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新競爭法下反壟斷爭議解決可以通過仲裁及ADR.方式,目的是為了鼓勵積極動用各種力量和途徑更好地維持市場競爭秩序,而對于界定具體的反壟斷爭議事項則仍需要進一步分析。反壟斷爭議可通過仲裁及ADR,方式解決是各國競爭法立法和司法實踐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香港新競爭法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
反壟斷爭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法治化的發展,競爭法的地位日益重要,被譽為“自由企業的大憲章”(The Magna Carta 0f Free Enterprise)。競爭法以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為己任,具有強烈的公法性質。仲裁及ADR(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也叫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是一種重要的商事爭議解決方法,自20世紀開始蓬勃發展,被稱為福利國家“通往正義之路”改革第三次浪潮。從性質上講,它屬于私力救濟方式。傳統意義上,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把競爭法視為公共政策的組成部分。而涉及公共政策的爭議事項,如反壟斷爭議事項等由國家司法機關專屬管轄。反壟斷爭議由于具有很強的公共政策性而一直屬于不可通過仲裁及ADR方式解決的事項。然而,在歐美許多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多次表現出了反壟斷爭議以仲裁及ADR方式解決的發展軌跡。1985年,美國高等法院的判決明確宣告了對于仲裁適用競爭法的信心,使競爭法下反壟斷爭議解決可以通過仲裁及ADR方法在美國得以確立。
香港新競爭法下反壟斷爭議解決的發展方向
香港新競爭法下反壟斷爭議解決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一、設立獨立于政府的調查和審裁機構專門處理反壟斷爭議。《競爭條例草案》規定,成立專業機構解決反壟斷爭議問題,專門機構包括兩個:競爭事務委員會和審裁處。競爭事務委員會負責執行新競爭法。審裁處可就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對競爭事務委員會的裁決進行復檢。審裁處作出裁決后,當事人有權向上訴法庭提出上訴。二、確立了私人訴訟制度和代表訴訟制度保障反壟斷爭議解決。《競爭條例草案》規定,任何人士如因反競爭行為蒙受損失或損害,均有權提起私人訴訟要求賠償及采取其他補救方法。而代表訴訟是指受不法手段影響的特定群體,授權代表其權益的組織,提出訴訟。三、其他“特殊規定”確保反壟斷爭議全面解決。首先是提出對中小企業提供特別保護。其次是不包括對大規模合并及行政壟斷的監管。香港本土市場規模較小,大規模合并在香港并不常見,而開放的經濟體系讓境外公司也可加入競爭,合并活動不會對香港構成實際的競爭問題。同時,政府或法定機構行為可以排除適用。第三是《競爭條例草案》適用于所有行業。
香港新競爭法下反壟斷爭議解決向仲裁及ADR方式發展的可能性。香港特別行政區長期以來堅持自愿調解機制。隨著世界范圍內競爭法下反壟斷爭議解決向仲裁及ADR發展的大趨勢,在香港新競爭法下反壟斷爭議解決也具有適用仲裁及ADR方式解決的可能性。
從構成香港仲裁及ADR的法律環境來說,香港為仲裁及其他訴訟外爭議解決程序的進行提供了一個完善而具有靈活性的法律環境。各方當事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據自己的意愿在香港用仲裁及ADR方式解決爭議。《香港仲裁條例》為在香港進行的仲裁提供一個程序框架;我國在1986年《關于加入(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決定》中的商事保留聲明中表示,我國只承認與執行對依據我國法律認定屬于契約性和非契約性商事法律關系所引起的爭議作出的仲裁裁決。這給反壟斷爭議可以通過仲裁及ADR方式解決留下了空間。從仲裁及ADR的概念來說,其實質是公共政策對仲裁及ADR在爭議解決范圍上的限制。在2000年和2001年,香港《電訊條例》和《廣播條例》獲得通過,條例中包括禁止某些反壟斷行為以及針W5SDUTajBgzAMUBBNlClVA==對市場支配地位的條文,這些法例的制定和成功實踐表明了政府按個別行業分別制定競爭法規則的思路也加強了消費者對出臺更廣泛的跨行業競爭法的要求。毫無疑問,電訊和廣播行業與公共政策密切相關。在實踐中,根據現行《電訊條例》,電訊局下設競爭事務部,負責執行公平競爭條款,職責包括與仲裁及ADR業界在解決糾紛方面互連、共用設施和接駁。而香港的新競爭法是在此思路下制定的,因此,通過仲裁及ADR方式處理反壟斷爭議時也不必然會與公共政策相沖突。
從反壟斷爭議解決的經濟性和在國外被承認和執行度來說,由于仲裁及ADR制度具有其他制度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仲裁及ADR程序的便利性、保密性以及其所追求效益的價值取向都符合解決反壟斷爭議的經濟性要求,且在國際反壟斷領域,仲裁及ADR方式更易于在國外獲得承認和執行。
香港新競爭法對仲裁及ADR發展的影響
新競爭法與仲裁及ADR方式在性質上的沖突。從性質上講,競爭法解決反壟斷爭議是一種公力救濟的方法,而仲裁及ADR解決反壟斷爭議是一種私力救濟的方法。私力救濟可以彌補公力救濟的不足。但因為私力救濟往往失去法律的控制,具有不可預測性,極易造成社會不穩定,并且在合法與非法的界限上難以辨認,容易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仲裁及ADR方式雖然在處理反壟斷爭議上具有優勢,但由于其私力救濟性質,容易造成適用法律與新競爭法適用的不統一。
新競爭法與仲裁及ADR的機構審查的沖突。香港新競爭法規定,審裁處可就反壟斷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對競爭事務委員會的裁決進行復檢。審裁處作出裁決后,當事人有權向上訴法庭提出上訴,但上訴范圍只限于法律適用的認定。這意味著審裁處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具有最終權。而仲裁及ADR作出后,法院對其結果的審查除了注重其實體內容,還注重其程序。這可能會導致法院審查結果與審裁處審查結果的沖突。
反壟斷爭議的復雜性與專業性和仲裁員及調解員標準之間的不匹配。競爭法涉及一系列的復雜的事實背景確認、專業的經濟狀況分析等,仲裁員及調解員未必有足夠的經濟知識和專業素養以應對反壟斷爭議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根據香港《競爭條例草案》的規定,其調查和審裁機構成員大多由具備經濟、商業或競爭法專業知識的認識擔任,遠遠超出一個仲裁員或調解員的標準,這就涉及到反壟斷爭議的復雜性與專業性和仲裁員及調解員標準之間的不匹配。
反壟斷爭議不同解決途徑的效力、方式、執行、承認方面的問題。反壟斷爭議的合理解決是競爭法的制定目的。而仲裁及ADR在解決該問題的效力如何承認,如何做到合理解決?方式適合行使,是采取一種先仲裁及ADR的形式呢?還是把競爭法和仲裁及ADR結合起來?如何結合?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
其他影響。當選擇用仲裁及ADR解決反壟斷爭議時,當事人有可能根據合同規定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準據法、仲裁地、裁決執行地而規避競爭法。此時,仲裁及ADR方式則有可能成為規避競爭法的途徑。而仲裁及ADR的保密性可能也會對新競爭法的實施造成一定的影響。
香港新競爭法對仲裁及ADR發展的啟示
首先是要把新競爭法和仲裁及ADR方式解決反壟斷爭議充分結合起來,確保新競爭法與仲裁及ADR方式不沖突。對于司法制度完善、司法力量強大而社會資源又十分豐富的香港地區來說,積極鼓勵動用各種力量和途徑維持市場競爭秩序,可以在保護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保護公民個人對于合同爭議解決的自主權利,促進爭議更合理有效解決。其次是以新競爭法為契機,全面提高仲裁員及調解員的從業標準。反壟斷爭議復雜且專業性強,這要求解決人員必須具有足夠的經濟知識和專業素養。可通過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對解決反壟斷爭議的仲裁員及調解員進行專業性的培訓,成立專門解決反壟斷爭議的仲裁員及調解員隊伍。第三是在新競爭法和《香港仲裁條例》下制定更加細致的、專門解決反壟斷爭議的法例,并具體規定哪些事項可以通過仲裁及ADR解決,哪些事項只能通過競爭事務委員會解決。
在香港新競爭法下,反壟斷爭議解決可以通過仲裁及ADR方式,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反壟斷爭議都必須通過ADR方式來解決,也并不意味著仲裁及ADR方式可以取代新競爭法規定下的公力救濟,其目的只是為了鼓勵積極動用各種力量和途徑更好地維持市場競爭秩序,而對于界定具體的反壟斷爭議事項則仍需要進一步分析。同時,在利用仲裁及ADR方式解決反壟斷爭議時,亦要借鑒美國及歐洲等國家對仲裁及ADR結果進行的有效的司法審查,以維護香港在執行新競爭法中的公共政策與合理利益。反壟斷爭議可通過仲裁及ADR方式解決是各國競爭法立法和司法實踐的必然趨勢。(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國際經濟法碩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