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條件下的體育價值取向,是當前體育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它不僅引導了社會體育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而且也對社會個體體育發展方向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在實踐中,我們不但要堅持社會可持續性發展與體育價值取向建構相統一的原則,還要堅持社會需求與個體需求相統一的原則。
[關鍵詞]和諧社會體育價值取向
構建分析
問題的提出
作為文化形式和文化行為的體育,它的存在與發展是與時代同步的。如何為這一古老而又現代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行為賦予新的內涵,為整個社會體育事業發展水平的全而提升尋求一種理論與方法支持,已是大勢所趨。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體育價值取向研究更加為人們所重視。如何在和諧社會條件下構建新的體育價值取向,這已成為新時代下的重要命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出發,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基本國情提出的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任務,也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又一個偉大理論性創新。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現階段對于和諧社會的內涵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許多學者試圖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對此做出解釋或說明。
如吳忠民教授在《走向現代的和諧社會》一文中明確指出,“廣義”上的和諧社會要求社會要同一切與自身相關的事物,如社會與自然、社會與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教育之間,保持一種協調發展的和諧狀態。而“狹義”上的和諧社會主要是指社會層面自身的協調。具體來說,“和諧社會”就是指社會的各個群體之間能夠實現良性互動協作關系,整個社會能夠表現一種公正的發展態勢,社會能實現安全穩定的運轉。李強教授則從社會主體的角度指出,“和諧社會”是指不同的社會團體、階層、群體、社會個體、個人與社會、社會團體或社會組織之間,彼此信任、互相合作、相互尊重、和諧發展的一種社會狀態。以上學者,對和諧社會的定義各有不同,觀點也各有側重,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著重了解釋了“和諧社會”一詞。
和諧社會條件下體育價值取向重構的指導思想
我國傳統文化是體育價值取向重構的重要依托。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優良傳統,而傳統體育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傳統體育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所蘊含的倫理道德、文化修養、價值取向都體現了要求社會、個體、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終極思想,這與我們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在精神層面上是一致的。因而,傳統體育文化為我們建構新的價值取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和參照,這也是由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傳統體育文化是在早期眾多地域文化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儒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道家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哲學思維,墨家所宣揚的“兼愛交利”的精神追求,都為傳統體育文化奠定了哲學基礎。因此,在實質上,傳統體育文化蘊含了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我國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生活環境、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且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導致了各民族體育的發展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也決定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兼容并包的特征,它積極地吸收各個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使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有著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多樣性、獨特性和適應性。
綿綿華夏5000年,體育文化傳承至今,其長盛不衰的生命力,顯現出傳統體育文化自身的傳承價值,充分說明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當代價值。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不足一蹴而就的,都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我們所構建的新的體育價值取向也是如此,它也是對傳統體育價值取向的一種發展,因而它無法擺脫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
文化的傳承向來是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我們理應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體育文化也是這樣,吸收傳統體育文化內在的信仰、思想、文化素養的追求,繼承和弘揚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同時在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旋律的前提下,吸納先進的西方體育文化,中外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接觸、碰撞、博弈、吸納與融合使之更具有競爭性和時代感。因此和諧社會條件下的體育價值取向必須具有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底蘊,這樣才能更好的地應對生存與發展問題。
和諧社會條件下體育價值取向重構原則分析
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重要主題。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進程中,人類總是想不斷地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現在,人類終于意識到其自身也成為這種征服活動的受害者。同時,人們也認識到了世界未來和人類命運的問題,并開始重視保護生態、重視可持續發展。
體育價值取向吸收可持續發展精神,不僅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更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特殊的發展時期,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現代化進程逐步加快。與之相適應的是,體育事業也在迅猛發展。體育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體育事業總體上還處在一個不發達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體育事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于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以及體育價值取向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可見,“可持續發展觀”的基本理念必將融入現代社會條件下體育發展的價值取向中去。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與體育價值取向建構的有機結合,是新時代條件下重新定位體育價值取向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正確價值取向的指引下,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提高。價值取向包括“理想性”和“超越性”兩個層面,而這種“理想性”和“超越性”又要建構在現實層面的基礎之上。一般來說,體育終極價值取向在整個價值取向追求過程中處于領導地位,終極價值取向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以現實價值目標和社會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價值目標為基礎的,并通過現實價值取向的追求得到不斷的積累、升華。
因此,體育現實價值目標的實現與否,決定了終極價值的實現程度。正是由于終極價值取向對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使人們不顧現實條件盲目追求終極價值目標的實現,從而忽視了對現實價值的追求,導致行為與實際脫軌、急功近利,為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同樣,現實價值取向離不開終極體育價值取向的引導,體育的實質是體育終極價值取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體育價值追求的基礎,集中體現了體育對人的基本價值。現實體育價值取向是終極價值取向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形式,其實現是指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根據具體需要所做出的價值選擇。如果體育現實價值取向離開了終極價值取向的指導,就會陷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怪圈,導致過分追求眼前利益,從而使體育的發展偏離正常軌道,帶來不必要的危害。因此,一定要搞清楚體育現實價值取向和終極價值取向的辯證關系。體育終極價值取向要以現實價值目標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和實現體育存在的意義;現實價值取向要以終極價值取向為引導,才能避免現實價值取向的無意義。從實際角度說,體育終極價值取向和現實價值取向的指向是一致的,其所蘊含著的人類對體育的終極追求和美好向往是相同的,其所包含的促進人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也是一致的。兼容并蓄的體育文化,使傳統體育文化得以復興,同時又使西方體育文化在我國得到了發展,從而呈現出體育價值取向追求的多樣化、實用化的開放格局。這一開放格局為建構我國體育的終極價值取向提供了理論和現實依據。由此可知,主體體育價值取向體現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追求,從而體現了體育現實價值取向與終極價值取向的完美統一。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因此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是互為前提、相互統一的,個人正當利益的滿足是社會利益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個人利益也不能脫離社會利益而獨立存在,社會利益是個人利益實現的基礎。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工具論”,其影響至今還未完全清除。“工具論”一度曾是我國體育價值取向的主導思想,就是把體育作為社會的一種工具,以工具來要求體育,泯滅了體育自身的特性,遠離了“人”的發展與成長,而非一個“真實的人”。當然,“工具論”在當時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下也表現出了積極的一面。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個人意識逐漸強化,集體意識逐漸淡化,人們所關注的更多的是自我的發展和多元化的需求。所以體育活動也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為出發點,重塑自我。每個公民都是一由、民主、和諧社會中具有獨立人格的“真實人’’而不是被動的“工具人”,從而做到了“以人為本”,從物質層面、更從思想和情感的層而體現出真誠的人文關懷。當然,對參與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的個體或小團體來說,在實現個人價值的時候,一定不能違背整個社會對體育的價值規范。其實體育的社會價值規范和個體或小群體價值利益并不是相悖的,主導體育價值取向就是使這二者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促進體育事業的和諧發展。
總之,和諧社會條件下體育價值取向的重構,不但要堅持社會可持續性發展與體育價值取向建構相統一的原則,還要堅持社會需求與社會成員個體需求相統一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體育價值取向中兼顧各項原則。(作者單位:九江學院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