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青年報》通過中國網和搜狐網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有86.1%的受訪者確認生活中存在很多不正當競爭現象,其中49.9%的人表示“非常多”,僅2.2%的人覺得“比較少”或“非常少”。這說明我國社會發展存在一些不平衡的問題。
社會交換不公
受訪者中,78.3%的人承認自己參與過不正當競爭,其中11.9%的人“經?!眳⑴c,34.9%的人“有過一些”類似經歷,32.5%的人“很少”參與;僅21.7%的人“從沒參與過”。這基本說明,有十億的中國人在向權力沖擊,尋求不正當利益。
當前社會存在嚴重的“唯成功論”傾向。大多數人想擁有權力的強大驅策力,以驅除內在的空虛。孔德說,人類早期是利己心超過利他心,因而野蠻人要互相殘殺。資本家之所以耍拼命剝削,工人之所以要罷工,社會之所以動亂,其原因就在于利己思想超過利他思想。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隨著文化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利己心和利他心在不斷地調節過程中,以此維持人類社會的共存與秩序。這樣一來,如果人性中的利己心與利他心兩重性達到了一致與和諧,這種關系擴展到社會,社會就能夠實現和諧一致。
社會hCUN6MvkNgdhuRBUNHDASg==秩序不順
不正當競爭還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長爭奪重點幼兒園名額,大學畢業生搶“鐵飯碗”,職場人士搶晉升資格……不正當競爭現象可謂無處不在。不正當競爭主要集中在:“職場”(88.8%)、“商場”(64.3%)、“日常生活中”(32.7%)、“同學之間”(21.4%)、“朋友之間”(18.1%)等一些領域。奇怪的是,很多人總能找到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護,覺得“存在即合理”。
這正如布爾迪厄所描述的結構主義公式:(慣習×資本)+場域=實踐,場域或者環境影響對社會行動者及其實踐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機制。
誠然,社會秩序應該由政府調節。社會在本質上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基礎上的愛好群居人們的合作。所以,社會各層次的人們應當安于自己的職業,相互合作、相互友愛、相互同情、平民應服從領袖、要服從政府所規定的社會秩序。只有這樣,才能有普遍幸福的社會。一切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應從“普遍的愛”、“普遍的同情”的原則出發,而絕不應從破壞現有的秩序出發。
社會規則不明
調查中發現,僅有4.3%的人認為當前人們“非常尊重規則”,9.0%的人認為“比較尊重”,25.0%的人覺得“尊重程度一般”;另有25.7%的人選擇“不太尊重”,35.0%的人認為“非常不尊重”。受訪者還普遍認為,“潛規則比明規則更有效”(83.4%),因此有81.5%的人認為不守規則更易于成功。
這個結論更為可怕。因為社會競爭離不開社會規則,只有公平的社會規則才能帶來合理的社會秩序,而社會規則作為公共產品,是需要大家共同維護的,它能讓大家共同受益。不正當競爭泛濫,折射出當前社會普遍缺失“規則意識”,從而擾亂了社會秩序。
綜合上述三種社會傾向,社會風險已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結構性特征。貝爾指出:“當代社會的風險問題在本質上體現為社會性、集團性、結構性”。一方面,現代社會風險依賴于人的決定,即具有人為性,而人的活動又受到一定的結構約束:另一方面,風險的控制要通過創設各種社會秩序來實現。
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國家和政府應該具有強大的社會控制力:在思想方面,抑制或防止社會內部思想、感情和利益的分化傾向:在物質方面,保障人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在分配方面,政府需要以有效的控制手段,監控社會成員在實現人類公共社會秩序的過程中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責。如果我們要建成一個更好美好的世界,必須亟待健全制度,維護正當的社會秩序、社會權力和社會規則:同時培養和加強個人的社會性,以提高社會個體的素質,通過調節個人同社會和社會環境的關系,在“同等自由法則”制約下,達到完全的社會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