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歷史,中國愛國知識分子們努力探索救亡圖存之路,均以失敗告終。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發動了辛亥革命,但勝利也只是表面上的。直到五四時期,以李大釗為首的知識分子終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使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關鍵詞]科學技術政治制度馬克思主義西方文明
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時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清王朝正處于衰落時期,政治黑暗、財政困難、軍備廢馳。清政府對外閉關鎖國、妄自尊大。而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非常迅速,封建落后的中國便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傾銷廉價商品的主要對象。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以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罪惡企圖破產后,于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用重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中國逐步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了被殖民奴役的屈辱歷史。
隨著西方列強入侵的加深,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意識到應該了解西方、認識西方。林則徐在禁煙運動和抗擊英軍的斗爭中,看到了西方列強武器裝備的先進,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知曉夷情,他開始收集外國的資料,請人將1836年英國倫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譯為《四洲志》,這是最早展現在中國人面前的西方資料。林則徐則成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外,同時期魏源也在努力介紹西方知識。他認為西方國家強盛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生產技術水平較高,應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科學技術以實現國富民強。魏源明確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中國第一位提出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的人。“師夷”的前提條件是認識西方,他花了很大的心血寫成《海國圖志》一書,介紹西方國家的情況。他認為師夷制夷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并提供了學習西方的具體辦法。由于這些地主階級改革派人數較少,力量薄弱,無法形成大的影響。但他們興起了中國近代進步的社會思潮,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一部分實權派官僚逐步認識到洋槍洋炮的威力,認為必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長技”,才能維護搖搖欲墜的清政府。以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把“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變為實踐,發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宗旨,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請進西方人才,引入了洋槍洋炮和機器生產。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持續到90年代。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以“自強”為主,后期是“自強”與“求富”并重。先后開辦了江南制造局等軍事工業,建立了現代化的海軍,后興辦了民用企業、譯館、新式學堂。期間還先后派出四批中國學童去美留學,以便通曉西方學識。但洋務運動并沒有拯救中國,隨著中日甲午海戰中國的慘敗,北洋水師徹底覆滅,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中國進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洋務運動失敗說明,單純靠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不改變封建專制制度,是“變器不變道”。它把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建立在落后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之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本末倒置是無法救中國的。
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洋務運動后期,中國的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逐漸形成。由于他們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改良派要求改變現狀,獨立發展資本主義。他們沖破“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藩蘺,批判舍本逐末,要求學習“西學”、“西法”,進而呼吁“議會”、“君民共主”的君主立憲制政治并傳播資產階級政治思想。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有馮桂芳、王韜、鄭觀應等。他們認為西方國家富強之本,不在于技術的先進,而在于政治制度的優越。鄭觀應說:“……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他認為西洋各國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院上下同心”。他們竭力宣揚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稱贊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鼓吹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提倡發展民族工商業。然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的中下層力量比較薄弱,遠未形成一支獨立的政治勢力;而它的上層,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為代表的改良派卻有較雄厚的基礎。因此,愛國圖存、變法圖強改良政治的歷史重任,便落到他們的身上。
這些愛國人士把變法的理論發展為愛國救亡的行動。他們發起過著名的公車上書,后設報館、辦報刊,成立學會,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康有為多次上書皇帝要求通過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光緒帝終于被說服,1898年6月開始變法運動,到9月“戊戌變法”失敗。維新派份子有的逃亡海外,有的被清政府絞殺。
戊戌變法以悲慘的結局告終表明,中國的資產階級力量仍很薄弱,無法與封建勢力相抗衡。維新派企圖依靠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是不可能的。戊戌變法的失敗使許多愛國人士摒棄了對清政府所抱有的幻想,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革命家。他為了爭取中國之自由平等,從1894年中日戰爭后就開始奔走革命,認為只有走西方資本主義民主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國。在他的鼓吹和領導下,1905年8月“中國革命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同盟會開宗明義地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同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進一步發展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其中民權主義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主張國民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倡導自由、平等、博愛;國民有權參與政權,制定憲法,選舉總統,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特別強調單靠民主革命不能推翻專制的政治制度,而必須同時進行政治革命。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給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起著號召和指導革命的積極作用。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后,組織發展異常迅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革命行列。各地先烈們不顧犧牲生命,一次次爆發革命起義,1911年終于發展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表面上取得了勝利,它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專制皇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篡奪。孫中山期望建立像西方一樣的資產主義民主共和國是不現實的,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并不是改造中國的科學武器。
五四時期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決心向俄國學習
辛亥革命后,伴隨袁世凱稱帝,文化思想領域出現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等愛國人士總結了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開始尋找一條新的救國道路,帶頭掀起了猛烈地反對封建文化和專制制度的新文化運動。他們認為理論問題是關鍵,政治學術均是枝葉問題;精神的鐐銬不解決,國民性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即便一時舍舊謀新,也必旋踵而仍復舊觀,惟有改造國民的思想,才是根本救亡之道。否則,“不但共和政治不能進行,就是這塊共和國招牌,也是掛不住的。”為此,他們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用犀利的飽含感情的筆,去抨擊“往圣前賢”,去揭穿舊道德舊禮教的丑態。
在早期的新文化運動中,愛國的啟蒙思想家雖沒能為中國指明出路,卻在政治文化上有力地沖擊了封建主義,為新思想的傳播掃清了障礙。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震撼了全世界,為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給全世界被剝削被壓迫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和力量。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在十月革命的影響和李大釗的帶動下,中國各地的先進知識分子也開始學習、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了《布爾維主義的勝利》的文章,指出1917年俄國革命是20世紀世界革命的先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幾所學校的學生匯集天安門舉行學界大示威,要求“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保我主權”等,并實行總罷課。后來全國各地愛國青年學生,都紛紛行動,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充分認識到必須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來指導中國的革命,他們更加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決心向俄國學習,推翻三座大山,走俄國人的路,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至此,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終于從盲目效仿西方的思維模式中擺脫出來,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在先進的理論指導下,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正確的適合國情的救國道路。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革命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新世紀的今天,西方先進的文明成果仍值得我們去學習。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決不能照搬照抄,不加選擇的學習。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如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必須研究本國的特點。離開本國的特點去硬搬外國的東西,(馬克思主義)這條真理就不能實現。”(作者單位:塔里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