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寬嚴相濟”的刑法思想,承襲了我國自古以來“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的刑法制度。它在西漢中后期之后,發展成為“德主刑輔,禮刑并用”的基本策略,最終形成封建社會“德刑并用、禮法結合”的刑法傳統。在當代,“寬嚴相濟”的思想對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寬嚴相濟 明德慎罰 德主刑輔 古代刑法
“寬嚴相濟”的刑法思想,在我國當前的刑法理論和實踐都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它是指在刑事司法活動中,依法對犯罪分子區別對待,既要有力打擊和震懾犯罪,維護法制的尊嚴,又要盡可能減少社會矛盾,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寬嚴相濟的刑法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縱觀歷史,我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視刑罰的寬與嚴的結合。《尚書·呂刑》中記載:“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孔子更主張“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的治國方略。漢代強調禮法并用,德主刑輔。唐太宗則提出“民者水也,君褶舟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禮之禁,著在刑書”,意在要求禮法統一,寬嚴適度。這些理論都無不閃耀著“寬嚴相濟”刑法思想的光芒。“寬嚴相濟”的刑法思想源于“德”
追本溯源,“寬嚴相濟”的刑法思想可追溯至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德”字是一個會意字。“德”字中的“十”字表示道路,“四”字則表示用眼睛直視前望。“一”和“心”字,則表示一心一意。“德”字最初的意思就是目不斜視,雙腳不偏離道路,一心一意直達目標。強調了要按一定的行為準則去行走。唐孔穎達注:“德,謂德行;業,謂功業。”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規范。諸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備、德行”等。從“德”字的構型來分析,包含著遵從一定的思想和行為規范的涵義。可見,中國的“德”一開始就是作為家庭家族倫理和私人道德提出來的。
“德”萌芽于古代氏族社會的習慣,經儒家思想完善發展為“德治”,即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其中“仁”、“禮”是“德治”思想的核心。“仁”即愛人,是“德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它是古代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標準。“仁”體現在政治上即強調“德治”。“禮”原本是氏族社會末期祭祀神靈的習慣,后來逐漸演變成階級社會確定人們血緣關系、親疏卑尊和社會等級的規范。經過西周、漢朝的演變,發展成為禮教,成為指導立法、司法的原則和理論依據。“禮”的核心在于“親親”“尊尊”。“親親”就是親近愛護自己的尊親之意,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親親”的核心是孝,也就是說子女一定要順從父母:“尊尊”意即尊重,服從比自己地位身份高貴的人,也就是說君臣上下尊卑貴賤都要有一定的秩序。“尊尊”的核心是忠,臣下要無條件忠于君主。即所謂“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這其中無不滲透著道德的行為準則。從“禮”的性質來看,“禮”是一種道德化了的法律,禮的功能重在教化,刑的功能重在制裁。縱觀我國各朝各代,“禮”實際上發揮了比刑罰更為重要的調節作用。禮與刑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
“寬嚴相濟”中包括“德”與“刑”的辯證法
“禮”經過西周發展為“德”。在西周時“德”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它首先要求統治者敬天孝親,修身勤政,體恤民情,慎用刑罰;其次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德主刑輔。西周時統治者提倡“明德慎罰”的思想。“明德”是主張崇尚德治,提倡德教,用德教去教育、感化民眾。所謂“慎罰”是主張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審慎、寬緩,防止刑罰濫酷;強調在制定法律實施刑罰時應當寬緩,謹慎,不應當一味的用嚴刑。具體要求可概括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就是說在司法實踐中,應將刑罰適用和道德教化結合起來考慮,要求法官并非簡單的使用刑罰手段,還要運用教育手段達到改造犯罪的目的。“明德慎罰”的德治思想充分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罰理念,反映出西周統治者認識到刑罰是一柄雙刃劍,用得適當,可以鎮壓敵對勢力,維護自己統治;用得不適當就會激化矛盾、觸怒民眾、危及自身。周統治者有信心、有能力依靠主觀上的道德把刑罰控制在社會不反感和能夠承受的范圍內,讓其在懲惡揚善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對西周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西周的各種具體法律制度的指導性原則,具有極強的社會滲透力和歷史影響力,為西周發展成為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更為中國封建制度的發展奠定了歷史和文化基礎。
春秋末期,孔子是強調“德化”、“禮教”的第一人,他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政與德、禮與刑的關系。他認為,以刑罰來教導民眾,對違反刑罰而實施犯罪的人依法懲治,雖然可以使民眾免于犯罪,但不能去其犯罪之心;而以德化民,并以禮來調整不接受德化而犯罪的人,就會使民眾認識到所犯罪行的不道德,進而心悅誠服地改惡從善。他認為法律固然重要,但那是治標的,要治本還得靠仁政、德治。孔子的名言有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德禮教變人們的被動守法為自覺地守法,使人對守法的理解由知其然而進入到知其所以然。德禮所要達到的社會治理境界較政刑顯然要高出一個層次。孔子所提倡的“德治”實質上就是對勞動人民實施懷柔策略,主張“寬猛相濟”,“德”與“刑”兩手交替使。當統治者的“德行教化”不能奏效時,才使用刑罰手段。但就“德”與“刑”的關系而言,孔子首先強調的是“德”而不是“刑”。首先,刑罰與“德化”、“禮教”相比,他認為“德化”、“禮教”是根本。其次,從刑罰與“德化”、“禮教”的效果來看,孔子認為,刑罰只能懲罰于犯罪之后,而“德化”、“禮教”卻能防患于未然,即所謂“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從善遠惡而不自知。”再次,孔子反對“不教而殺”,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正因為如此,孔子總是強調“德行教化”,主張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這就是所謂“德主刑輔”。在秦漢以后,孔子的“德主刑輔”思想,長期在封建法律思想領域中處于支配地位,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也為指導下,漢朝統治者減肉刑,赦天下,正式確立了德主刑輔法律思想,是刑罰制度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進步。“德主刑輔”被當成一條衡量封建帝王開明與否的基本方針一代代繼承下來。
西漢中后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主張發展成為“德主刑輔,禮刑并用”的基本策略,最終形成封建社會“德刑并用、禮法結合”的政治傳統。唐朝則繼承和發展了漢代以來一貫倡導的“德主刑輔、禮刑并用”思想,在刑事立法的理論和實踐中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規定。明朝主張的“明刑弼教”,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強調不能把刑法作為維護統治的主要手段,主張謹慎地施用刑罰。這其中都無不浸透著“德主刑輔、寬嚴相濟”的刑法思想。
“德主刑輔”作為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一經形成,便對中國封建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我國封建社會各個朝代的司法實踐活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對其加以深刻的研究和探討,才能真正認識封建社會法制的精髓,才能做到借鑒和繼承,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司法實踐中更好的貫徹寬嚴相濟的刑法思想,制定出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當今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