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的濕地保護立法還存在大量缺陷和不足。為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關的行政部門必須加快完善濕地立法工作,具體措施包括:制定專門的濕地保護法規、完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健全濕地管理體制,等等。由此,我們便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國的濕地資源,繼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和諧社會濕地保護立法完善
濕地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構復雜,對,豐態環境影響巨大,對于生態平衡的維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濕地生態系統擁有強大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多種效益,被稱為“天然水庫”、“地球之腎”、“生物超市”等。然而我國至今都沒有一部完整的濕地保護法,而且在濕地管理上也存在很多漏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有關濕地保護的宣傳工作卻很不到位。由此看來,我們要想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就必須加強濕地保護工作,而其中更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盡快完善濕地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
和諧社會的概念及來源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早在春秋時期,我國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他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導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另外在《易經》中,他也提出過“和諧養無限天機”的口號,這些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初思想。
2004年9月,我黨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建沒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并且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我國今后乃至長期社會發展的目標。胡錦濤總書記特別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要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我們現在就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的法治力度。
我國濕地保護立法的現狀及其不足之處
我國濕地保護立法的現狀。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出一部完備的濕地保護法。當然,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濕地保護條例,但這些都不具備統一的約束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盡管第九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歸國家所有”,但其中并沒有明確的濕地資源保護規定。其次,我國已經制定了《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其中也涉及到了濕地的保護,但僅僅是從側面對濕地保護做出了少許規定。簡言之,當前我國的濕地保護立法存在嚴重不足,致使濕地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就此而論,這嚴重違背了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
但另一方面,值得肯定的是,自我國于1992年正式加入《國際濕地公約》之后,我們開始接觸到國際先進的濕地保護理念,由此使得相關濕地保護的立法工作不斷加快。
我國濕地保護立法的不足之處。客觀而言,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濕地保護工作的現狀不容樂觀。尤其在濕地保護立法方面,相關的工作還很不到位,存在很多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濕地概念不統一、不明確。迄今為止,國際社會對“濕地”仍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原因是各個國家關注濕地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另外,不同學科對濕地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在我國,盡管一些規章制度和地方法規已經對“濕地”這一概念做出了相關的說明,但是對于“濕地”的界定仍未統一,在有的地方,甚至會看到五花八門的描述。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主要就在于高層次立法部門的缺位,多數規章制度或地方法規在對“濕地”進行界定時,大都是根據各自的需要來選擇濕地具體涵蓋的范圍。
第二,濕地保護立法缺乏系統性、完整性。由于我國還沒有統一的濕地保護法規,在傳統的立法模式下,濕地并沒有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保護對象,這樣,濕地保護工作便很難開展了。由于我國現有的環境資源立法也沒有綜合考慮濕地資源所處的地位,因此也就無法認識到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而對濕地保護做出具體規定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文件等也存在諸多弊端,一是效力等級太低,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二是在較大的范圍內普遍適用性相對較差,多數地方性法規只偏重于個別較重要的濕地,不能滿足全國性濕地保護的整體需要。綜上所述,目前我國濕地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過于單薄,缺乏可操作性,更難得到有效地貫徹。
第三,缺少完整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是指為了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或生態價值,在一定的濕地生態功能區,針對特定的濕地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所進行的補償,包括恢復和綜合治理濕地生態環境的直接投人,以及在某一濕地生態功能區域內,受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影響,居民因喪失發展機會而獲得的資金、技術、教育、實物上的補償和政策上的扶持。我國是一個濕地大國,濕地的可持續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濕地面積在不斷縮小,生物多樣性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濕地的功能出現了明顯的退化,由此說明,濕地利用與保護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了。人們在利用濕地資源的過程中,只是關注到了它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如利用濕地景觀賺取經濟利潤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但人們在瘋狂賺取經濟利潤的同時卻忽視了濕地本身的生態價值,由此致使濕地資源遭受到嚴重破壞。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規定濕地資源使用與破壞補償的標準以及具體實施方法,因此人們利用濕地資源后的補救意識不強。
第四,濕地管理體制混亂。在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中,尚無統一的部門對濕地進行監督、管理。根據各自的職能范圍,他們只負責自己管轄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缺乏整體性、綜合性的開發、利用、保護的規劃。這樣就有可能造成部門之間的沖突,同時還會引發很多問題,例如出現問題的時候,相互推諉責任;而一旦涉及到經濟利益,彼此之間又各不相讓。因此,在濕地保護立法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互相協調、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機制。
我國濕地立法的完善措施
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提出,“和諧”一詞已經深入人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固然重要,但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更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為實現真正的和諧,我們必須著手解決濕地保護立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盡快制定出臺統一的濕地保護法規。制定濕地保護法規的前提是明確其調整對象和范圍,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濕地”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我國濕地保護法規應當借鑒《濕地公約》中的“濕地”定義。但是由于各國的基本國情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應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以及濕地的分布、破壞等實際情況,縮小濕地保護范圍,對濕地的概念作進一步明確的解釋。與此同時,只有加快制定濕地保護法規,我國濕地保護與管理中缺乏系統性、整體性這一主要矛盾才能被更好地解決。制定專門的濕地保護法規有助于我國更好地履行《濕地保護公約》,也更有利于濕地的統一管理。在濕地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加大濕地的保護力度,盡快出臺一部完備、統一的濕地保護法規。
建立完善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總的來說,我們在開發利用濕地資源的時候,應該主動做到以下兩點:首先要解決因自然和人為的因素而導致的濕地功能退化、下降的問題,及時采取各種措施恢復、重建濕地的生態功能。例如,在森林保護方面,我國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在濕地保護方面,也很有必要實施“濕地防護工程”,并著重加快完善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以此更好地對濕地資源進行保護;其次要加大處罰力度,對破壞濕地的行為予以嚴懲,同時對于那些為濕地保護做出貢獻的人,要給予應有的獎勵。總之,濕地保護需要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只有這樣,濕地資源才能獲得應有的保護。
完善濕地管理體制。鑒于濕地管理體制混亂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有關政府部門應成立專門的機構對濕地進行管理,如借鑒美國的經驗建立濕地管理委員會。趨我國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濕地保護已經逐步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此基礎上,我國還應建立一定數量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并賦予濕地自然保護區部分權力。簡而言之,只有建立統一的濕地管理體制才能杜絕部門之間出現的各類問題和矛盾,進而推動濕地保護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鑒于濕地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考慮到我國濕地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筆者認為完善濕地保護立法刻不容緩、勢在必行。具體說來,只有加快完善濕地立法,才能更好地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維持好生態平衡,最終構建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作者單位: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