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捐出一元錢,說來簡單,倒也不易,貴在堅持。“用恒心修煉愛心,讓愛心成為習慣”是“5·12”特大地震后,一群知恩、感恩、報恩的災區人回饋社會的舉動。
一枚小小的硬幣,卻也能滴水成淵、集惠成澤。它們讓孤獨中的老人有了期盼,也讓孩子們歷經了人生中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逛公園;第一次嘗到餃子、享受美食;第一次在影院里看大片;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乘地鐵;第一次祭掃烈士陵園……
一元復始,相續以心。這些小小的硬幣,在這群災區人手中綻放出奪目的光彩。他們心手相牽、扶危濟困,用愛鑄就了一道災區人特有的風景。
拉開窗簾,早晨的陽光像個撒嬌的小女孩,咯咯歡笑著將人撞個滿懷。記者試探著敲開了志愿者小七的家門。
小七書柜里掛著的如陽光般燦黃的“一元善行”儲蓄袋,在這樣的早晨顯得格外醒目。“今天該投下第562枚硬幣了,可我不急,想等到8點。因為,每天8點會有一條‘飛信’傳到我的手機上。”
“5·12”后,一群曾經受難,也曾經受助的綿陽人成立了“一元愛心協會”。
“一元善行,助學濟困”是協會組織開展的公益項目之一。在每天捐獻一元錢的不斷積累下,他們開始開展社會救助,為“5·12”重災區急待救助的災民、失學兒童和孤、老、殘、病等特困群體提供援助。
小七便是參與“一元善行”活動的志愿者之一,此刻,她正在等待參加活動以來的第62條提醒“飛信”。
受助的不是別人
小七給每天8點準時收到的飛信起了個名兒,叫“一元囑咐”。
“為貧困孩子捐款大家肯定樂意,但同時也有些擔心,能不能做到堅持每天往儲蓄袋里放一元錢?忙了怎么辦?忘了怎么辦?”小七的擔心并非多余,這同樣也是其他志愿者的心病。
不過,協會秘書長張紅律師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會通過手機‘飛信’每天給大家提個醒。”
自此,小七的手機每天早上8點會準時收到一條短信。內容日日不同——是一條條先賢大德的語錄。結束語卻一直沒變:“感謝您參加‘一元善行’,讓我們持之以恒,成為愛的善行者”。隨著每日“提個醒”,箴言日日不斷。
同樣參加活動的另一位志愿者楊先生感慨地告訴記者:“張律師的‘提醒’信息真是太有用了,不只提醒每天捐一元錢,還提醒我少犯錯誤。”
那天,楊先生正跟自已的孩子嘔氣,兒子一副挑釁者的架勢,搞得他沮喪至極。怒火之下正準備臭罵兒子一頓,“提醒”信息到了:“每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我一下子冷靜下來!”楊先生說,“我突然意識到任何粗暴的行為都將使我和孩子的距離更遠。換個角度思考,就當是一次人生考驗吧,他不正是在考驗我作為父親的智慧和肚量嗎?”
隨著習慣的形成,起初擔心無法堅持的每日一“投”已全然無需提醒,然而,每日準時到達的“囑咐”卻成了一種期盼。
協會約定每三個月收一次“一元善行”款。因為儲蓄袋太沉,前天投幣時小七將袋中的硬幣清點后,換成了紙幣。再等十分鐘左右,她便會收到第562次“提醒”。
“我在想,其實這日日秉持的‘一元善行’,受助的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已。”小七說。
現在給大家發飛信的是主持協會辦公室工作的志愿者,她的網名挺美,叫“紫色風信子”。小七笑著告訴記者。
執著的李大爺
志愿者們每天堅持投進儲蓄袋的一元錢積累起來,也不是個小數目。“錢雖不多,但要用在刀刃上,茶坪的李大爺就很需要我們的幫助。”小玲說。
時逢雨季,通往李大爺家的必經之路不再如前幾次干涸,有許多裸露出水面的石頭可供踩踏過河。這已是志愿者們第4次踏上去往茶坪的路。
綿陽市安縣茶坪鄉德勝村4組李永康系殘障孤老人士,也是“一元愛心協會”的救助對象。患有胃病和關節炎的李永康老人今年已經76歲,孤零零住在一座山上。山上沒電沒水,房子是他挪著殘腿自己動手搭成的一個不到6平方米的棚。
這座山叫老王溝,原先山上住有5戶人家,隔條河便是機耕道,河上有便橋。三年前“5·12”一場大地震,所有的房屋埋的埋,塌的塌,沒剩下一間屋,橋也斷了。幸存者全部下了山,后來鄰居們在政府的扶持下擇地重建,現在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守著一座山。
“一元愛心協會”每月為老人提供100元資助,每季度支付一次。雖然不多,卻是志愿者們的心意。為送資助費,記者跟上4名志愿者踏上了去老人家的路。
湍急的河水從山間踏歌而來,被屹立在河中間的巨石一擋,水花四濺,水流也就更急了。志愿者們脫掉鞋子,挽起褲管,試了試河水的深淺,水深大概齊膝,能夠渡過,但轟然作響的河水還是讓人心生畏懼。
亂石嶙峋、河水刺骨,當記者還在河邊發愣的時候,志愿者們已經背起記者的背包、提著鞋子,如一只只水鳥般三下兩下就滑到了河對岸。
脫鞋挽褲,跌跌撞撞終于到達彼岸。按照志愿者龍哥所指的方向,記者氣喘吁吁地抬頭仰望,看見了半山腰一座小木棚。
李大爺佝僂著身子走出來,顯然很高興。
當志愿者們把這個季度的300元資助款交給他時,老人憨厚地從口袋深處掏出錢來,說:“上回送來的還沒用完呢!”
龍哥佯裝不高興地嗔怪李大爺:“你這樣可不行,有了錢,不要攢著,要多買點營養品來補補身體,多吃點肉和蛋。”
一位姓杜的老鄉說,李大爺不吃肉,蔬菜也吃得較少,很節省。
有心的志愿者小席還給老人買來一些水果和一部收音機,并叮囑他要快快把葡萄和香蕉吃完,還教他如何使用收音機。
下山時大爺執意要送,拖著腿走了很遠。龍哥就故意用嚴肅的口吻說:“不送了,你再送,我們就不喜歡你了!”大爺居然孩子般聽話地停住了腳,只遠遠地目送,遲遲不肯回去。
安靜的小安玲
小安玲是“一元愛心協會”的另一個救助對象。她很安靜,但大人們會很容易注意到她,因為她安靜得淡然、沉著,做什么事情都很專注。想跟她聊天,會發現無法聊,她只是微微笑笑,一雙眼睛仿佛會說話,每每要開口時,眼里會猶豫,然后又淡淡一笑,嘴巴跟上了鎖一樣緊閉著。
志愿者小蒲說:“這個孩子不知道是不是舌頭有問題,因為口齒不清,經常被同學笑,還曾在放學路上被不懂事的同學打。”
小安玲被志愿者們帶到醫院做了檢查,醫生說她的舌頭沒有問題,只是怯于說話的原因造成口齒不清。
通過再次家訪,志愿者們才了解到,小安玲的安靜確實有怯于說話的因素,但主要是因為她很小時,被媽媽拋棄,因為想媽媽而哭裂了嗓子。安玲的奶奶說:“只要她使勁兒張開嘴,可以看見嗓子上的那個裂口。”
這個習慣不說話的小女孩,卻習慣微笑,從容且羞怯。媽媽生下她以后就離家出走,不知去向,爸爸外出打工,只剩下幼小的她與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視力極差,多病,撐起這個家的重擔就落在了這個小小的孩子身上。
后來有一天,當志愿者小蒲叫住她,問她一些事情時,她竟很自然地回答了兩句,然后微微笑笑。志愿者們這才意識到,她開始說話了。
志愿者們決定幫助安玲做手術,讓她成為一個能夠正常說話的孩子。在志愿者小蒲的陪同下,安玲從永昌趕往綿陽中心醫院,醫生確診為鄂裂,可以做手術。更令人高興的是,由于醫院的 “微笑列車”項目,安玲的手術費可以全部免除。
手術很成功,今年初,志愿者們再次前往安玲家進行家訪時,發現她已經很喜歡說話,一路講了好多事情,而且每個字也都能聽清楚了。
一元復始,相續以心。“一元善行”就這樣被一群在“5·12”中親歷災難,也親歷關愛的災區人堅持著。他們為 “5·12”的極重災區安縣高川鄉、茶坪鄉的100位孤殘人士送去過冬用的電熱毯和棉被;他們為在青海玉樹地震中失去兒女、無人贍養的老人送去關愛;他們還為在日本大地震中受苦受難的數以十萬計的婦女兒童每人送去一支手電筒。
一元錢,也許是許多人懶得彎下腰去撿起的一塊硬幣,卻被這群人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給越來越多身陷困境中的人們帶去希望,就好像一掬水之于沙漠中饑渴的跋涉者一樣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