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農民的素質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通過加強基礎教育,落實農業技術推廣,建立與完善信息服務體系等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有文化和懂技術的高素質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民素質培養途徑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農民的素質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迫切的要求和關鍵所在。實踐證明,農民文化素質低下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緩慢的制約因素,也是制約現代農業建設的一個瓶頸問題。因此,加快提高農民素質,是現階段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現階段中國農民素質現狀分析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70%是農民。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先后開展和實施了多種實用型技術人才、知識型管理人才、市場需求型人才培養和農民職業技能、特別職業、返鄉農民工技能等培訓工程,使我國農民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目前,我國農民生產技能素質正在由掌握傳統生產技能向掌握現代生產技能轉變,但在很大在程度上,農民的知識水平、科技素質水平普遍偏低,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較差,與加快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村實現現代化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
農民文化素質整體水平不高。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11.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0.6%;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嚴重不足,全國只有57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16%,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有9.1%,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只占5%。農民文化素質整體水平不高,導致政府部門還不能及時有效的將科學技術在農村中普及與推廣。
農民科技素質水平普遍偏低。由于我國農業科技人員數量少,知識更新培訓少,不能適應農業科技快速發展的需要,加上缺乏農村管理和農業技術推廣與傳播的基本知識和經驗,無法為農民提供科技培訓平臺,農民接受科技培訓教育的機會更少。而對于只有傳統農業經驗與技能的農民,科技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相對較弱,導致許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慢,先進機械裝備難以推廣應用。據1998年《中國農村發展報告》統計,全國農村所擁有的農民科技人的數量僅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0.64%。農民科技素質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較差。據了解,我國許多農民終身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目前,農業生產領域的農民大多年齡偏大、婦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實踐技能低。他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接受速度慢,領會能力差,掌握能力弱。而現代農業主要依靠的是科學技術,面對農業高新科學技術的應用,如果不及時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將會影響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嚴重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建設新農村也將受到制約。
影響農民文化素質提高的主要因素
農村教育的薄弱和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影響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國過去實行城鄉差別政策和城鄉分別管理,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城市教育資源無法輻射,加上農村中小學校數量少、教育資源嚴重匱乏、教師人才短缺等原因,農民子女接受教育面窄,農民的基礎文化知識、科技知識普遍匱乏,農村教育面臨很大考驗。
農村勞動力對技術培訓的迫切需要與落后的培訓機制嚴重脫節,直接影響了“懂技術”的新型文化農民的形成。當前,由于政府支持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事業的政策力度不大,致使依據農村勞動力走向以及社會需求的素質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技能教育和特種技術培訓等農民教育培訓機制的建立健全難度很大,農民接受知識教育、技能培訓的途徑非常有限。“懂技術”的新型文化農民的形成受到直接影響。
農村教育體系不夠完善,致使農村教育辦學效率低下。目前的農村職業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職業技術教育體制還不夠完善,地方政府對增加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要求往往采取消極做法,辦學條件改善十分緩慢,影響了農民素質的提高。各職能部門統籌乏力,資源配置利用不合理,辦學效率較低。職業技術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聯系不夠緊密,辦學模式、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和方式等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
培育文化農民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充分利用國家的利好政策和豐富的本地資源,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和有效配合,多層次、多渠道、多途徑地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以政府為主導整合多方資源,構筑科學合理的農民培養教育新體制。對農村的教育投資是政府的一項義務和責任,各級財政一定要加大農村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一要依靠政府的主導力量,整合教育資源。各級政府要在確保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的前提下,設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基金和建立培訓基地,按照教育市場化發展的需要,改革教育體制。二要整合農民培訓的師資資源。對涉農科技部門和農校、職教中心等的師資資源,按照農民培訓工作的具體規劃進行統一整合。三是采取有效措施,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依據農村教育發展的多樣化、多層次,鼓勵社會力量辦學。
堅持政府引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多渠道、多形式培養新型農民。一是根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農民對知識的需求,按照農民的創業意愿、村辦企業的用工需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以及區域發展情況,采取政府定額補助的方式,整合現有教育資源,支持地方有計劃地開展新型農民培養。二要建立和完善現代化農村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體系,繼續選拔選調高校特別是農林院校優秀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出臺農業科技人才引進辦法,加快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三是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與農民利益的關系,激發其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要加快農民教育培訓立法,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時期、新階段農村教育工作的總體目標。教育投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勞動者素質和勞動生產力水平。我國目前農村教育現狀離新農村建設對農民素質要求的差距還很大,從新農村建設的長遠著眼,政府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農村教育事業,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改善基礎教育設施,提高農村師資力量。二要鼓勵社會力量自辦、聯辦學校或捐資辦學,也可以鼓勵歸國華僑投入資金發展教育事業。例如,我國實施的支持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希望工程”、“春蕾工程”等。另外,國家還可以引進一些外資投入到農村教育中去。三要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在農村中小學校中廣泛開展和實施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切實解決中小學生特別是初中階段學生的輟學問題。四要加大投入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做好示范引導。五要通過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幫扶力度,多渠道籌措資金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使農村基礎教育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為重塑新一代“有文化”的農民提供源頭保障。
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確保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鄉村教師隊伍是農村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充分利用現有鄉村教師資源為農民進行職業教育和再培訓,是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的最直接的辦法。一要實施農村教師培訓計劃,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水平,從源頭上抓好農村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培養工作,確保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二要把農村義務教育當成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來抓,發揮縣、村級中小學資源優勢,從抓好基礎教育和掃除農村文盲青年人手,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義務教育的質量。三要對農民的知識與科技培訓制定長遠和持續的規劃,從而改善和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使他們成為“懂技術”的新農民。
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培訓工作,為農民提供實際、實效、實用的培訓需求。第一,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需要,培養技能型農民。通過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農業新技術、建筑技能、社區家政、營銷知識和商業服務等實用技術的培訓,教會農民學好一門或多門技術。第二,以崗位任職培訓為重點,培養管理型農民。采取任職前封閉式培訓,經驗交流,或聘請農業專家、教授為農村黨員干部進行輔導,推進農村民主管理。第三,要健全農村培訓機制,依據勞動力走向以及社會的需求,建立健全各類就業培訓制度和培訓工程,并依據不同崗位、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需求,調整培訓內容,改革培訓方式方法,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起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培訓體制。第四,要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加強對農業生產技術骨干的培訓。要以綠色證書培訓為載體,加強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第五,要緊密結合農時季節需求,開展應時專業技術培訓,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用能致富,從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作者為梧州學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