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保險作為一種責任保險,再保險人是否應當享有保險代位權,學界素有爭論。通過對現今世界各國保險法立法的梳理,以及對再保險人是否有代位求償權之肯定說、否定說各理由的分析后得出,再保險人應當享有代位求償權。實踐中,可通過再保險合同約定的方式將再保險代位權予以明確。
[關鍵詞]再保險制度代位求償權責任保險合同
再保險制度概述
再保險(reinsurance)是保險人以其所承包的危險,轉向他保險人為保險的契約行為,也稱之為“保險之保險”。保險人為了避免自己承包的業務遭受巨額損失,可以將其承包的保險業務分給其他保險人一部分,使數家保險公司對同一保險事故承擔責任,增加了保險的可靠性。再保險制度的建立不僅有利于保險人賠償損失責任的分擔,而且有利于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對于再保險人而言,則可以減輕營業費用,并可獲得優厚的利潤。由于再保險有以上優點,因此被廣泛采用,成為保險法的重要制度之一。
對于再保險的性質歷來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再保險合同的性質從屬于原保險合同的性質,有人認為再保險合同應為財產損失保險合同,有人認為再保險合同應是責任保險合同。但學界一般以“責任保險”為通說,筆者認可此觀點,理由如下:
首先,無論再保險還是責任保險均以民事責任為其標的,只不過責任保險以依法所產生的責任(侵權行為責任或違約責任)為標的,而再保險以原保險合同所產生的契約責任為標的。兩者均是以給付為內容的債的關系,在性質上均為消極的財產(利益),具有相同的性狀。其次,就法律關系而言,再保險與責任保險亦相當。責任保險人在被保險人對于第三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請求時,負賠償之責;再保險人也是因再保險的被保險人對于原保險人給付賠償時方承擔賠償責任。再保險人、原保險的保險人與原保險的被保險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與責任保險保險人、被保險人與第三人之間的關系并無不同。第三,再保險與責任保險當事人之地位相當。一些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就承認再保險具有責任保險的性質。例如,韓國《商法典》第726條規定,有關責任保險的規定,準用于再保險。
保險代位求償權性質探析
保險代位求償權,是指保險人享有的、代位行使被保險標的損害而負有賠償責任的第三人的求償權利。它是民商法代為清償制度與保險理賠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具有自身獨立的法律地位。現今世界各國保險法均規定了保險代位求償權制度,代位求償權產生的法理依據是保險損失補償原則和公平原則。
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標的的損失時,若對造成保險事故而導致保險標的的損失負有損害賠償責任的第三人享有損害賠償的權利,應當將該權利依法或者依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轉讓給保險人,保險人依保險合同賠償被保險人的損失后,可以代位行使被保險人所讓渡的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從性質上看,保險代位權為保險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應當從屬于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賠償請求權,即屬于一種債權請求權。代位求償權性質上是保險人對第三人債權的“法定受讓”,無須被保險人的讓與意思表示,也無須債務人的同意。但在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之前,債務人有權向被保險人支付賠償而消滅債務,得到債務人支付賠償的被保險人,在法律上視為被保險人的信托人,即為保險人利益而接受此種給付,并須將該款項移交給保險人。保險人作為債權受讓人,不得再次向債務人主張債權。從適用范圍上來看,該權利為財產保險以及同財產保險具有相同屬性的填補損害的保險所專有的制度。從其功能或目的上看,保險代位權制度構成損害填補原則在保險法上之運用的一個重要方面。損害填補為財產保險的基本原則,無損害即無保險。這項原則對于防止或避免被保險人利益受損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當損害是由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時,或者第三人依照合同應當承擔被保險人所面臨的風險時,對被保險人來說,存在著對保險人的保險金給付清求權和對第三人的債權請求權,被保險人行使請求權的結果,將使其就同一保險標的的損害實際獲得雙重或多于實際損害的補償。這種情形的發生不符合損害填補原則。因此,被保險人對該第三人享有的損害賠償的權利,在保險人依約給付保險賠償金后,應當相應轉移給保險人。
再保險人是否有代位求償權之理論探究
學界關于再保險人是否有代位求償權的論證主要為否定說和肯定說,筆者贊成肯定說。
否定說及其理由。第一,從再保險的性質上看。再保險性質上屬于責任保險,責任保險不同于財產損失保險,不存在代位求償權。保險人在責任保險合同中承擔因被保險人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并在賠償后不可能向任何人提出補償的要求,因此再保險人對其分擔的責任處于無位可代的狀況。第二,從再保險的獨立性看。再保險合同雖然以原合同為基礎,但獨立于原合同。在原保險合同中,原保險人賠償被保險人之后取得代位求償權,而在保險合同中,再保險人與原保險人既不存在賠償在先的原則,也就不能代位受償于后。第三,從立法上看。《保險法》第44條第1款沒有明確代位求償權可以適用于再保險合同,因而適用于原保險合同部分,再保險人不具有代位求償權。第四,從實踐上看。再保險人具有分散性,故再保險人分別行使代位求償權事實上不可能,也不經濟。第五,從國際慣例來看。再保險人代位權由保險人行使,然后將追償所得與再保險人進行分配是國際上的習慣做法。
肯定說及其論證。
第一,合同的性質決定了再保險人有代位求償權。肯定說認為責任保險屬于廣義的財產保險,是一種對于發生事故而須由其財產中支付的保險。再保險合同,存在兩層法律關系,第一層為保險人、保險人之間的再保險人合同,第二層為保險人、被保險人之間的保險合同。第二層關系中,如果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是責任保險合同,則因為被保險人就是侵害人,保險人在賠償第三人損失后根本無法取得代求償權,因此再保險人作為損失分攤方也不可能有代位求償權;如果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是財產保險合同,被保險人獲得財產賠付之后,第三人對被保險人的損害賠償責任由保險人代位求償,此時再保險人作為保險人保險賠付的分擔方也應當享有代位求償權。因此,再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有無,關鍵在于第二層法律關系(保險人和保險人之間)是否是責任保險合同關系。實際上,再保險人的代位權是在再保險人、保險人、侵權第三人之間進行的,只要存在侵權第三人,再保險人就可以向其行使代位求償權。
第二,代位求償權的性質和目的決定再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如前文所述,代位求償制度的創設本意在于補償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所遭受的損失。繼而發展為三個功能:對于被保險人,確保完全彌補其損失并防止獲得來自于保險人賠付、第三人損害賠償的雙重獲利;對于保險人,分散經營風險,增加賠付能力;對于侵權第三人,防止其不當地免除或減少責任。因此,在再保險的情況下,代位求償制度也必須保護再保險人的利益,使再保險人能夠通過代位制度直接從侵權行為人處獲得補償。如果不賦予再保險人該項權利,極易導致原保險人或加害人的不當利益,并使再保險市場難以繼續,不利于現代保險業的發展。
第三,再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符合“同一命運原則”。所謂“同一命運原則”,意即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在利益和義務上有著共同命運,凡是有關保費收取、賠款支付、法律訴訟或申請仲裁等事宜,保險人在維護雙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有權單獨處理,因此產生的一切費用由雙方按比例承擔。不難看出,“同一命運”是對否定說中再保險合同的獨立性的直接反駁。再保險合同的獨立性只是表面現象,再保險必須和原保險有著內在的牽連。原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是再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基礎,同時,再保險人可以針對實際情況選擇直接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求償權抑或是向原保人請求分攤原保險人代位之所得。
第四,對現行立法之分析。《保險法》第44條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仔細分析,按條文規定,只要被保險人對第三者有賠償請求權,那么保險人即可代其之位。再保險合同中的被保險人(原保險合同中的原保險人)對第三人有賠償請求權,那么再保險合同中的保險人(再保險人)無疑具有代位求償權。明確再保險代位權的法律思考
從各國立法例來看,少有直接明確規定再保險人享有代位權的,但將再保險作為責任保險來看待已經包含了一個前提:即除非再保險合同另有約定或法律另有規定,責任保險的基本理念應當適用于再保險。由于立法上對再保險是否存在保險代位權并未作出明確規定,所以筆者認為,再保險人要享有和主張保險代位權只有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加以明確。保險代位權雖然是一種法定權利,但并不是說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情況下某種保險就不能存在代位權。只要符合保險法理和保險代位權基本要求,就可以通過合同約定的形式明確其權利。再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完全可以通過合同將原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讓與再保險人行使。在此種情況下,再保險代位權的獲得可以理解為是原保險代位權的一種讓渡。(作者單位分別為:重慶工商職業學院;西南政法大學繼續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