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充分發揮朗讀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理解內容、領悟情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可見,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訓練,可以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靈魂。
一、在朗讀中激發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閱讀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閱讀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聲情并茂的朗讀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為情感朗讀能借助聲音再現文字中所描繪的情境,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也能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而且只有通過讀,讀出味道,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認識文中所用的詞、句的優美之處,才能自然而然地進入文本中,充當角色,也只有這時,學生才能自覺去分析“怎樣寫的”,去追究“為什么要這樣寫”和寫作特點、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授課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實效,否則,教者分析得再細致、清楚,對于學生來說,總好像是別人的,結果只是被動地接受。在教學中,可采用范讀、配樂讀、自由讀、競賽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如教學《釣魚的啟示》一文,在學生理解領悟“我”把鱸魚放回到湖里去這一過程后,讓學生在自由讀文的基礎上,分“父親”“我”兩個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內心。在讀“父親”的話時,應把握“關心孩子,嚴格要求孩子”這一情感基調,讀出說服、關心、堅決、不容爭辯的語氣;在讀“我”的話時,應把握“內心委曲,不理解”的情感基調,讀出急切、難受、乞求、無可奈何的語氣。學生讀后師生評議,接著再分組朗讀,比一比誰讀得更好,在“讀、比、評、議”的交流活動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濃厚,閱讀實效明顯增強。
二、在朗讀中領悟積累
在指導學生讀的過程中,多一點吟誦式的朗讀,讓學生自己讀,一邊讀一邊體會,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感悟作品的能力。感悟和積累也是相輔相成,真正感悟的東西,就能慢慢地印在頭腦之中,成為語言儲備的一部分,實際上不僅是語言的儲備,也是一種文化底蘊和思想感情的儲備。如教學《趵突泉》一課,在學習描寫大泉一段時,讓學生理解“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冒、冒、冒,好像永遠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才有這樣的力量!”這句話的意思后,指名學生以一定的氣勢朗讀,感受大泉的壯麗、陽剛之美;在學習描寫小泉一段時,指導學生以活潑的語氣朗讀“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地上來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著,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擠上來,像一朵攢得整齊的珠花,雪白……”,感受小泉的秀麗、陰柔之美。接著進行寫法的遷移,讓學生模仿句子來描寫自己熟悉的景物,結果學生紛紛用上類似的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內容生動形象,從而使學生在體會作者的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的描寫中,激發了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愛美的情趣,同時也積累了優美的詞句。
三、在朗讀中培養表達
宋代朱熹說:“凡讀書……須讀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有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記。”通過朗讀文本,學生可以積累語言素材,掌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習作能力提高。張中行先生說得更是恰如其分:“讀,為的是吸收;讀,更身外之文為身內之物,并積少成多,這就成為寫作的資本。”多讀,熟讀,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蜂擁而上,文章自然天成。比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描寫漓江水、桂林山的特點時用了節奏明快的排比句式和生動形象的比喻句式,分別把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獨特之處描繪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學生反復朗讀后,不但為優美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所吸引,而且被作者抒發的贊美桂林山水、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學了這篇文章后,同學們紛紛提筆寫《家鄉的山水》,并也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模仿作者的寫作方式,用優美的語句來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其中有的學生這樣寫道:“我家門前有一條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要看見溪底的細小的鵝卵石和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耍的小魚;溪水真涼啊,在炎熱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涼絲絲的感覺便從腳底直透全身,真是舒服極了;溪水真甜啊,你只要喝一口,一股清甜之感便直透心田……”小作者運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因此,朗讀不僅能幫助學生咀嚼語言文字,還能積累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四、在朗讀中升華情感
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使學生在情感方面獲得啟迪和陶冶,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贊美,對假、丑、惡的憎恨和批判,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形,領會了小女孩一直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沒有食物,沒有歡樂,沒有人疼愛,她只能在幻想中享受孩子們應有的東西,從而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了對小女孩悲慘生活的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舊社會的極力不滿;在教學《五彩池》《美麗的小興安嶺》《林海》等課文時,讓學生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在朗讀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陶冶愛美的情趣;在教學《科利亞的木匣》一課時,讓學生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反復朗讀,從而明白周圍的一切都是在不斷地改變,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采取新的方法,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在教學《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了解了神奇的網絡世界,從而使學生從小受到愛科學、學科學,并立志為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貢獻的思想教育。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課文不僅文質優美,語言規范,而且體現了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高度統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易受美的熏陶,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訓練,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水茜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