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犯罪漸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穩定的一類嚴重犯罪。因此,歸納總結我國黑社會性質犯罪的現狀、特點,全面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探討、研究其防控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黑社會性質組織
涉黑犯罪
預防與打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各層面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犯罪作為社會發展的伴生物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產生了一些新型犯罪。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犯罪便是其中一類。對這種危害極大的新型犯罪,目前我國在立法和執法層面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這顯然不利于對黑社會性質犯罪的預防與打擊。
我國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概念及特征
黑社會性質組織是我國特有的概念,最早出現于1997年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即“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入境發展黑社會組織罪”、“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罪”。1997年刑法將黑社會性質組織定義為“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稱霸一方,為非作惡,欺壓殘害群眾,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的組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這一定義在司法實踐中很快暴露出其過于原則、模糊,缺乏操作性的不足。為了解決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的認識分岐。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解釋的形式明確了“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應當同時具備的四個特征:一是形成較穩定的犯罪組織,人數較多,有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干成員基本固定;二是有組織地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支持該組織的活動;三是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多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惡,欺壓、殘害群眾;四是通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包庇、縱容,稱霸一方,在一定區域或者行業內,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響,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然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這一立法解釋仍未完全克服刑法二百九十四條規定本身和司法解釋存在的缺陷,只描述其客觀要件易以偏概全,未能從整體上揭示黑社會性質犯罪的主客觀特點。筆者認為,準確定義“黑社會性質組織”是準確打擊該犯罪的前提,在對“黑社會性質組織”這一概念進行界定時,必須既體現其客觀方面的關鍵特征(目的性、組織性、暴力性、非法控制性)又要突出其“黑”(心狠手辣、秘密)的主觀心理特點。
我國黑社會性質犯罪的現狀及特點
盡管目前對中國大陸是否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黑社會一說尚有爭議,但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規模卻在不斷擴大,人數不斷增加,危害日趨嚴重。當前我國黑社會性質犯罪具有以下特點:
從區域分布情況看,城市多于農村,經濟發達地區多于貧困地區,交通便利地區多于相對封閉的山區,工礦區多于農業地區。
成員人數眾多、身份復雜,多是“三放人員”(勞改釋放、解除勞教、解除少管人員)、無業人員和社會閑雜人員。其中的主要成員是慣犯。
有嚴密的組織機構,等級分明。黑社會性質組織有穩定的犯罪成員,并且多是職業罪犯,分工有序,形成嚴密的組織結構。他們一般都有自定的幫名、明確的目的、公認的首領和詳細的分工,制定有幫規幫紀并由專人負責執行。這種嚴密的組織形式,不但保證了犯罪集團內部的統一協調和穩定,還使其得以形成較大的規模,增強了與外部社會抗衡的能力。
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明確的斂財目的。他們或通過盜竊、搶劫等犯罪活動獲得錢財,或通過為一些單位“收場子”收取保護費,一些犯罪集團的頭目本身就是“工頭”或私營企業主故而擁有一定的資財,這些構成了黑社會性質犯罪經費的主要來源。
犯罪手段具有暴力性、多樣性、瘋狂性等特點。在重慶市渝中區陳明亮涉黑案件中,該組織在實力壯大后,在重慶市主城區恣意欺壓群眾,先后進行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敲詐勒索、綁架等違法犯罪活動,作案近百起,致3人死亡、2人重傷、1人輕傷,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恐懼,嚴重影響到社會治安穩定及正常生活。
逐步向黨政、司法機關滲透。黑社會性質犯罪為逃避法律制裁和為以后犯罪鋪平道路,精心編制“關系網”,竭力尋求“保護傘”。他們往往選中政府職能部門某些關鍵人物,研究其弱點和愛好,采取請客送禮,免費娛樂等方法,逐步拉其下水,使之欲罷不能,從而心甘情愿做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的保護傘。
我國現階段黑社會性質犯罪產生的原因
經濟原因。市場經濟的物質利益屬性刺激了一些人的物欲惡性擴大,引發犯罪現象。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而城市并未做好接納這些流入人口的就業、居住、交通等準備,其中被邊緣化的人群極易成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吸納對象。另外,市場經濟主體中的分散經營者和多種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所有者,往往具有自然經濟時期私有者的某些心態。由于缺乏法制觀念,又有強烈的競爭意識,當其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或失敗時,就會動用非法手段進行經營,為追求經濟利益不擇手段,不計后果,以致踐踏法律。
社會原因。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迅速轉型,人、財、物的流動在時間上大大縮短,而在空間上大大延伸。在流動性大的社會環境下,社會控制功能下降,犯罪活動極易得逞,犯罪分子及犯罪集團也易于隱蔽和躲藏,這是產生黑社會性質犯罪不可忽視的社會因素。
政治原因。腐敗現象是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另一重要誘因。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哪里的腐敗現象突出,哪里的黑社會性質犯罪就猖獗。黑社會性質組織能夠長期生存下去,沒有政府官員的“配合”是很難做到的。
文化原因。非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沖擊,導致人們的價值觀發生畸變,金錢萬能、貪圖享樂、損人利己等思想意識充斥著一些人的頭腦。色情文化、賭博文化、毒品文化和暴力文化等文化垃圾成為黑社會性質犯罪孕育藏身的溫床。
心理原因。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核心成員往往具有殘忍、扭曲、貪婪、冒險、報復、多疑、消沉等心理特征,他們在結成犯罪集團后,會通過團伙意識的整合、團伙情感的感染、暗示與模仿的誘發、權威與服從的強化使得全體成員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這不僅使得其組織的控制力得到加強,也為打擊和防止黑社會性質犯罪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黑社會性質犯罪的防控措施
加強刑事立法、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刑法。如: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概念和特征做出更明確的認定;對涉黑類的有組織犯罪適用更為嚴格的財產刑,可沒收財產或根據其違法所得確定罰金,加大其犯罪成本,消除其再犯能力;對涉黑涉暴人員慎用緩刑、假釋制度;分化、瓦解其犯罪組織,對自首、立功者加大減免刑罰的力度;對受害者和群眾的舉報給予物質獎勵;切實保障舉報人及其家屬的人身、財產安全等。
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法制宣傳。刑法學家李斯特曾說過:“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由于引發黑社會性質犯罪原因的綜合性,決定了從屬整個預防體系之一的黑社會性質犯罪預防也必須堅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方針。因此,為了有效遏制黑社會性質犯罪,阻止黑社會性質犯罪的滋生和蔓延,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聯系,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同時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不斷提高群眾的法制意識,從源頭上杜絕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形成。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健全機制。黑社會性質犯罪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有組織性。因此,打擊黑社會性質犯罪也應有健全的組織機構。目前在我國,由于對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全國絕大多數地方都沒有建立打黑專門機構。因此,為加強“打黑除惡”專項行動,各執法部門應建立專職打黑隊伍,落實打黑責任制。由各部門負責人親自掛帥,強化對涉黑涉惡案件的專門組織領導,將“打黑除惡”具體工作責任落實到各個工作部門和個人,確保“打黑除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公、檢、法三機關應建立較為完善的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打擊合力。
加強自身監督、阻斷關系網。黑社會性質犯罪往往關系復雜,背景深厚,其增多和蔓延的原因與同時期社會上產生的消極腐敗現象有關。雖然腐敗本身并不產生黑社會性質犯罪,但腐敗現象的存在,卻是黑社會性質犯罪發展蔓延的最主要的催化劑。因此,整頓吏治,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運行機制,是遏制黑社會性質犯罪的關鍵。為此,要建立有效的權力監督機制,特別是完善內外監督機制,純潔干部隊伍,提高隊伍戰斗力;創建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執法環境,凡是與黑社會性質犯罪有關聯、助紂為虐的司法干部,一經發現,堅決清理出司法隊伍,構成犯罪的從重處罰。堅決打掉黑社會性質犯罪的保護傘,阻斷其關系網。
打擊與預防相結合。建立健全打擊防范和控制黑社會性質犯罪的長效機制,大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層建設,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切實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落實到城鄉基層單位,并從實際出發,建立打、防、控一體化的工作體系,有效預防和減少黑社會性質犯罪。(作者單位:焦作大學法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