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正面臨著東西方兩種異質文化的融合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匯流的發展趨勢。如何守住我們的文化底線,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礎。應當努力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融通和合的智慧,回應西方文化和現代化的雙重挑戰。
[關鍵詞]古典美學傳統環境體現
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意識和物質形態正趨于大同,如何守住我們的文化底線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礎,而中國古典美學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依然是我們精神家園的脊梁。本文以傳統環境為載體闡述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精髓,以期對生活在現代文化背景下的我們如何守住傳統文化的根產生一定的啟迪作用。
中國古典建筑與園林
隨著封建社會莊園經濟生活的產生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們在工作之余需要擺脫巨大的政治壓力和思想束縛,只能自己尋找緩解壓力的空間和環境,因此他們不惜巨資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隨之顯示威嚴莊重的宮殿建筑的單一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擬和接近自然山林為目標、以抒發文人情懷為目的的園林建筑。
我國古典園林雛形是商周時期的莊園,大規模興起于南北朝時代,成熟于明清兩朝。商周至漢朝時期中央分封侯王,各諸侯王都有自己大面積的領地,因此自然的山川水體都納入了封地。之后由于中央對各地政權的削弱,領地縮小,加之耗費大量時間領略自然山水已不現實,所以模擬自然山水景色引入園中成為時尚。時至明清時期,這種在園中造景的形式已成為文人墨客品位的一種象征,是一種“借助自然、創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藝術。它們不是機械地模仿自然,被動地順應自然,而是記錄了自然美好的“形”,表現出自然氣勢的“神”,寄寓著園主的“情”,渾然一體,宛如天開,重在“意境”。古代文人畫家陶醉于自然風光,他們把生活詩意化,把自己喜好的詩情畫意融于同林之中,從而達到人在畫中游的目的。中國的古典園林創作,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親和,使游人觸景生情,達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給人以啟示和遐想,使人們在有限的園林中領略無限的空間。雖身在園中,卻似在真實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使得“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這就是中國傳統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從有限到無限,再由無限而歸于有限,達到物我兩忘,自我感情、意趣自然抒發。
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為最高目標
老子的“道”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道,“始也”,指天地萬物之根源。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道”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是世間萬物的規律,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典美學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并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古典美學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并以此為指導讓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去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從而達到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人們渴望與自然達成高度的和諧,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審美情操,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華,這與西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世界觀完全不同。因此,崇尚自然、贊美自然是中國古典美學一個永恒的主題。正如東晉的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所描繪的心與物語、情與景通、物我連忘、天然淡泊的美妙境界,將深邃的哲理和高尚的情韻融入自然美境之中。
由此可見,中國古典美學主張以物表現人的情緒,人與物的審美關系是“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在這種情景交融關系中,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達到融和無問的藝術表現。藝術家不是以“居高臨下”主宰者的身份去觀察、反映自然環境,而是以一種與自然平等的身份,去擁抱萬物,領會自然,用“以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去表現藝術家對自然萬物的真實情感,從而達到藝術的升華。
以“得體合宜”為基本原則
中國傳統園林環境設計講求因地制宜、因勢造景、靈活處理,從而達到雖為人工宛如天成之境,即中國古代著名園藝家計成在《園冶》中所講的“相地合宜,構園得體”:要充分做到這一點,宅院基地選擇很重要,通俗一點講,就是建造位置選在什么地方,建筑物應該怎樣布局、周圍環境對建筑有何影響。因此,我國古典園林的造園家們都希望將園址選在天然的山水形勝之處,或者至少在有山連脈、有水通源的地方,這樣比較容易取得融匯于“天然”的效果。當然,有時候客觀條件并不那么理想,有些園址不得不座基在地域環境和造園條件較差,甚至是被認為很不適宜造園的地方。這時候造園家們就要綜合考慮地理、氣候、人文等環境的影響,并根據具體的座基情況,因勢利導、擯棄弊處、隨形得景地進行其創作。我國的堪輿學中對宅院的選址早有詳盡的論述,即使有不合時宜的地方,也有相應的補救和破解之法。
在中國古代陵寢、古典園林相地選址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地貌的有利因素,經過別具匠心的構思立意,把山石、流水、植物、建筑等有機組合,使人工建筑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例如清東陵沿燕山余脈而建,北以昌瑞山為后靠,南以金星山為照山,西側以黃花山為右弼,東側以鷹飛倒仰山為左輔,西側西大河與東邊馬蘭河東西夾流,保護著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中國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更是借水鄉之優勢,以水人園,輔以合適的地形或天然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充分體現了院中有四季,人在畫中游的“意境”。中國人在藝術作品中表現意境,而在園林、建筑中能夠品味意境,這與“得體合宜”的原則是分不開的。
以巧于因借、師法自然為至法
中國古典美學講究無限與有限的統一,但偏重無限。體現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就是利用有限的空間,“巧于因借”,把大自然的風、光、日、月等融入人造環境中,讓觀賞者在有限的時空內體會到無限的時空變幻的豐富性,使人感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園冶》中的“巧于因借”是我國傳統的造園原則和手段。“因”是講園內,即改造加工的園址條件,而“借”則是指園內外的聯系。“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能夠被借的景觀要素既包括山林湖海、亭臺樓榭等實景,又包括自然界的日光月華、春來秋往、風瀟雨霏、云煙霧靄等虛景,“借”的原則是“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如遇晴山聳翠的秀麗景色、古寺凌空的勝景、綠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過借景的手法收入園中,為我所用。這樣,造園者巧妙地因勢布局,隨機因借,就能做到得體合宜。
師法自然,是以大自然為師加以學習的意思,這是中國藝術遵循的基本原則。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園中的建筑、植被、造景各要素的布局要合乎自然。人造山與水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相互依存的規律,如峰、澗、水、橋組合常常是自然景觀的等比縮小組合,這樣既尊重了自然,又符合人的審美需求。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要合乎自然規律。傳統園林中的假山多以太湖石堆砌而成,原本太湖石本身嶙峋多變的形狀就符合山的特點,加之人工堆砌時按照天然巖石文脈銜接,減少了人工痕跡,自然就像天然形成的了。水體常作迂回曲折、寬窄變化、深淺起伏狀,以顯示庭院幽深雅致,烘托“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花木布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然;喜陰喜陽、耐寒喜溫各有其所,以及喬灌木錯雜相間,充分體現人在畫中游、園中有四季的“意境”。
人與自然和諧的“天人合一”觀
中華美學是一個極富生命力和潛力的精神生態系統,它關注的焦點是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深層結構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古典美學認為,藝術美的奧秘在于主體情思與客體景物的交融合一,在于人內在的生命力搏動與外在自然界生機活力的情感統一,在于藝術家全身心之“氣”與宇宙天地間生生不息之“元氣”的相交合一。中國古代藝術不是主體去反映客體,而是審美主體客體的交融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天人合一的觀點也體現了我國堪輿學(即風水學)的宗旨。中國風水學的核心內容就是天地人合一。任何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人生存的本能,在自然威脅人生存的時候,我們的先哲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實踐和感悟建立了人與自然因地制宜、協調發展的理念。探求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系,恰是風水學的人與自然,即“天人合一”的原則。依此為指導排斥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并指導人如何按這些感應解決建筑的選址及建造,這在我國現存古城鎮、古建筑、園林、民居及帝王陵寢中充分得到印證。從而創造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式及建筑園林景觀,如現存南方古村落的選址大多是山環水抱,背山面水。這樣的選擇實質是模仿人與自然的天然關系,象天法地,師法自然。山環水抱,象征了母親懷抱嬰兒的姿態。這個狀態可以說是人們選擇環境的原始因素。
人們物質生活質量提高之后,必然進入精神層面的追求。正因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之后,人們才能夠有實力、有精力豐富精神生活,也正是在這時我們才有時間回過頭來審視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她依然是我們要繼承和傳承下去的精神財富。這一點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尤為重要,同時也是五千年文明的延續。(作者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成果,項目編號:200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