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奇虎360和騰訊QQ的交惡,發展到以網民利益相威脅的地步,這折射出我國多部法律制度的缺失,給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危機,也給億萬網民帶來了困擾。通過對《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部門法律的適用性進行深入分析,可以尋找出一些彌補互聯網用戶權益的高效能救濟方式。
[關鍵詞]壟斷消費者權益公益訴訟有效救濟
2010年9月,奇虎360宣稱騰訊QQ窺探用戶隱私,以保護用戶隱私為名,在9月27日推出“360隱私保護器”,10月29日又推出“扣扣保鏢”,該軟件會屏蔽QQ的插件、彈窗和廣告,直接威脅到騰訊的核心商業利益。騰訊指責360污蔑,并稱360推出“扣扣保鏢”屬于非法外掛,“30之戰”硝煙四起。隨后,雙方不斷地發表聲明、公告,攻擊對方產品和企業,戰火愈演愈烈。2010年11月3日,騰訊“做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遂將戰火引向了廣大網民和用戶,這使得眾多既使用360又使用QQ的網民必須“二選一”。
沸沸揚揚的“3Q之戰”或許折射出我國互聯網發展與管理的法制漏洞:互聯網領域缺乏一套完善的競爭法律體系、一套強大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一套全面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一套經濟糾紛調解體系……。當然,在工信部等三部委的干預下,騰訊和360最終恢復實現兼容,至此,本次大戰暫告一段落。但是,已經遭受損失的網民該如何“討抓說法”,如何尋求迅速有效的救濟方式來對網民的損失進行彌補,對有關互聯網經營者予以懲處,對潛在的類似互聯網惡戰進行警告,這些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
互聯網用戶是否可以依據《反壟斷法》維權
據一家咨詢公司提供的網民連續用戶行為研究系統iUserTracker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9月,騰訊軟件總覆蓋網民數為3.5億,在即時通訊軟件中具有絕對領先優勢。這可以反映出騰訊在相關市場中的優勢地位,在此次紛爭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成為騰訊受到的最多的指責。那么,用戶是否可以依據《反壟斷法》起訴索賠呢?目前,國內反壟斷法律處于剛頒布執行的階段,還缺乏足夠的細則以滿足可操作性。而且在實務界,反壟斷法的私人實施在我同舉步維艱,成功率不高。如在國家質檢總局行政壟斷案中,法院以起訴超過期限為由,書面裁定不予受理;在百度壟斷案、盛大網絡壟斷案、北京網通壟斷案中。法院判決駁回起訴的理由是:原告既未能舉證證明被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也未能證明被告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其訴訟請求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自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生效起,就不斷有中小企業、消費者對中國移動通信、中國網通、百度、中石化等機構涉嫌壟斷的行為提起訴訟,但一直未有社會反響好的審判結果出現,許多案件提交法院之后如石沉大海,沒有任何結果,甚至個別案件以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結案。對于此類案件的原告而言,最大的難題是必須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承擔證明責任。但國外已有的經驗表明,原告很難憑借自身的力量獨立地完成這一任務。私人原告既“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沒有助手,沒有資金實力,也無強制力”,因而更“不可能拿到證據”。若借助咨詢公司、調查公司所出具的數據也不一定在訴訟過程中有證明力。
所以,若證明騰訊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客觀存在,對騰訊占有相關市場份額的認定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大量司法認可的行業數據和專業的經濟分析。此外,市場份額不是判定壟斷的決定性因素,還要考慮該行業市場進入的難易程度。在一次調查中50%的用戶選擇卸載QQ的事實說明,消費者還有其他諸如MSN等替代的聊天工具供選擇,因此騰訊公司要求用戶“二選一”的行為在適用《反壟斷法》方面可能還存在很大的難度。
現在用反壟斷的方式去起訴騰訊,很難有什么最終的結果,因為用戶個人從法律上去舉證騰訊是否存在壟斷行為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律條文的原則性太強、可操作性較差,另外也面臨著訴訟地位劣勢、舉證困難、訴訟成本高等現實問題。如果想進一步推進我國反壟斷私人訴訟,可以考慮從減輕原告舉證責任人手,借鑒德國對反壟斷私人訴訟設定前置條件,即法院受理壟斷損害賠償案件以反壟斷執法機關做出被告存在壟斷行為為前提條件。其實我國民事訴訟中也有先例,最高人民法院通過訴訟前置條件開辟了證券民事訴訟的新天地。當然還應當賦予原告有權從反壟斷執法機關或司法機關查詢、復制、獲取相關證據材料的權利。但這一切都只是法律制度的設想,在我國目前的法制環境下,反壟斷私人訴訟的難度還相當大。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何施展作用
根據《騰訊網站服務條款》第1.1條規定:“如您不同意義服務條款及/或隨時對其的修改,您應不使用或主動取消騰訊公司提供的服務。您的使用行為將被視為您對本服務條款全部的完全接受,包括接受騰訊對服務條款隨時所做的任何修改。”也就是說,在法律層面上,用戶一經使用QQ,即與騰訊存在服務合同關系。QQ用戶為生活消費需要接受騰訊公司提供的QQ軟件服務,自然也應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
那么,騰訊侵犯了消費者哪些方面的權益呢?除卻是否侵犯用戶隱私權的爭議之外,可以肯定的有兩點:第一、知情權。騰訊作為互聯網軟件、程序的提供企業,在向用戶提供軟件產品、服務的過程中,軟件的各項功能以及在用戶電腦中進行的主要任務操作,尤其是可能涉及用戶隱私、電腦數據文檔的操作,都應如實告知用戶,但其沒有在服務協議里或通過其他途徑對用戶予以告知。第二、選擇權。任何軟件、程序的下載、安裝和捆綁安裝,都需明確提示電腦用戶,由用戶選擇是否進行相關下載安裝。而此次的“二選一”其實是對用戶選擇權的變相限制和實質剝奪。
既然可以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途徑制止騰訊的侵權行為,但是為什么這次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也全面淪陷了呢?現實是,數以億計的用戶像一盤散沙一樣,而且在自身權益都無法保障的處境下,還要被迫分裂為兩大陣營,在360與QQ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即使有個別網民向法院提交了訴狀,但在維權的道路上也是困難重重。勢單力薄的個人對抗超級企業集團的困難太大了。那么,在消費者自行起訴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的情況下,作為消費者的“娘家”——消費者協會是否對該事件有著較好的解決方式呢?僅有的一點聲音來自北京市消協,其所能發出的柔弱聲音也只不過是呼吁政府干預。作為民間調解機構,消費者協會雖然是團體組織,但其法律地位決定了它對騰訊這樣公司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也就難以保證糾紛得到圓滿的解決。如果消費者不向消協投訴或者企業經營者不配合、缺席消協的調解,那么,消協的解紛功能就無法發揮。
像這種涉及較大群體甚至整個社會利益的糾紛,還可以考慮啟動公益訴訟。傳統的訴訟僅僅作為處理雙方私人當事人之間事務的機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對廣泛的、擴散的利益的救濟。公益訴訟是一種新型訴訟,是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參與人的參加下,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對于個人或組織提起的違法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進行審理并判決,以處理違法行為的活動。公益訴訟爭議的利益通常具有公共性,目的不僅在于制止、懲處生產者、經營者違法的經營活動,給利益受損群體予以救濟,而且要通過訴訟政策影響國家、公用事業、壟斷經營單位、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決策、行為,甚至是修改某項法律法規,這種訴訟效果已經不僅僅針對過去,而且有指向未來的意義。
由于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不局限于具體合法權利直接受到不法侵害者,其他機關、團體、個人也可以以公眾利益受到侵害為由代表國家和公眾提起訴訟。筆者認為由檢察機關起訴,較用戶個人或其他團體組織能更有效的達到此類訴訟的目的。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7條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時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可見檢察機關享有作為民事訴訟原告的法律地位,這是其行使公益訴訟的法律依據。目前,實務領域推動公益訴訟的主要也是檢察機關,檢察機關有系統的人員隊伍、穩定的資金支持,并具有法律監督的特殊地位等優于其他主體的條件。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也先后以法律監督機關的身份把對國有資產、社會公共利益的特殊保護政策落到實處,進行司法實踐的創新,開展公益訴訟活動嘗試,并獲得良好的效果。結語
經營者無序競爭引發的糾紛,靠發動網民獲得輿論支持或憑借公司的強勢來“擺平”都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騰訊與360間的戰爭發展到一方以公眾利益相威脅的地步,這折射出我國多部法律制度的缺失,雖然最終有相關部門出來斡旋,但是我們還是看到這次糾紛的背后有許多有待完善的方面。紛爭已經停止,但對中國互聯網業務如何健康發展的反思仍需進行。(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