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士李漁在《閑情偶記》中寫道,每年的立秋節氣,他都要和家人飲酒作樂,慶祝重生——得以安度酷暑,幸運兮。確實,夏秋之交,陰陽替換,抗爭了一季炎炎盛夏,秋時養生不能懈怠。
依照五行論,秋天對應五行屬金,對應五臟屬肺,對應人的情志為悲,對應季節的特征是干燥。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諸多慢性呼吸系統疾患,往往從秋季始而復發或加重。
“秋風秋雨愁煞人”,愁字拆開:一為秋,一為心,可見愁是秋季的情緒。秋天干燥的氣候,容易耗費人體陰液,導致陽氣上亢,成為情緒波動的推手,易使人抑郁得病。條暢心緒、和諧性事、養陰潤燥是秋日養生之三重。
條暢心緒情志養生
夏日永晝,不少人為避高溫驕陽,成天蝸居空調室內,迷戀游戲、激情微博、上網無度,成了少見陽光又缺乏鍛煉的宅男宅女。在自我陶醉中,郁悶、焦慮竟悄然纏上,失眠、頭暈、心情憂郁等接踵而至。此時應以條暢心緒的生活方式,擊潰伴隨秋日而來的擾人癥狀。
金秋十月是桂花開放的時節,那沁人心脾的甜香是天然解郁之良藥。金桂的濃郁、銀桂的清淡、丹桂的嫵媚,常使人流連忘返。而輔以糖桂花制成的桂花芋艿、桂花栗子、桂花藕粉等當令甜點,食之亦可解心愁。
在明媚陽光的秋日,野外漫步,擁抱大自然是妙方。每年農歷九月九日(今年為10月5日)的重陽節,民間有登高習俗,攀高觀景既可遠行名山勝地,也可近游東方明珠、都市高樓,俯視遠眺,片云微風,夏暑皆盡,使人心曠神怡、寵辱全忘,憂郁惆悵隨著秋風動衣而消散殆盡。
和諧性事房室養生
秋天是春日以外又一個性愛季。《黃帝內經》稱:“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因此,性愛活動中提倡“互補養生法”,即每次房事前,夫妻互相按摩對方的胸腹、后背與腰骶處,這是任督二脈循行的區域,是人體陰陽二氣集中的地方,也是主要的發欲帶。繼之,相擁相抱而眠,如十五的日月兩兩相對,靜心體察分享陰陽之氣傳遞與補益,達到既歡樂又養生的境界。
歡樂性情,增強免疫力,可減輕、消除秋日工作中的壓力與疲勞。研究證明:性生活中的愛撫擁抱,能對皮膚產生良好的刺激。它使性激素分泌增多,呼吸加劇,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充足的營養物質便隨血液滲透到皮膚,且可在性愛后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緩和秋燥。
養陰潤燥飲食養生
秋高氣爽,正是人們賞異域美景、品他鄉佳肴、修心養身樂逍遙的好時節。然而,秋燥過度,人們常會感到口鼻咽喉干燥以至發生燥咳;又因肺與大腸相表里而出現大便燥結,使美滿愉悅的生活頓生煩惱。秋燥還可導致皮膚干裂以及毛發脫落等,亦多為陰虛所致。
中醫古籍《金匱要略》指出“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 適當的飲食養陰得以緩解這些現象的發生。因此,秋冬飲食應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百合、藕、荸薺、甘蔗、梨、山藥、冬瓜、菠菜及乳品等甘涼滋潤之物。同時切忌過燥過冷的食物,盡量少食或不食烈性酒、辣椒、姜蒜等燥熱之品。因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水為陰氣之源,秋冬季節適量地多喝水有益于養陰。養陰還須避免飲食生冷。
古人曰:春夏時陽盛于外而虛于內,秋冬時陰盛于外而虛于內。采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可以從根本上來養陽護陰,乃為順應自然,健康養生之大法。