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內容。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滯后,造成了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人才流動的壁壘,阻礙了社會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建立,改革勢在必行。在制定新政策的過程中,應該公開透明、廣泛征求意見,以確保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的順利和成功。
[關鍵詞]河北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對策
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現狀
早在1992年我國就啟動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曾在云南、江蘇、福建、山東、遼寧、山西等六省進行過試點,但最終沒能形成全國統一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逐步完善,全員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勢在必行,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再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2009年初,新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經國務院原則通過,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并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等5個試點省市認真做好改革前的啟動準備工作。此次改革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事業單位人員和城鎮企業職工一樣統籌交納養老保險,單位繳20%,員工繳8%;第二,養老金發放辦法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一致,但實施時間以改革正式開始為界,也就是所說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第三,事業單位養老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第四,建立起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第五,建立起職業年金制度,形成基本退休金之外的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此改革內容一出,立刻引起社會的廣泛熱議,不少事業單位人員擔心,改革后退休待遇會降低。
河北省自1994年起,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按照“積極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開”的要求,在全省范圍內普遍開展了以自收自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機關事業單位勞動合同制工人和駐冀部隊事業單位為主要對象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并在唐山、秦皇島、衡水、廊坊四市進行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全員參加的統籌試點。此次改革嘗試可以說是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全面改革。但就全省而言,多數黨政機關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未參與其中。由于國家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原則、思路、政策均無明確的說法,使得河北省的進一步改革缺乏國家法律、法規方面的依據,致使河北省進一步推進改革面臨諸多難題。此次河北省雖然未被列入改革試點,但改革是必然趨勢,為做到未雨綢繆,我們通過問卷、走訪等形式,對事業單位人員的思想狀況進行摸底調查,了解事業單位人員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認識、期盼和擔憂,并對各種思想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以期為河北省將來的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提供借鑒。事業單位人員對養老制度改革存在的顧慮及原因分析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后,在許多事業單位引起軒然大波,一些地方還引起了“提前退休潮”,甚至還有人對《方案》制定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要求暫緩實施。這些現象無不說明人們對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的關注和擔憂,歸納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事業單位的一種懷舊和留戀。長期以來,事業單位,特別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都是由政府統一管理,退休后仍是單位的人,退休金由單位發放,自身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按照《方案》要求,實行養老制度改革后,退休金將由社會保險部門支付,退休人員與單位的關系趨于淡化,因此有一種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第二,擔心養老金減少。目前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是按退休前工資基數和工齡計算的,可以拿到最后工資的80~90%,而按企業養老金的計算辦法,目前全國平均才1000多元,二者相差很遠。而且一些事業單位的人員,特別是實行聘任制以前的人員,一直以來就根本沒有繳納養老保險,如果完全參照企業養老金的發放辦法對事業單位養老制度進行改革,必然會引起職工的不滿和抵觸。
第三,由于心理失衡產生抵觸情緒。養老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民化的公平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而這次養老制度改革的設計者——公務員群體本身未能成為改革的對象,致使公眾對此次改革所能達到的公平性產生了疑慮。
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幾點建議
做好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的前期宣傳工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涉及面廣,人員眾多。要使改革最終取得成功,必須要得到大多數改革對象的認可和擁護,這就需要各部門一定要做好改革的宣傳準備工作,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宣傳欄、宣傳單、政策咨詢等宣傳媒體的作用,使各市、縣政府部門領導,以及各機關事業單位的領導和全體職工,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要使職工都知道參加養老保險是職工的權利,積極交納養老保險費是每個參保人的義務,充分認識參加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時,著力培養一支職業素質高,服務意識強,高效廉潔的養老保險干部隊伍,促使養老保險事業有序健康地發展。
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現狀和各方利益群體之問的相對均衡。第一,應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制度。全國統一的公平養老保障制度應該是覆蓋全體國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其成員在組成上沒有身份的差異,都應承擔相應的自繳比例,到期享受相應的社會養老標準。建立全國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動實現城鄉一體、全面覆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既符合當前建立和諧社會的政策需求,也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第二,建立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退休待遇計發辦法。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僅包括機關、企事業單位,還包括全體城鎮居民和農村農民,目的是國家給每一位退休公民發放一份吃飯的錢,做到人人老有所養,真正實現“社會統籌國民化”,這一部分要逐步過渡到由政府全部承擔。由于不同社會群體和社會個人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不一樣,所繳納的養老保險也不一樣,因此參考國外一些成功經驗,根據我國社會現實,加強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的作用,在繳費上要按照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原則,像企業一樣為每個社會成員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是任何養老保險模式最基本的要求,退休待遇的計發辦法要反映參保人員的工作經歷和繳納額度,也就是他有多少時間在機關工作,有多少時間在企業工作,這樣有利于參保人員在機關和企業之間流動,使退休待遇更加公平合理。
采取合理的過渡辦法,使新人、中人、老人相互之間保持相對的平衡。事業單位新進員工大部分都實行了聘任制,繳納了養老保險,而原來的職工采取的是退休制,沒繳納養老保險,如若按照“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企業基本一致”的辦法,參照企業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那么如何銜接成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現在有人提出實施“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即新進人員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執行,直接入社保;新辦法實施前已退休的“老人”保持原待遇不變。這其中最受影響的就是那些已經在事業單位工作多年而又尚未退休的“中人”。這批“中人”現在大部分是單位的“中流砥柱”或業務骨干,正值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如不能很好地解決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將嚴重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影響各項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制定改革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社會現實,考慮到社會成員的承受力,充分考慮到各類人員之間的均衡問題,對一部分利益受損者進行補償。現在一些專家提出了“中人補齊”的彌補措施,對受影響的“中人”,在基本養老金的計發上,增加“過渡性養老金”一項,這一建議很值得考慮。
養老制度改革應實行一攬子方案,全員推進。本次養老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實施的對象主要是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已經實施了養老保險,農村的養老保險正在全面實施,而現在唯一未涉及的群體是公務員。過去事業單位尤其是教育類的事業單位,在管理上一直是參照公務員執行,而且教師法還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而此次改革公務員并沒有被納入改革,因此公務員成為了此次改革的“攀比”對象,被看成了享受特殊待遇的特殊群體。正是長期以來,公務員被看成一了個特殊群體,近幾年的公務員招考報名才異常火爆,河北省2009年有35988名考生競爭1080個職位,總體競爭比例為33:1,職位競爭比例最高達554:1。據有關報道,在新疆競爭最為激烈的是自治區旅游局的兩個職位,都是招收普通科員,他們的競爭比例分別是1018:1和402:1。因此,我們的養老制度改革應該把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三者統籌起來考慮,整體謀劃,并且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做到公開透明、廣泛征求意見,以確保此項改革的順利和成功。(作者分別為保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河北農業大學理學院高級政工師;本文系20lo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立項課題《河北省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謝克敏、王計軍、儲秀彥、郭文玲、楊金衛、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