵害人予以從重處罰,切實維護女精神病患者的權益。
精神疾病患者強制醫療及費用承擔問題
精神疾病患者的強制醫療問題。目前,我國對有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精神病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可由公安機關送往精神病院強制住院治療。但是,對無犯罪或者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他們不愿意住院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對其采取強制住院,尚無法律規定。正因為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的嚴格程序,就導致了一方面,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將正常人送往精神病院,侵犯正常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有的監護人出于經濟條件等原因,不愿將精神病患者送醫治療,導致精神病患者殺人、傷人事件累累發生。如何平衡精神疾病患者的強制醫療與人身自由,是草案未明確的內容之一。
精神疾病患者強制醫療問題,涉及患者、親屬、醫療衛生機構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等多方權益,要全面兼顧,避免任何一方權益受到侵害。筆者認為,在精神衛生立法中應規定,強制醫療醫學建議,必須經具備法定資格并且有一定經驗的精神科執業醫師經過規定程序評價作出,或者借鑒英國、加拿大等國的先進做法,設立由法官、律師、病人的代理人、權威精神衛生專家組成的精神衛生法庭共同作出強制醫療決定。總之,精神衛生立法中必須制定出強制住院治療的條件、程序和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樣才能很好地完善我國精神病人強制醫療制度,也能保護非自愿住院患者的權益。
精神疾病治療費用承擔問題。據統計,目前精神疾病的醫療費用在我國所有疾病醫療費用總負擔中排名第一,約占疾病總負擔的1/4。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病情特殊,加之受醫療技術和醫療水平所限,80%需終身康復治療,每年至少需要數萬元的治療費用。由于治療費用高昂,加之大多患者沒有經濟來源,大多數家庭已一貧如洗,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筆者認為,就目前我國國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實際情況,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和家庭共同參與”的救助精神疾病患者的費用支付體系,以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對需要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由地方政府從醫療救助資金和社會籌集基金中解決醫藥費,由個人承擔生活費。要通過立法,使政府、社會、家庭真正承擔起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職能。
精神疾病患者社會支持缺失問題
社會支持是人們在社會上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支持因素。由于人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使廣大精神疾病患者在就業、升學、家庭、生育等諸多方面缺乏社會支持。從我國的一些勞動、人事制度規定中看,只有人事制度將不得開除精神病人寫入法規中。而目前企業職工如果患精神病,企業一般都解除勞動合同,并不再與其續簽合同,這常使精神病患者倍受打擊,而導致病情再度發作。因此,探索新的途徑妥善安置精神疾病患者是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應盡的義務,法律應作明確規定。精神病人由于意識能力缺損,人際交往受限,缺少親情友情的關愛,所以規范家庭成員的扶養責任尤為重要。此外,還應全面開展精神衛生健康教育,普及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識,減少公眾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精神疾病患者涉法能力的司法鑒定問題
精神疾病的司法鑒定無論在法律適用上還是在操作技術上均不同于一般的法醫學鑒定。精神疾病的司法鑒定是根據案件事實和被鑒定人的精神狀態,做出鑒定結論,為委托鑒定機構提供有關法定能力的科學依據,需要有經驗的臨床精神病學專家按照精神病學的診斷方法,對被鑒定人在特定情況下的精神狀態進行檢查,作出診斷后由法官評定其法律能力。這對法院判決具有重要影響,也是對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種法律保護。由于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我國目前提請精神司法鑒定的案例越來越多。鑒定結論涉及被鑒定人責任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劃分和承擔,意味著有罪和無罪兩種截然不同的裁判和是否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問題。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的司法鑒定制度以及救濟制度,以體現司法公正。這就需要在精神衛生立法中明確規定司法鑒定的機構、鑒定對象的范圍、涉法能力(責任能力和行為能力)的鑒定范圍、鑒定人的資格等問題。(作者為遵義醫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