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核心術語和觀念史的演化兩種視角,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視野,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轉換過程中的幾種內在機制,包括格義、內外合明、語義轉換、語音轉換。從而證明了馬克思的學說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邃的,其中既有馬克思“化”中國,也有中國“化”馬克思。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術語觀念史
核心術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視角之一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中國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的中國化。實際上,近代以來中國人話語的變遷就是一定程度上從“傳統話語”向“革命話語”的轉變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術語產生與流變研究,一方面可以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學描述,而且可以明晰馬克思主義是如何中國化的。
美國學者劉禾在《跨語際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一個很有創意的觀點:不同語言之間的“互譯性”完全是歷史地、人為地“建構”起來的,是“虛擬對等”,而不是“透明地互譯”,因此她對語言的“對等性互譯”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后來我國學者黃興濤撰文《“話語”分析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對劉禾的上述觀點提出修正:語言間的部分互譯是可能的。因此馬克思學說只能部分地“中國化”,這是就理論層面的探討。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附錄巾,劉禾列舉了近千個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詞”,將它們大致分為:源自傳教士的新詞、中一日一歐外來詞等,使我們對近代以來漢語吸收的“新詞”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其中部分是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些核心術語,如:
現代漢語中的中一日一歐外來詞。
資本家一shihonka--capital
共產一kyosan--communize
辯證一bensho--dialectics
進化一shinka--evolution
意識形態-ishiki keitai-ideology
回歸的書寫形式外來詞:源自古漢語的日本“漢字”詞語。
capital,shihon,資本。宋何選《春渚紀聞·蘇劉互虐》:“吾之鄰人,有一子稍長,因使之代掌小斛。不逾歲,偶誤質盜物,資本耗折殆盡”。謂經營工商業的本錢。又參“母財”,嚴復用之翻譯“capital”,見《原富》。
class,kaikyu,階級。唐陸龜蒙《野廟碑》:“升階級,坐堂筵”。指臺階。漢王符《潛夫論·班祿》:“上下大小,貴賤親疏,皆有等威,階級衰殺”。指尊卑上下的等級;《舊唐書·高宗紀上》:“賜階級有差,量才處分”,指官的品位、等級。
feudal,hoken,封建。《詩-商頌·殷武》:“命于下國,封建厥福”謂大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謂封邦建國。
源自英語、德語、法語的漢語音譯詞。
Anarchism,安那其主義,來自日語的替代詞無政府主義
Darwinism,達爾文主義
德先生(democrary)和賽先生(science)
源自俄語的漢語音譯詞。
Bolshevik,布爾什維克;Leninism,列寧主義;Marxism,馬克思主義。
以上研究讓我們見識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中國化的圖景。
德國學者李博可謂開創了一項頗具前瞻性的研究,在專著《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中,他大體梳理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術語產生的條件和主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術語的歷史和作用,如漢語借用日語的術語:社會、革命、資本、階級、帝國主義、生產、勞動、農民、地主、人民、權力、解放、反動、思想、辯證法、價值、意識、無產階級、實踐等,以及未受日語影響的術語:買辦階級。他的研究成果令人震撼:在當下的大眾話語中有如此眾多的“革命話語”影響著國人的思維和語言體系,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無意識”狀態,因為人們如此頻繁而平常地使用這些馬克思主義術語,基本意識不到這些原本屬于“外來”的“革命話語”。
在個案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陳建華的《“革命”的現代性:中國現代革命話語考論》,他考察了“革命”的內涵在中國傳統、近代西方和日本之間流變的歷程,辨析了法國革命(王韜)、湯武革命(孫中山)、詩界革命(黃遵憲)、梁啟超“革命”觀、孫中山革命觀、群眾話語的革命觀、近代女性的革命觀等內容,使我們了解了“革命”一詞在中外古今之間的相互作用,但他的研究缺乏具體的實證分析;而馮天瑜在《“封建”考論》中,則對“封建”這一中國傳統術語進行了具體考證,涉及中國的“封建論”、日本的“封建論”、歐洲的“封建論”、蘇俄的“封建論”、毛澤東的“封建論”、馬克思的“封建社會論”等內容,使我們從“封建”這一斑中可以窺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遺痕,是一部頗見功力的考證核心術語的大作。
以上核心術語的轉換理路大致是:中國古已有之的“革命”一詞輸出日本后變為日語"kakumei”,近代日本用“kakumei”對接西文“revolution”,然后,中國留學生再引入“re7AMToBbirPIjObZPdGBKDYyZhdL9Et76hoTCD4p2kCA=volution”,從而完成中國傳統“革命”觀向現代“革命”觀的轉換。
觀念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視角之二
金觀濤在《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一書中更進一步提出:觀念是指用某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所表達的思想(idea)。他把研究從核心術語提升到觀念史的高度加以分析。其特點為:1、研究的不再是文章和人物,而是句子;2、觀念演變是可驗證的。
他明確提出:當代中國人的觀念不過是馬列主義和三民主義這兩種意識形態除魅、解體后游離出來的碎片。他把觀念史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1、19世紀中葉后的洋務運動時期,為選擇性吸收階段;2、從甲午后到新文化運動前的20年(1895~1915),為學習階段;3、新文化運動時期,特別是1919年以后,為消化、整合、重構階段。
其重點考察的觀念史演變核心術語包括:
1、天理→公理→真理;2、群→社會→社會主義;3、天下→萬國→世界;4、共和→民主;5、富強→經世→經濟;6、格物致知→科學→生產力;7、科舉與科學;8、革命。
他的研究首先使我們清晰地了解了近代西方話語如何逐漸融入中國現代話語體系之中,更為可貴的是他建立一個龐大的話語分析數據庫,對近代以來的核心術語進行了量化分析。
通過統計分析發現:1907年“革命”一詞使用突然下降到1600次左右,1909年更減至100余次,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革命”使用次數很少。因此,他認為:改良與革命間互相排斥,1906年清廷預備立憲有效遏制了革命思潮的傳播,說明革命與改良間存在著互相取代的關系。另外說明支配辛亥革命的不一定是革命觀念,而是立憲改良導致的結果。
金觀濤的研究在實證分析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從而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定量化分析成為可能。
新視角的幾點啟示
以上研究雖都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專著,但其部分內容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密切相關。從他們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幾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術語的內在轉換機制。
格義:以中國古已有之的語詞對譯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如用中國傳統的“封建”(封土建邦)涵意理解馬克思的特定核心術語“封建主義”、“封建社會”。
內外合明:馬克思核心術語與中國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所謂“內外之道,可合而明”。如核心術語“矛盾”,馬克思主義強調對立與統一,經過毛澤東豐富和發展之后,在對立統一的基礎上增加了“和合”的思想元素,即不同對立雙方相互作用、相互轉化。
語義轉換:用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轉換中國傳統語詞。如西方的“revolution”一詞在近代被中國留學生從日本引進,翻譯為“革命”。“革命”一詞在中國古代已有,主要是指改朝換代,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主要含義是指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統治,這樣兩者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相互磨合后,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革命”意涵轉換,在中國人看來似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統治與改朝換代大體等同,而在西方這兩者之間差別巨大,不可同日而語。
語音轉換:對于在傳統中國中無法找尋的新詞,只好采行音譯的方式。如:Anarchism(安那其主義,后被來自日語的新詞“無政府主義”替代)、Darwinism(達爾文主義)、德先生(democrary)和賽先生(science),Bolshevik(布爾什維克)、Leninism(列寧主義)、Marxism(馬克思主義)等。其內涵也在轉換后逐漸變得明晰和豐滿。
以上研究證明:馬克思的學說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邃的,其中既有馬克思“化”中國,也有中國“化”馬克思。正如長江匯入東海一般,初時可見分明,但到后來兩者基本融為一體了。(作者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講師、博士;本文系校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術語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8xy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