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學者立足于中國實際,試圖突破西方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在建立適合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取得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如大國綜合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跨國直接投資門檻論等。但總的來看,這些理論至今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存在許多缺陷。
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階段理論
冼國明與楊銳把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分為兩類: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逆向投資,即學習型投資,和發展中國家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即競爭策略型投資。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逆向投資主要是為了獲取某種先進技術或管理技能以加速技術積累的速度。從短期看這種投資有可能虧損,但從長期看這種學習型投資加快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積累過程,當發展中國家所獲得的技術與同期發達國家所擁有的技術之間的差距小于某個特定值時,學習型投資才能向競爭策略型投資轉換。楊青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探討了FDI理論,可以看作是對鄧寧的國際直接投資階段論的補充和發展。鄧寧曾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將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對外直接投資聯系起來考察。但實際上對外直接投資往往與一國經濟發展的聯系更為密切。一些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很高,但對外投資卻并不多,就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對外大量投資。因此要研究一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重要的是研究經濟發展。具體說要研究國家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市場結構以及一系列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與直接投資的關系。這一研究視角對處于改革開放和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尤為重要。
對外直接投資的大國綜合優勢理論
歐陽蟯提出了大國綜合優勢理論,認為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這是大國的基本特征;發展不平衡,這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兩個方面的結合,構成了發展中大國的基本特征。中國是一個大國,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某些方面具有發達國家的優勢,在有些方面又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優勢,概括起來叫“大國綜合優勢”。基于“大國綜合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必然會形成優勢多元化、動機多元化、主體多元化、產業多元化和區域多元化的特征。整合這種多元化的資源,就會獲得對外直接投資的更大利益。
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理論
程惠芳提出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理論,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是指一國投資者在跨國投資活動中,在生產要素配置能力、產品生產與銷售的效率與效益、投資產業和區位選擇、國際市場進入與退出能力,以及從本國政府及宏觀經濟環境中所能獲得支持等方面與國內外其他投資者進行綜合比較所反映出來的相對優勢。比較優勢只有在競爭過程中轉化為國際競爭力或競爭優勢才能有效實現比較利益。聶名華指出必須把比較優勢理論作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依據,認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應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同時必須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人力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使其由簡單勞動密集型轉化為智力勞動密集型。對外直接投資與宏觀經濟的內外均衡理論
程惠芳把對外直接投資納入宏觀經濟的內外均衡分析,認為國內外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大多側重微觀分析,由于缺乏與宏觀經濟運行的聯系,無法了解一國宏觀經濟均衡發展對海外直接投資比較優勢的影響,也不能揭示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對宏觀經濟均衡的影響和作用。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趨增強。
毛中根、段軍山基于外匯儲備的角度探討了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收支的關系,認為一國國際收支發展到成熟階段,應該以經常項目順差而不是以資本項目順差為主,而且資本項目應更多地表現為資本輸出。對外直接投資對本國國際收支有積極的調節作用,其中對本國經常項目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對外直接投資選擇的產業如果是貿易互補型的,那么投資會促進本國商品的出口,這對貿易收支平衡產生了正面影響;如果對外直接投資決策正確,產生了較高的收益率,這對經常項目的平衡也是有利的;對外直接投資通過子公司支付母公司的專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增加了本國的收入,對經常項目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外直接投資對資本項目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如果海外投資企業是在東道國或國際金融市場上貸款籌資進行直接投資的,那么這些貸款就屬于本國的長期資本輸入,對國際收支平衡有利;直接投資的增加也有利于改善國際資本結構,從而保證資本項目收支相對穩定性。對于中國由于外貿順差和外資大量進入而帶來的外匯儲備增加所導致的本幣升值壓力的一個解決辦法就是發展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積極主動地“走出去”,通過大力推進對外直接投資實現中國經濟的外部平衡。
跨國直接投資門檻論
楚建波、胡罡提出了一個新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即跨國投資門檻論。該理論認為,壟斷優勢并非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和決定因素,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行為是由企業的投資能力和對外投資“門檻”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企業在母國積累起來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國際經驗,是決定這些企業是否能夠跨越對外直接投資“門檻”的內在條件。當擴張的需要使企業產生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沖動,而且其投資能力又能夠跨越對外直接投資“門檻”時,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就可能發生。該理論進一步指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跨越的門檻高度與投資動機有關。
對外直接投資的綜合理論
近年來,不少中國學者基于現有FDI理論的缺陷和中國的現實,在對FDI理論進行綜合的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果。毛蘊詩提出了FDI四維分析模型,并嘗試運用此模型對海外直接投資行為進行解釋。他把對外直接投資決策的基本內容分為產業選擇、技術選擇、區位選擇、時機選擇和方式選擇五個要素。該項決策受到來自左右上下四個方向的力量作用,即模型中的四維,而每個方向又包含了多種因素。模型中的四維分別是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目標、投資主體內部要素與能力、投資目標國環境因素、投資流出國環境因素。作者將對外投資行為分為主動型、誘發型和迫動型三種,在此劃分的基礎上,可采用矩陣方式對不同類型的對外投資行為進行組合(作者組合出51種對外直接投資模式),以解釋更為復雜的投資行為。
邢建國在對馬克思FDI理論范式和西方FDI理論范式進行綜合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效資本型FDI理論模型。以馬克思范式來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會得出“樂觀”的判斷,而以OIL范式對中國進行分析又會得出“悲觀”的判斷。邢建國認為,以過剩資本和壟斷優勢資本為核心的理論范式對現階段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缺乏全面的解釋力,通過對兩大FDI理論范式的綜合提出了“有效資本”概念。要素的整合能力、跨國性產業增殖鏈的進入能力以及靈活的適應能力,是有效資本的核心能力或競爭優勢。有效資本注重的不是資本的數量規模和壟斷性優勢的大小,而是資本的特定功能。有效資本型FDI理念反映了當代國際經濟合作的基本特征,是發展中國家后起跨國公司擴張的重要途徑。增強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的要素跨國整合能力,以產業增殖鏈為紐帶,充分利用東道國資源優勢,是我國企業開展跨國直接投資的有效戰略選擇。
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整體評價
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主流FDI理論是把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其特定研究對象的,但隨著后起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崛起,西方學者已意識到FDI主流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擴張缺乏“普適性”,因而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發展中國家FDI理論研究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主要有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坎特威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
中國不是一般的發展中國家,而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是一個特大型國家,在某些方面還具有發達國家的特征。正是基于這一點,近年來中國學者立足于中國實際,試圖突破西方理論的傳統分析框架,在建立適合于中國FDI理論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取得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有效資本型FDI理論模型是在對馬克思FDI理論范式和西方FDI理論范式進行綜合的基礎上提出的。相對于西方非主流FDI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行為的解釋來說,該理論的解釋范圍更大,解釋力也更強。
雖然中國學者對FDI理論進行了大膽的、有益的探索,但總的看來,至今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具有許多缺陷:第一,理論解釋的范圍狹小。不少理論仍未擺脫非主流FDI理論的局限,只能從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尋找中國對外投資的相對優勢,來為中國的對外投資擴張提供答案。第二,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脫離。一些理論側重于微觀分析,較少考慮其賴以運行的外部環境對海外投資所產生的影響;而另一些理論則側重于宏觀分析,較少考慮企業本身的條件和行為。第三,理論缺乏動態的特點。在眾多的理論中,大多數理論都難以體現出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態特征,即使上述提到的那兩種理論也是如此。有的理論只是羅列了一些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缺少分析過程。(作者分別為山東師范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山東師范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