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堂活動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這些都會更加容易得到實現和加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會得到更快的發展和加強。
關鍵詞:實施;活動教學;提高;質量
數學課堂教學,實際是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具有活動性數學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發展的教學形式。它提倡的是參與、探索、思考、實踐的學習方式,與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是一致的。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探索,我們發現:數學課堂活動教學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新的教學方式。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它將更具有生命力,學生與數學學科更友好。
一、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主體參與的原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是活動式的教學,而主體參與則是活動式教學的前提,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體,教師應當從多方面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設計教學活動問題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從他們經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出發,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參與感,讓學生自主地進入問題的角色中。
2.活動載體生活化的原則
傳統教學中的許多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脫離了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缺乏對學生實際生活的塑造,課堂生活沒有現實感。而新課程強調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內容,因此,作為數學課堂活動教學的載體——數學問題應當是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一個沒有現實生活意義的數學問題,很難想象它會對活動主體產生多大的吸引力,一個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抽象數學問題對活動主體同樣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們在設計數學問題時,應當考慮那些貼近生活,同時在學生平時的活動中遇到過的圖形、物體或者是問題,這樣就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通俗易懂。
3.活動載體的探究性原則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全盤告訴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方法,而是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的思路、途徑、方法。發現探究是活動式教學的基本方式,因此,老師所提供的數學課堂活動教學的載體——數學問題應當具有探究性和時代性,應當是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內能探究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全體學生能參與對問題的探索、思考以及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如果我們設計的問題過于復雜和深奧,使許多學生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問題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后面教學活動的開展,甚至會造成學生厭學。
二、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構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活動資源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必須扎根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離開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努力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又能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愿望,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其中。如在二次根式的化簡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我校的校園環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要在我校的長方形花園的對角修一條人行道,如果測得花園的寬為a米,長為2a米,那么這條人行道的長是多少米?(并要求學生課后進行測量)這樣的問題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活動情境的教學中,建立新的數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